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读懂中国书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节 《石鼓文》

唐朝初年,在天兴三畴原(今陕西宝鸡凤翔三畴原)出土了十个花岗岩制作的石礅,每个高约60厘米,形状像鼓,所以将其称为“石鼓”。起初关于这些石鼓的制作年代存在争议,有人认为是周宣王时期的作品,但是经过后来长期的考证,较多学者认为这些石鼓是秦襄公时期的作品。每个石鼓上都环刻有一篇韵文,记载了秦国国君出游打猎的事。这些刻在石鼓上的文字,被称为“石鼓文”。

石鼓在唐代一经发现,立刻引起重视,韩愈为此专门作了一篇《石鼓歌》,希望这些石鼓能够得到保护和妥善的安置。有人将这些石鼓从野外移到凤阳夫子庙,使其免遭风吹雨打。石鼓后被迁入凤翔孔庙。五代战乱,石鼓散于民间,十个石鼓丢了一个。直到宋代几经周折,终又收齐,放置于凤翔学府。极有金石之癖的宋徽宗于大观二年(1108年)命人将其迁到汴京,让人用黄金将上面刻了字的刻槽填满,使其免受反复捶拓的损坏。后来金人攻占汴京,不仅将石鼓上的黄金挖了下来,还将石鼓运到燕京(今北京)。到元代,一只石鼓上的文字已经完全剥落,还有一只石鼓甚至被凿为石臼,幸好表面的文字没有被损坏。此后,石鼓又历经风雨沧桑。1931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为防止国宝被日寇掠走,由当时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主持,将石鼓迁到南方,抗日战争胜利后又运回北京,1956年在故宫博物院展出。此外,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为更好地保护原鼓,曾令人仿刻十鼓,置于辟雍(又称“太学”)。现仿鼓藏于北京国子监。仿鼓的形状和刻字部位与原石鼓相比,存在不少差别。

据推算,石鼓文最初应有600多字,但是历经千年的风吹雨打、颠沛流离,如今只残存272字。早在唐代,就有人将石鼓文拓印下来。到宋代,据说欧阳修曾经见过417个字的拓本,还有人见过474个字和462个字的拓本。当初宁波的天一阁就曾藏有北宋年间的拓本,共有462字,可惜后来毁于火灾。如今,存世极少的宋代拓本都流入日本。

《石鼓文》拓本局部

石鼓文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极其重要,它在多个领域都有开创性。在石鼓文出现之前,甲骨文和金文虽然也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但终究是实用性的文字,更注重记述,或者只是器具上附属的一种装饰。但是石鼓文是纯粹用来观赏的文字,并且不是观赏的附属,而是主体。书法在这时变成一种单独的艺术形式出现,正因如此,石鼓文的艺术性高于之前的甲骨文和金文。

石鼓文的笔法挺拔、浑厚,明显是继承自甲骨文和金文,但是笔画间的粗细变化要比金文小,整体看上去更均匀,笔画间藏着一股力道,圆润且凝重。每个字都给人以稳重、踏实之感,能让人感受到重心所在。从布局上看,因为石鼓文是刻在相对平整的石面上,比之前的甲骨和青铜器更为方便,更便于规划布局,也更能体现书法的艺术性。石鼓文对空间留白非常注重,布局规整、均匀,视觉上讲究对称,给人以稳重感。

石鼓文中还有一推陈出新之处,那就是对重复出现的单字的处理。在此之前,金文的处理方式是:如果一个字紧挨着重复出现,第二个字会以两个短横代替。虽然这种处理方式避免了重复出现一个字带来的繁复感,但气势上明显违和,感觉失重。在石鼓文中,重复出现的第二个字依旧会用两个短横代替,但位置是在第一个字的右下角,视觉上看上去更像是一个字,明显和谐很多。在之后的书法创作中,遇到这种情况,布局一般都会遵从石鼓文的方式来做。

石鼓文在书法史上具有承先启后的意义,它通常被认为是大篆与小篆之间的过渡形态。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统一文字和度量衡,其中统一文字的难度最大。在此之前,甲骨文和金文的字体统称为“大篆”,而经过统一改革标准后,文字进入小篆时期。小篆是大篆的简体,笔画更简单、规范和工整。大篆到小篆的转变可谓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事件,石鼓文可以视为这一事件的见证者、记录者。在石鼓文中,异体字已经大大减少,这正是小篆的风格;而也有个别字在不同地方会以不同的字体出现,写法多达三四种,这又是典型的文字统一前的大篆风格。

石鼓文自从被发现后,历代文人不惜笔墨,写文章赞叹其精妙,其中不乏大家,比如杜甫、韩愈、韦应物、苏轼、康有为等。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若《石鼓文》则金钿落地,芝草团云,不烦整截,自有奇采。体稍方扁,统观虫籀,气体相近。石鼓既为中国第一古物,亦当为书家第一法则也。”近代多位书法名家的篆书即主要取法于石鼓文,其中最典型者为清末的吴昌硕,他曾数十年如一日临摹石鼓文,并在很大程度上借鉴石鼓文而形成个性雄强厚重的个体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