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0章 贾惜春·青灯古佛旁(1)不听菱歌听佛经
《红楼梦》是一部隐写的明末血泪史,其实更是从嘉靖皇帝开始的一部朱家家史。
老朱家从明成祖朱棣开始,帝位一直父子相传,到正德皇帝朱厚照突然就断了嫡系传承,朱厚照既无子嗣又无兄弟,成了绝户。于是帝位传给了他的堂弟朱厚熜,也就是嘉靖皇帝。
嘉靖皇帝成年且有子嗣的儿子只有一个,就是隆庆帝朱载垕。隆庆帝成年的儿子有两个:一个是万历皇帝朱翊钧,一个则封为了潞王。
万历皇帝成年的儿子有五个:泰昌皇帝朱常洛,福王朱常洵、瑞王朱常浩、惠王朱常润、桂王朱常灜。
泰昌皇帝成年的儿子有两个,大儿子是天启帝朱由校,没有子嗣。二儿子崇祯帝朱由检。
崇祯皇帝有三个儿子,后来下落不明。
于是我们看到,从嘉靖皇帝开始,朱家子孙开枝散叶分成六枝,除崇祯皇子代表的嫡枝外,其余五枝是:
潞王、福王、瑞王、惠王、桂王。
这六枝在红楼梦中,都有投影人物:
嫡枝是巧姐,潞王一枝是妙玉,福王一枝是迎春,桂王一枝是香菱。
瑞王朱常浩,惠王朱常润也有投影人物。
二人有个共同特点:笃信佛教,早早遁入空门,万事不理、一心事佛。史载瑞王“佞佛不近女色”,惠王则自言:“臣自髫年(十岁左右的儿童)皈依释教,性甘淡薄,只知焚祝,毫无外求”。
于是我们就很容易找到瑞王、惠王在贾府中的投影人物了:贾惜春。
贾惜春喜欢和小尼姑玩,多次言及“我明儿也剃了头作姑子去”;
惜春的判词是“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配的图是“一所古庙,里面有一美人,在内看经独坐”;
《红楼梦组曲·虚花悟》的最后一句是:“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
惜春编的元宵灯谜言“不听菱歌听佛经”,答案是佛前海灯。在此脂砚斋还有批语:“此惜春为尼之谶也。公府千金至缁衣乞食,宁不悲夫!”
......
可见惜春是自幼一个笃信佛教、立志出家的女子。
南明开局那场迎立之争中,桂王朱常瀛是崇祯的亲叔叔,继位顺序高于潞王,论血缘关系则比福王更接近崇祯。史可法最后拿出的方案就是从广西迎立朱常瀛,但江北四镇军阀拥立福王,使这一方案搁浅。
其实瑞王、惠王都是桂王朱常瀛的哥哥,继位顺序都高于桂王。正是他们虔诚事佛、无心政事的态度,南京朝臣便将他们排除到考虑范围之外。
根据小说的伏笔,八十回后贾府衰败之时,虽说贾惜春没有能力挽回颓势,但作为宁府的嫡女,也有协助家族重新振兴的责任,但她却一味逃避,遁世出家去了。
这与瑞王、惠王身为宗室中地位最高的两个王爷,在朱明衰败时却无所作为的境况如出一辙。
瑞王、惠王与惜春一样,有一个什么都不管的父亲。贾惜春的父亲是贾敬,虽为族长,但沉迷修道、不理家务。瑞王、惠王的父亲则是二十多年不上朝、以诸事不理闻名的万历皇帝,万历皇帝对三个儿子都漠不关心,以至于瑞王、惠王、桂王,三人无法就藩、甚至无钱举办婚礼,崇祯时期才把他们安排到藩地。
弘光朝廷建立不久,瑞王在四川死于张献忠刀下,据说他死的时候身上有白烟升起,由于瑞王一向虔心修佛,众人都说他是功德圆满,兵解成仙了。第四十回刘姥姥说惜春“别是神仙托生的罢”,或言此事。
惠王的经历则与贾惜春更为相似,惜春母亲在惜春出生不久就去世,而惠王三岁时母亲就死了。
惠王的藩地在荆州,1642年张献忠起义军攻克荆州后,惠王便开始天涯漂泊,为躲避起义军相继流亡到湖南的湘潭、长沙、衡州、永州、广西梧州,渡湘江时遇大风,随从人员大部分被淹死,惠王侥幸活了下来。弘光时期先后移居广东肇庆、广信、浙江嘉兴、萧山等地。
从锦衣玉食到亡命天涯,大概因为惠王领略过一番人间苦难,《红楼梦》在惜春的判曲《虚花悟》中有一段从繁华世间到人间炼狱的描写:
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把秋捱过。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
惠王的结局史书记载不一致,有的说他在杭州跟随潞王朱常淓一同投降了清廷,在北京和福王、潞王、衡王等人一起以谋逆罪被斩杀,有的说他流亡到广州病死。
金陵十二钗中影射朱家枝系的几个人物,正好概括了千万朱家宗室子弟不同的归宿,所谓“树倒猢狲散”“各自须寻各自门”“好一似食尽鸟投林”,作者用几个人物,代表了宗室子弟几种不同结局:
探春影射的人物是朱以海、朱聿键,代表朱家远宗,也代表了奋起抗争的宗室;
迎春代表逆来顺受、任人摆布的宗室;
妙玉代表投降满清的宗室;
巧姐代表隐入民间,成为普通百姓的宗室;
惜春代表遁入山林、隐匿于僧道间的宗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