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写作大手笔:从小笔头到笔杆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问题2
破局提笔“等”“靠”“问”,下笔没话说

在工作中,我经常收到如下提问。

“领导让我写讲话稿,可是我没有写过讲话稿,怎么办?”

“调研提纲是什么?我都不知道是什么,怎么动笔写呢?”

“我刚从业务部门调过来,根本就不会写公文。”

“我是理科生,为什么把我安排在公文写作岗?”

“这类公文每个月都要写,无话可写怎么办?”

写一本书不容易,写真诚的话、写对读者有意义的内容一直是我努力的目标。所以,如果我们通过本书结缘,我特别想分享给书页对面的你一句话:“永远不要提未经思考的问题。”

很多执笔人是从小镇出发,一路靠自己读书、学习、打拼、奋斗,在新的城市立足、努力站稳脚跟的。获得资源、机会可能需要漫长的时间,但是失去一次宝贵的机缘可能仅仅是因为问了一个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问题。我曾建议年轻人做一张“贵人语迟”的手机壁纸并设置为手机屏保,时刻提醒自己说话一定要经过大脑思考。

面对新的事物,下意识的“抗拒思维”对个人成长有极大的反噬作用。“抗拒思维”主要表现为对困难有畏惧心理,本质是“等”“靠”“要”,反面是“主动思维”。

我有一个朋友,年纪很大了才转型做律师,我问他,刚入行时,如果遇到一些非常基础的问题,不好意思请教年轻人,该怎么办呢?朋友说,进入新的行业,没有人帮助你、你背后没有依靠的时候,高效检索能解决99%的问题。

比如,不会用律师事务所的智能打印机时,你能想到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呢?

选择一,检索短视频平台上的产品测评。

选择二,检索图文形式的产品说明书。

选择三,联系任意一家销售该产品的电商的客服沟通请教。

以上3种方法,都比常规的“百度一下”更容易找到答案。能立刻想到这3种方法是非常不容易的,我们停下来复盘一下,哪种方法是你未曾想到的呢?想不到的方法,就在你的思维盲区中。

回头看执笔人写作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大致可以归纳为两类,如下所示。

第一类:我不会写,所以我不想写。

第二类:我会写,但是没有好的想法。

画一个思维流程图,如下所示。

工作来了→我不会写→陷入情绪

工作来了→我写不好→陷入情绪

想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刻意练习,让大脑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慢慢地拥有良性的“下意识”。

工作来了→我不会写→我学学→照葫芦画瓢,至少形式是对的

工作来了→我写不好→我查查→别人有哪些观点和创新,我能够借鉴/吸收什么

高中时,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定听说过一个名词,叫作“主观能动性”。工作后,主观能动性体现为你有主动思考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当你尝试去主动思考的时候,你甚至可能会发现,自己的人际关系都变好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你肯动脑筋了,话从嘴里说出来之前,经过了大脑的加工。

【学姐唠叨】

“张嘴就问”,用更通俗的话说就是“说话、做事‘不经过大脑’”。向下深挖一层,为什么很多执笔人不想动手检索,只想问呢?因为懒。毕竟检索太辛苦了,大脑总是逃避费神的工作。懒得思考,却喜欢请教他人“怎样才能提高站位呢?”“怎样才能具备系统性思维呢?”等问题,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这两件事本身就是矛盾的,就像每天躺在床上思考我怎样才能拥有好身材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