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传奇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8章 真宗的真爱 二

第78章 真宗的真爱 二

公元1004年8月,宋真宗任命毕士安为副宰相。毕士安向宋真宗谢恩,宋真宗说:“不用谢恩了,我还要任命你为宰相呢。”宋真宗又说:“我还要任命一个人跟你一道担任宰相,你看谁最合适?”

毕士安说:“寇准为人忠义,能处理大事,我不及他。”

宋真宗说:“听说他刚强任性。”

当时辽国正不断地出兵侵扰北方边境。毕士安就说:“寇准忘记自己一心为国,坚持正道反对奸邪,所以不少人讨厌他。如今辽国不断入侵,百姓不得安宁,正应该重用像寇准这样的人。”

宋真宗认为毕士安讲得很有道理,就同时任命毕士安和寇准两人为宰相。

景德元年九月,辽圣宗和他的母亲萧太后又率20万大军从幽州出发,浩浩荡荡向南推进。当辽军南下,“急书一夕五至”的时候,北宋统治集团的上层人物大多惊惶恐惧。参知政事王钦若是江南人,主张迁都金陵。枢密副使陈尧叟是四川人,提议迁都成都。宋真宗本来就无心抗敌,表现得惶恐不安。只有寇准与毕士安坚决主张抵抗,当宋真宗问他们的意见时,王钦若、陈尧叟就在旁边。寇准假装不知,他对真宗说:“谁替陛下筹划迁都计策的?他的罪可以杀头。现在陛下神明威武,文臣武将又很团结,我们有必胜的把握,为什么要抛弃太庙太社,到楚、蜀这样边远的地方去呢?”听了寇准的意见,赵恒同意御驾亲征,由寇准随同指挥。

为了鼓舞士气,争取更大的胜利,寇准特别强调,宋真宗必须亲临前线。宋真宗在寇准的督促下决定亲征。但统治集团内部仍然有不少人没有信心,宰相毕士安也以自己有病为借口,不愿随驾北征,并对寇准让真宗亲征说三道四。

在寇准的督促下,真宗让雍王留守京师,自己起驾北上。北宋时黄河将澶州城一分为二。宋真宗车驾到达澶州南城。

这时辽军已抵达北城附近,宋真宗不敢过河。寇准对高琼说:“太尉蒙国家厚恩,今日打算有所报答吗?”高琼说:“我是军人,愿以死殉国。”于是寇准与高琼一同去见真宗。高琼对真宗说:“臣直言也是死,不说也是死,与其到事情发生时丧命,不如今日直言而死。今天只要陛下离开京师一步,那么整个天下就要改朝换代了,士兵们都是北方人,家小都在京师附近,若京师不保,他们都会回乡保护妻小,到时有谁肯护送陛下,即使近如金陵,陛下也到不了。您现在只能立即渡河。”枢密院事冯拯呵责高琼鲁莽。高琼愤怒地驳斥道:“你冯拯只会写写文章就做到两府大臣。眼下敌兵挑衅,你却责备我无礼。你有本事为什么不写一首诗让敌人撤退呢?”说完命令卫士把真宗的车驾转向北城行进。当真宗的黄龙旗出现在北城楼上时,城下兵民欢声雷动。真宗象征性地到北城巡视一番后,又回到南城行宫,让寇准留在北城指挥作战。

这时辽军来到北城墙下,正中间捧出一员番将,骑著一匹达马,弯环踢跳。寇准看那番将时,怎生打扮,但见:

戴一顶三叉紫金冠,冠口内拴两根雉尾。穿一领衬甲白罗袍,袍背上绣三个凤凰。披一副连环镔铁铠,系一条嵌宝狮蛮带,著一对云根鹰爪靴,挂一条护项销金帕,带一张鹊画铁胎弓,悬一壶翎批子箭。手拿梨花点钢枪,坐骑银色拳花马。

那番官旗号上写的分明:“大辽主将萧挞览。”寇准看了,与诸将道:“此番将不可轻敌!”言未绝,威虎军头张瑰以三弓床弩射出大箭,萧挞览额头中箭身亡。辽军士气大落,萧太后辍朝五日后决定和谈。

寇准始终反对议和,而且杨之已夺取幽燕数州。但由于真宗倾心议和,寇准不得不放弃原来的主张。

赵恒派使者曹利用去辽国签订澶渊之盟,他告诉曹利用说:“如果实在没有办法,就算要百万也可以!”寇准知道后,却指着曹利用愤怒地说道:“如果超过30万两,就提人头来见。”

经过曹利用和辽使者的一再讨价还价,两国制定了如下条约:

一、辽、宋为兄弟之国,宋为兄,宋尊萧太后为叔母,后世仍以世侄论,使者定期互访。

二、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辽归还宋遂城(今河北徐水)及瀛、莫二州。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隍城。

三、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即岁币)。至雄州交割。

四、双方于边境设置于榷场,开展互市贸易。(在互市贸易中,北宋所赚的钱远远多于岁币,每年宋朝收益为所供岁币的2.5倍左右,且低价购买许多马匹用于军队装备,在经济上拖垮了辽朝,以致其之后的几十年未能发兵北宋)。

曹利用回到宋朝之后,赵恒急问金额,曹利用不敢直说,只竖起3根指头,赵恒以为是300万两,大惊失声脱口道:“太多了。”过了一会又自我安慰道:“是太多了,但就此把事情了结也好。”等知道是30万时,如释重负,转忧为喜,对曹利用大加赏赐。

澶渊之盟结束了宋辽之间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争,“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长者),不识于戈”,同时也是宋朝向番方交纳岁币换取和平的开始。此后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并使宋朝节省了巨额战争开支,岁币(30万)的支出不及用兵的费用(3000万)百分之一,避免了重兵长年戍边的造成的过量徭役和朝廷赋税压力,以极少的代价换取了战争所难以获取的效果(不是教科书所云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失去的钱宋又可以通过外贸赚回)。北宋在边境上的雄州(今河北雄县)、霸州(今河北霸州)等地设置榷场,开放交易,促进了宋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宋辽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融合。

世上到底有没有救世主?有,对于刘娥来说,宋真宗赵恒对她的爱是持之以恒的。

不过刘娥的封后之路也和情路一样艰辛。景德元年,赵恒封36岁的刘娥为四品美人,位置在20岁的杨氏前面。在真正的爱情面前, 年龄不是距离,出身不是问题。可是无论皇上和她怎样恩爱,两人都生不出孩子。宋真宗赵恒命里缺子,和郭皇后生的儿子赵佑九岁那年病死了,其他四个皇子也没能活过10岁,郭皇后在景德四年也病死了。天子无后,势必会影响国计民生。真宗焦虑加抑郁,放出风说想立刘娥为后,马上遭到大臣们反对,理由是刘娥出身微贱,最最重要的是她生不出儿子。大臣们请求立宰相沈伦14岁的女儿沈才人为皇后,真宗不答应,索性一等奖空缺。

刘美人是个很聪明的女性,通读史书,真宗批阅奏章的时候一定要她陪着,而且总是听取她的意见。刘美人当然知道母凭子贵的道理,可是自己年龄比较大,可能不能生育了,于是刘美人有意让自己的一名贴心宫女去伺候真宗。

这天赵恒回到后宫想洗手,刘美人不在。李氏神采飞扬地捧着金光闪闪的小盆子来了,赵恒仔细一看,只见她花容月貌,温柔似水,赵恒心中喜欢。洗完手后也就不走了。李氏见赵恒喜欢,怎不招揽?便于眉目之间做出许多娇态,赵恒拴不住心猿意马,遂走上前去将手搀住说道:“今日相遇,不要辜负了你的美貌。”正说间,近侍们请赵恒回宫进晚膳。赵恒道:“就在这里吃罢。”不多时排上宴来,赵恒就叫李氏侍立同饮。李氏因赵恒见爱,就勉强吃了几杯,不觉桃花上脸。赵恒在灯下看她愈觉标致,便问道:“你这般娇媚,夜来独宿岂不寂寞?朕甚怜你,你知道么?”李氏答道:“寂寞固不敢怨,但蒙万岁爷怜念,实出望外。”赵恒笑道:“今夜包管你不寂寞。”李氏微微笑道:“贱婢下人,不敢点污龙体。”赵恒道:“天地间分不得甚么上下。”李氏不敢做声,急忙斟酒一杯奉上。赵恒吃了,也斟一杯酒与她。二人情意十分畅快。

赵恒和李氏鸳鸯双栖蝶双飞,度过了一个美好并且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夜晚,李氏怀孕而且生产了,儿子就叫赵受益。

这时刘娥来了,他看见赵受益就说:跟我走吧,现在就出发。赵受益漆黑的眸子认定刘娥是他的亲妈。淑妃杨氏也来到刘娥宫里,她拿着一块糖笑容和煦地对赵受益说:我以后天天给糖你吃。赵受益也觉得她是妈妈。李氏因为工作需要,刘娥把她安排到别的岗位,上岗前刘美人告诉李氏:这个孩子是我的。李氏当然不能跟刘美人对着干,就说:对,这个孩子是您的。赵恒也说:这个孩子是我和刘美人生的!

至此,刘娥扫清了前进道路上的障碍,皇后的桂冠触手可及。真宗吸取上一次封刘娥为后没有成功的教训,把保密工作做到滴水不漏。大中祥符五年,真宗推恩,给百官加官进爵,大臣们忙着迎来送往你吃我请,奔赴各自的工作岗位。真宗晋封刘娥为德妃,一个月后,一纸诏书封刘娥为后。本着厉行节约开源节流的方针,不搞册封仪式,不接受贺礼花篮。44岁的刘娥终于成为大宋王朝的皇后。

赵恒老了,头白了,有一天上朝忽然发起了脾气:昨天晚上刘娥把我强留在身边,让我失去行动自由。大臣们都不接话茬,可是宰相李迪却回道:如果是这样,你不要悲哀,可以用后宫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治她。这时刘娥站在帷幕一侧,用眼睛瞪着不会聊天的李迪。一会儿赵恒好象从梦中醒来似的说:昨天睡迷糊了,好像没有这回事。

关于赵祯的身世,有一种至今流传的说法,这就是“狸猫换太子”的故事。主人公的传奇经历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清末成书的小说《三侠五义》称刘氏、李氏在真宗晚年同时怀孕,为了争当正宫娘娘,刘妃工于心计,将李氏所生之子换成了一只剥了皮的狸猫,污蔑李妃生下了妖孽。真宗大怒,将李妃打入冷宫,而将刘妃立为皇后。后来天怒人怨,刘妃所生之子夭折,而李妃所生男婴在经过波折后被立为太子,并登上皇位,这就是仁宗。在包拯的帮助下,仁宗得知真相,并与已双目失明的李妃相认,而已升为皇太后的刘氏则畏罪自缢而死。

当然刘太后没有演义里面那么坏,除了不让李氏认自己的儿子外,还给她上了宸妃名号。宸妃与宫女可是天大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