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章
当世界上没有钱的时候
嗨,小朋友们,我是你们的朋友咚咚。你们都知道钱的用途吧?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钱。我们的爸爸妈妈用钱买了房子、汽车、食物、衣服……我们用压岁钱买了糖果、书本、玩具……而今天,我要带你们去一个没有钱的世界看一看。

没有钱也能吃美食、穿新衣服、去游乐场、和家人旅行,所有人都过着轻松、愉悦的生活……如果这一切都是真的,那该有多好啊!


其实,在几千年前的原始社会中,真的不需要钱!
那时候,人们过着野蛮而豪放不羁的生活,靠山就打猎,靠水就捕鱼,吃的是生肉,喝的是生水,住的是山洞。学会钻木取火后,人们就经常吃烧烤,好自在啊!
可是,人们经常打不到猎物,没有食物吃,饥一顿饱一顿的,于是开始开荒种地,过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渐渐地,人们的一切吃穿用度都能自给自足,小日子是越过越富裕了。
但是,人们还是有很多烦恼,比如种大米的张三想吃面食了,种小麦的李四想吃大米了,养鸡的王五想吃鸭肉了……这时该怎么办?


为了满足自己的愿望,人们绞尽脑汁,想出了一个以物易物的方法。
李四问:“张三,我想吃米饭,能用小麦换你的大米吗?”
张三一听,拍手笑道:“好啊,我正想吃面食呢!”
于是他们商议了一下,李四用一袋小麦换了张三的一袋大米,交易就这样完成了!

这事之后,张三开了窍,高兴地说:“以后我想吃什么、想要什么,就用大米和别人交换。”后来,他用大米换了羊、牛、鸡、鸭、布匹等,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大家羡慕极了,都学着张三的样子和邻居们做起交易来,互通有无,互惠互利。

部落首领们知道这个情况后,直接在部落里设立了市场。市场中午开市,下午散市,村民们可以在市场里以物易物,尽情交易,换取自己需要的物品。他们这种交易,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没有中间商赚差价”呢!
以物易物虽然方便,但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交换物品的价值不均等。比如,一张兽皮换几个果子,一只羊只换一袋米……在现代的我们看来绝对是赔本的买卖。
当时的人们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为了公平起见,他们对以物易物进行了升级。给大家举个例子吧!


有个工匠想得到两只山羊,于是就对猎人甲说:“我给你一把斧头,你给我两只山羊怎么样?”
猎人甲一听,使劲儿摇头说:“这太不公平了,我不愿意。”
工匠又去找了猎人乙、猎人丙……可是所有人都拒绝了他。
工匠琢磨了半天,觉得应该增加一点儿筹码。于是他又找到猎人甲,说:“我给你一把斧头外加一头小猪,你给我两只山羊,怎么样?”
猎人甲还是不满意,头摇得像拨浪鼓一样,不同意这种交换方法。
两个人讨价还价半天,最终达成协议:工匠用两把斧头、一只小猪来换猎人甲的两只山羊。

这种交易方法的确公平了很多,但是花费的时间太长了!于是人们思考,能不能找一个让大家都满意的中间交换品呢?
后来,人们发现,如果有一种物品是大家都比较喜欢的,并且有一定的价值,大家就先把自己想要交换出去的东西换成这个物品,然后用这个物品从他人手中换自己需要的东西就容易多了。这种用于交换的中间物品就是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不是钱,但可以当钱花。

成为一般等价物的物品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方便携带;第二,社会需求多。
动物皮毛曾荣幸地登上过一般等价物的宝座,因为一到冬天,人们只能靠皮草大衣来御寒。一块动物皮毛能换很多粮食和野味呢!

可是到了夏天,天气炎热,动物皮毛就不再受宠了,布匹又成为一般等价物。到了青黄不接的时候,粮食又成了一般等价物。由于种种原因,牛、羊、石器工具等都充当过一般等价物。
一般等价物随着季节的不同而改变,这还不算什么,更麻烦的是,区域不同,一般等价物也不同。东村人把粮食当“钱”,西村人却把牛、羊当宝贝,只隔一条河的两个村就像两个世界。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一般等价物的价值太不稳定了。
人们寻寻觅觅,一直在寻找价值更稳定的一般等价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