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美国汉学界的苏轼研究发展史
为了建设文化强国、增强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我们必须了解西方对中国文化的接受情况,倾听来自异域的声音,在对话交流中促进理解,也可以更好地为传播中国文化提供借鉴。中国文学典籍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探讨其在西方的传播是研究西方接受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苏轼诗文是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其在西方的流传必然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的接受情况,体现中西文化的沟通与融合,为我们深入理解异质文明语境下中华文化的传播提供借鉴。其次,尊重差异、包容多元文化是目前的国际潮流,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世界文学的一朵奇葩,正逐渐显露独特的光彩。因此,“把中国古代文学置于世界文学评论的背景下加以认识,从自我与他者共同关心的课题中发现彼此思考的共性,有助于形成本土话语与域外话语的互动和人文价值的同构。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国外传播史和影响史,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在异质文化语境中如何被解读和被理解,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1]
苏轼是较晚但又较为全面系统地被介绍到美国的,美国学者对之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成为中国文学英译及阐释的典范,在海外汉学中有着较大的影响,但却尚未引起国内学界的充分关注。截至目前,就笔者所能搜集到的资料来看,国内学术界的研究极少涉及苏轼在海外的接受情况,这与苏轼在英语世界的影响极为不符,对之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十分必要。同时,在研究苏轼在域外的接受时,资料的整理非常有必要,但远远不够,引介和反思汉学,借鉴汉学,促进自身研究,深化中国文化传统的重建工作,才是更为关键的。正如法国《拉罗斯百科全书》中对研究中外文学关系史的评判中所说:“对国际交往的分析,不应满足于开列一张越过国境线的作品名称的清单,也不能只是叙述这些作品日后的变化,它应该是对这种接触与渗透的本质做出论断。”[2] 本章试图爬梳苏轼在美国的传播与接受情况,揭示其传播背景、影响因素、历史分期、研究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