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7章 解决粮饷
常言道:明军不满饷,满饷不可敌。
在明朝末年,军饷短缺是一直是困扰崇祯皇帝的最大难题之一。现在也变成了李远必须面对的难题。为了迅速筹集资金,他利用现代文化知识采取一系列非常手段,包括组织后宫和大臣募捐、卖官鬻爵、利用名誉爵位筹钱,以及拍卖宫内古董等筹集了足够的粮饷。以下是一套详细的解决方案:
一、组织后宫和大臣募捐
1.后宫表率:以情感动员
周皇后带头捐资:
周皇后召集后宫嫔妃,宣布:“国难当头,我等虽居深宫,亦当尽绵薄之力。”她率先捐出全部私房钱(约白银十万两),并摘下凤冠上的明珠变卖。命画师绘制《后宫捐资图》,张贴于京城各处,激发民间效仿。
“后宫义卖会”:
在御花园举办义卖会,嫔妃们捐出首饰、衣物、书画等,邀请京城富商竞拍。所得款项全部充作军饷,并设置“皇后亲笔题字”等提高附加价值。
2.大臣募捐:以威逼利诱
“捐资榜”公示:
在午门外设立“捐资榜”,每日更新官员捐资数额。捐资最多者赐“忠义匾额”,最少者公开点名批评。利用攀比心理与羞耻感,迫使官员慷慨解囊。
“捐资换爵位”:
宣布捐资超过一万两者,赐“忠义郎”虚衔;超过五万两者,赐“忠义伯”爵位(无实权,仅荣誉)。富商捐资十万两,获赐“忠义伯”,其家族免税十年。
二、卖官鬻爵:以权换钱
1.官位明码标价
“捐官条例”:
颁布《捐官条例》,规定:捐资五千两可任知县,一万两可任知府,五万两可任布政使(无实权,仅虚衔)。官位价格随战局变化浮动,前线告急时降价促销。
“官位拍卖会”:
在京城举办官位拍卖会,邀请富商竞拍。拍卖官位包括“盐运使”“织造使”等肥缺。设置“限时竞价”环节,制造紧张氛围。
2.爵位荣誉化
“名誉爵位”体系:
设立“忠义侯”“护国伯”等名誉爵位,捐资十万两者可获封。爵位可世袭,但无实权。富商捐资二十万两,获封“忠义侯”,其家族免税二十年。
“爵位证书”设计:
由翰林院设计精美爵位证书,加盖玉玺,配以“御赐忠义”金漆匾额,提升荣誉感。
三、拍卖宫内古董:以物换钱
1.古董鉴定与估价
成立“御用拍卖行”:
由司礼监牵头,召集京城古董商成立“御用拍卖行”,负责鉴定、估价与拍卖宫内古董。古董商需缴纳保证金,确保拍卖公正。
“古董名录”公示:
在京城张贴《御用古董名录》,列出拍卖品(如宋代瓷器、明代书画等),吸引富商关注。
2.拍卖会策划
“皇家拍卖会”:
在太和殿举办拍卖会,邀请全国富商参与。拍卖品包括:
宋代汝窑瓷器(估价十万两)
明代唐伯虎真迹(估价五万两)
永乐大典残卷(估价三万两)
设置“限时竞价”与“暗标竞拍”环节,制造竞争氛围。
“拍卖会直播”:
命翰林院编修撰写拍卖会实况,张贴于京城各处,激发民间参与热情。
四、综合筹款策略
1.“军饷债券”发行
“忠义债券”:
发行“忠义债券”,承诺战后以双倍利息偿还。债券面额分为一百两、五百两、一千两三种,面向富商与民间发售。仿效国债,设置“优先兑付权”吸引大额投资者。
2.“军饷彩票”发售
“忠义彩票”:
发行“忠义彩票”,每张售价一两,头奖十万两。彩票收益全部充作军饷。
头奖由李远亲自颁发,提升彩票吸引力。
五、风险控制
“捐资透明化”:
设立“军饷监察司”,由东厂与锦衣卫共同监督捐资使用,确保款项不被贪污。
“官位限权”:
捐官者仅获虚衔,无实权。若发现贪腐,立即革职查办。
“古董拍卖底线”:
禁止拍卖国宝级文物(如传国玉玺),确保皇室尊严。
通过这套策略,李远迅速筹集军饷,避免引发民怨与朝堂动荡。最终不仅是解燃眉之急,更是借此重塑朝廷威信,为后续坚守奠定物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