
第五章 最便捷而易学的书体:行书
在五大书体中,行书结体简便、书写流畅,同时以最易于掌握,成为大众日常中最接地气的一种书体。与字态端正的隶书、楷书相比,行书可以写得很流畅、自如,在笔画、结体的安排上并不要求一定要写得端庄。与仿佛天马行空的草书相比,行书虽有许多连笔,但写出来的字基本不影响识别。可见,行书是介于最规范与最自由的书体之间的一种字体。
如果说文字以实用性为第一,行书则是在具有实用性的同时,又极具灵活的气质。行书介于楷书、草书之间,时常会出现“跨界”的情况,当行书偏于楷书特点时,被称作“行楷”;偏于草书特点时,被称为“行草”。
有关行书的起源,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东汉的刘德昇创立行书。西晋卫恒的《四体书势》一文最早提到行书:“魏初,有钟、胡二家为行书法,俱学之于刘德昇……”唐代张怀瓘《书断》说:“行书者,乃后汉颍川刘德昇所造。即正书之小讹,务从简易,故谓之行书。”这不仅说行书是东汉刘德昇创立的,而且点明了行书源自楷书(“正书之小讹”)。一种是说汉末的钟繇创立行书。南朝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载:“钟繇书有三体:一曰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押书,相闻者也。”其中“行押书”指的便是行书。但是这两种说法都有漏洞。出土的两汉文物中已经出现了接近规范的行书,不会迟至汉末三国时才由钟繇所发明。另外,《四体书势》只记载了汉代“学之于刘德昇”的几位书家,并未表明行书是刘德昇创立的,有可能在刘德昇之前已有擅长行书之人。
虽然对于行书由哪位书家最先创立尚无定论,但有一点可以明确:东晋的“书圣”王羲之将行书的艺术水平最早推向高潮,他的行书成为古代这一书体的最高典范。王羲之擅长各种字体,尤以行书成就最高,他的行书遒劲飘逸,完美结合了力道和韵味,也因此被称为“王体行书”。
行书的用笔,将楷书中的转笔由方折变为圆转,使字体看上去更加圆润,同时又不失力道;长笔画变短,有时候只用一点来代替,达到删繁就简的审美效果。同时,行书字态变得更加简洁、流畅,增加了流动的美感。
在结体方面,王羲之的行书讲究多变,无论笔画还是结体,变化无处不在。王羲之的行书往往顺其自然,不追求机械均衡,也不刻意讲究字的大小,而将参差错落视为行书一大特色。他在自己的书写中尽量展现这种特色,在变化中有秩序,在整体上求和谐。行书要求书写速度快,笔画连贯,一气呵成,王羲之在这方面堪称大师。他笔下的字格外洗练,习惯于删繁就简,或者以一笔代替数笔,在不影响识别的前提下尽量简化,其行书总能呈现一派中和之美。
在章法方面,王羲之的行书自然天成。从其流传的作品可以看出,王羲之写行书的时候一般都是不假思索,提笔就写,但自开头第一个字至收尾的最后一个字,写来毫不敷衍应付,而是全帖首尾照应,字字皆妙。不论下笔轻重,用浓墨或淡墨,或明笔或暗笔,如行云流水,感染力极强。
在王羲之之后,历代都有以行书见长的书家,如王献之、颜真卿、李邕、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赵孟、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刘墉等。
传世的优秀行书作品也有不少,比如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争座位帖》,苏轼的《寒食帖》,米芾的《蜀素帖》,赵孟的《前后赤壁赋》等。其中,王羲之的《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是“神品中的神品”;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苏轼的《寒食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