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二语者书面语体习得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本研究是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面向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体语法研究”(16YJAZH021)的最终结项成果,主要探讨汉语二语者书面语体习得问题。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经常发现留学生语体使用偏误现象,学界也有相关研究成果。比如通过自建或者使用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研究留学生的语体习得情况;也有学者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留学生的语体能力现状。与此相关,学界也有一些探究留学生语体习得偏误成因的成果,从对外汉语教材编写、课程设置、课堂教学等方面寻找原因。但是现有语体研究的成果,在语体判断标准上往往因人而异,并不统一。制约对外汉语教学界语体研究取得重要突破的原因之一就是缺少比较成系统的语体特征标记,即无法明确哪些词、句法格式专用于或倾向用于某种语体。为解决这一难题,本研究参考了语体语法理论及相关研究成果,主要采用语料库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汉语二语者书面语体习得特点。

本研究采用大多数学者认同的观点,将语体三分为非正式语体(典型口语语体)、中性语体、正式语体(典型书面语体)。借鉴英语学界语体研究常使用的多维分析方法,穷尽梳理学界现有语体研究成果,采用BCC大型语料库中微博语料和科技语料进行验证,概括出了一批非正式语体特征标记和正式语体特征标记。平均词长、词汇密度、型次比、平均句长这4个基本项目作为学界公认的较为成熟的语体判断标准,本研究继续使用。因此,基本项目、非正式语体特征标记、正式语体特征标记共同构成了判断留学生语体习得情况的重要标准,三者可以互相补充和印证。

基于以上研究,本研究通过对外国留学生和汉语母语者书面语中语体特征标记的频率进行卡方检验,发现外国留学生书面语总体上存在口语化有余、典雅度不足的问题。口语化指语体的非正式程度,典雅度指语体的正式程度。

通过对不同水平留学生与中国高中生的书面语进行比较,发现即使是高级汉语水平的留学生也还存在口语化有余、典雅度不足的问题,但是相对于初级和中级水平的留学生来说,语体习得已有明显进步。通过对不同水平留学生书面语进行比较,发现并不是随着语言水平的提升,外国留学生的语体能力也相应提升。具体而言,从基本项目来看,虽然总体上正式度的排序是从低分组到中分组,然后到高分组,但是低分组和中分组差距很小。在非正式语体特征方面,首先对比了不同水平留学生在4个词类(副词、代词、叹词和语气词)上的异同,发现低分组和中分组口语化倾向无显著差异,低分组/中分组和高分组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口语化程度明显下降;其次对比了不同水平留学生在10类非正式语体特征标记上的异同,发现口语化程度从低分组到中分组不降反升,低分组/中分组和高分组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口语化程度明显下降。从正式语体特征的角度来看,外国留学生的语体典雅度与语言水平之间是对应的,随着语言水平的提升,语言的正式度也在提升。

通过对日本、韩国、欧美留学生与中国高中生的议论文进行比较,发现无论是日本、韩国,还是欧美留学生,与汉语母语者相比,语体能力都存在不足。在语体正式度上,欧美留学生正式度最高,其次为日本,最后为韩国;但是在非正式语体特征上,日本留学生则表现得更口语化一些,欧美留学生次之,韩国留学生反而口语化程度最低。

通过对不同水平、不同国别留学生汉语书面语体习得情况进行比较,发现留学生汉语书面语体的习得总体上在口语化程度与典雅度上呈对应关系,但也存在一种有意思的“语体习得不匹配现象”。即,与低分组留学生相比,中分组留学生的书面语中出现了口语化程度提高而典雅度也提高的不匹配现象;与日本、欧美国家留学生相比,韩国留学生书面语中表现出典雅度最低,但是口语化程度也最低的不匹配现象。

本研究还尝试考察外国留学生在书面语中习得“以A为B”文言构式的情况。发现留学生在书面语中使用该构式的频率偏低,习得偏误率为32.81%,偏误类型复杂。我们还基于自建学术论文语料库,从文言结构这一视角出发对韩国学生学术汉语语体能力的问题进行初步探索,通过对比含“于”“者”“之”“而”“以”的5类文言结构在中国学者、韩国学生论文中的使用频率,发现韩国学生学术汉语的语体能力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韩国学生总体上存在少用汉语文言结构的倾向,对某些专业名词的使用存在过度泛化的倾向。

最后,本研究就教材中的语体不对应现象和口语格式的收录等问题也进行了探讨,提出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中都应该重视语体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