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传奇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7章 杯酒释兵权 二

第37章 杯酒释兵权 二

宋太祖道:“你们请起来,我有一个主张,与你们好好商量。”石守信等人慢慢站直来,宋太祖慢慢说道:“人生如白驹过隙,少而壮,壮而死,不过一瞬间的事,到了撒手之时,纵有富贵,也难带去,惟有趁活在世上的时候,多积金银,厚自娱乐,令子孙不至穷苦,方才不负此生,我为你们打算,不如辞去兵权,出守大藩,多置田宅,为子孙立个长久基业,自己却买些歌童舞女,日夕欢娱,安享富贵,以乐余年。”石守信等人立即说道:“我们蒙皇上怜念,一至于此,敢不谨遵圣谕么?”

第二天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赵彦徽等上表声称自己有病,纷纷要求解除兵权,宋太祖欣然同意,让他们罢去禁军职务,到地方任节度使,并废除了殿前都点检和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司。禁军分别由殿前都指挥司、侍卫马军都指挥司和侍卫步军都指挥司,即所谓三衙统领。在解除石守信等宿将的兵权后,太祖另选一些资历浅,个人威望不高,容易控制的人担任禁军将领。禁军领兵权析而为三,以名位较低的将领掌握三衙,这就意味着皇权对军队控制的加强,以后宋太祖还兑现了与禁军高级将领联姻的诺言,把守寡的妹妹嫁给高怀德,后来又把女儿嫁给石守信和王审琦的儿子。张令铎的女儿则嫁给太祖三弟赵光美。

王审琦在军中威望很高,最开始他跟随郭威征战天下,因为勇猛无敌,受到郭威的青睐。

周世宗柴荣继位之后,王审琦同样因为功绩斐然而受到重用。

赵匡胤陈桥兵变,王审琦站在他这边,此后又帮助赵匡胤平定天下。

王承衍是王审琦的儿子,当时家中已有一位妻子乐氏,与王承衍夫妻生活尚可。按照一般情况,已婚之妇都不在皇帝选驸马考虑的行列。不过王承衍的父亲是王审琦,为了拉拢和安抚王审琦父子,赵匡胤便将昭庆公主赐给王承衍了。有人问,王承衍不是已经娶妻了吗?难道宋太祖把他的嫡长女嫁过去作小?这自然是不可能的。

宋太祖于是下旨让王承衍休妻,以便与昭庆公主完婚。乐氏明明知道自己没有做错事,可是在皇权面前不得不低头。

与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不同,宋太祖巧妙地收走兵权,给老将们留下了体面和性命。

老将退出,新兵上线。宋太祖对老将忌惮,但是对他们的孩子还是比较放心的。

王审琦后来被封为忠武军节度使,赐给住宅,留居京师。为了拉拢和安抚王审琦父子,赵匡胤给昭庆公主和王审琦的儿子王承衍赐婚。

当时王承衍已经娶妻,昭庆公主嫁自然不可能作小。宋太祖就下旨让王承衍休妻。

乐氏明明没有做错事,可是不得不对皇权低头。

在经过一系列的罢免兵权和政治联姻之后,宋太祖已经牢牢地将兵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可以说五代十国时期的诸藩镇拥兵自重,“兵权所在,则随以兴,兵权所去,则随以亡”的时代终结了。

石守信在后周时,参与高平之战、淮南之战,累官殿前都指挥使、义成军节度使,与赵匡胤结为异姓兄弟,成为“义社十兄弟”的成员。北宋建立后,率军讨平李筠、李重进叛乱,出任马步军副侍卫都指挥使、侍卫亲军马步都指挥使等职。

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让石守信认识到:皇帝对他的猜忌,并不那么容易消除。

石守信有位朋友姓梁,其子梁周翰文才出众,很受石守信待见。梁周翰也很有本事,赵匡胤想让他留在自己身边当“秘书”。

在一次酒宴上,赵匡胤对石守信说了这个想法。石守信回家后,将这一好消息告诉了梁周翰。梁周翰急忙上书一封,对皇帝表示感谢。不料,收到“感谢信”的赵匡胤龙颜大怒,不仅撤销了这项任命,还把梁周翰赶出京城。

石守信明白,赵匡胤明着是贬谪梁周翰,暗地里是责怪他插手政治,干预人事任免。认识到这一点,石守信从此不问政治,在天平军节度使的岗位上埋头“苦干”,“专事聚敛,积财巨万”,践行“享乐主义价值观”。

过了数年,太祖欲召天雄军节度使符彦卿入典禁兵。符彦卿系宛邱人,幼擅骑射,壮益骁勇,历晋、汉两朝,已累镇外藩;周太祖即位,授天雄军节度使,晋封魏王。世宗迭册彦卿两女为后。就是光义的夫人,也是彦卿第六女。所以周世宗加封彦卿为太傅,宋太祖更加封他为太师。此时因将帅多已就镇,乃欲召彦卿入值。

赵普闻知消息,忙进谏道:“彦卿位极人臣,岂可再给兵柄?”

太祖道:“朕待彦卿素厚,谅他不至负朕。”

赵普突然道:“陛下奈何负世宗?”【问得好!兜心一拳。】

太祖默然,因即罢议。既而永兴军节度使王彦超,安远军节度使武行德,护国军节度使郭从义,定国军节度使白重赞,保大军节度使杨廷璋等,同时入朝,太祖与宴后苑。

赴宴的五个人里,有的忐忑不安,因为心里有鬼,比如说王彦超。有的愤愤不平,因为实在难受,比如郭从义。

如果大家还有印象的话,当年赵匡胤浪迹天涯,驴行四海的时候,曾经投奔到王彦超手下,当时王彦超同志眼拙,没看出来眼前这个一身丐帮打扮、嘴角挂着鼻涕很潮很fashion的同志后来能混成开国皇帝,于是,随便拿几贯钱就给打发了,整得小伙子的心哇凉哇凉滴。

这件事情,王彦超忘不了,赵皇帝当然更忘不了。

早在建隆二年(公元961年),赵匡胤穿上皇袍才刚刚一年,他就在一次宫廷宴会中酒后失言,笑着问王彦超:爱卿,当年你在复州,朕去投靠你,你怎么不收留我呢?

赵匡胤这一笑,王彦超吓得够呛,怎么看怎么觉得皇帝这笑容里藏着一把明晃晃的刀,王彦超吓坏了,他立即避席跪倒,说出了想了好多好多年的圆场话——当年臣不过是个防御使,一勺的浅水怎么能容得下神龙呢!要是陛下当年真留在我那小地方,您还能有今天吗?

第二天,被吓得差点大小便失禁的王彦超,立刻写检查,主动认错,准备受罚,虽然赵匡胤借口一切都是醉酒惹的祸,好言安慰了一番,但是这一惊一吓,毕竟还是在老王脆弱的心灵里留下了难以抹去的阴影。

如今,再次接到皇帝的邀请函,参加这莫名其妙的夜宴,王彦超心里又不免打起了鼓。

再说郭从义,这位节度使是位地道的行伍人,勇猛善战,没有什么歪心思。可赵匡胤对他也不放心。

几天前在最初的殿廷接见时,赵匡胤曾微笑着向他致意,说:“郭爱卿,听说你马球打得非常好,今日为我表演一下如何?”

郭从义正中下怀,他二话没说,当场甩掉礼服下殿,骑马纵横驰骋,周旋击拂,史称“曲尽其妙”。之后人人喝彩,郭从义也喜气洋洋地上殿谢恩,结果赵匡胤似笑非笑地说:“你球打得可真好啊,可惜,这是将军应该做的事儿吗?”

郭从义僵那儿了,他不知道皇帝为什么要玩他?但就是这样,他仍然得出席皇帝特意为他们举行的特殊酒会。席间,赵匡胤举杯对赴宴的王彦超等人说:“卿等均国家旧臣,随朕鞍前马后,南征北战,戎马倥偬,至今尚无休养安乐的时候,这实非朕礼待贤臣的本意。”王彦超马上领会了赵匡胤的意图,当即离席跪奏道:“臣素来功微,承蒙恩宠。如今年事已高,希望陛下能恩准臣告老还乡。”赵匡胤也马上离席,亲自扶起且嘉慰道:“您可以称得上是谦谦君子了。”然而武行德等人却不明白赵匡胤的用意,历陈平昔的战功及履历艰辛。赵匡胤听后说:“这是前朝的事,不值得再提了。”【武行德实是笨伯。】

武行德等人以为自己不提辞职的事,皇帝也就不好意思解职,可是不要忘了,领导总是有办法的:既然你们不打辞职报告,那么就由我来下发免职决定吧。

赵匡胤迅速下达了诏令,解除了武行德等人的节度使职务,同时给了武行德一个太子太傅的荣誉称号,授予郭从义、王彦超、白重赞、杨廷璋等人上将军的虚职,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罢镇改官”。惟王彦超留镇如故。后人有诗叹道:

尾大原成不掉忧,

日寻祸乱几时休?

谁知杯酒成良策,

尽有兵权一旦收。

就这样,几个人喜气洋洋赴宴来,垂头丧气出宫去。武行德等人叹息几声之后突然顿悟。这一天,在宋朝都城开封府的大街上,四个年过花甲,鬓发斑白的老兵把臂高歌,渐行渐远,终于走出了所有人的视线,只有他们的歌声还隐约可闻:

“漫揾英雄泪,

揖别帝王家。

想当年金戈铁马称雄壮,

不过是胡乱厮杀。

攒家一把刀,

今天刀放下,

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且莫道种豆反得瓜……”

赵匡胤生于一个没落世家,早年历尽生活的坎坷,十分了解社会最底层人们的疾苦,他决心以自己的努力来改善这个社会。他成了大宋的开国皇帝后,富贵不忘本色,照样简朴律己,日常生活很朴素,衣服、饮食都很简单,如其衣服也只有登殿上朝时的赭服是用绫锦做的,其他大多只是绢布,有的和一般小官吏的布质是一样的,而且常洗了再穿,很少换新。

赵匡胤的内宫,是历朝历代最简朴的,宦官只有五十余名,宫女也只有二百多名。即便如此,赵匡胤都认为太多了,还遣散自愿出宫的五十余人。皇宫里的装饰也都很朴素,连窗帘都用很便宜的青布制成。一顶落色甚多的旧轿子作为皇帝的座驾,他居然用了不少年。

宋太祖稳定了内部,雄心勃勃,准备出兵统一全国。当时,五代时期的“十国”,留下来的北方有北汉,南方还有南唐、吴越、后蜀、南汉、南平等。要统一全国,该先从哪里下手呢?先打北汉,还是先打南方呢?宋太祖想了几天,还是决定不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