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学派:青木正儿的中国文学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青木正儿著作10卷,其中《支那近世戏曲史》《支那文学概说》《支那文学思想史》《元人杂记序说》《清代文学批评史》《中华名物考》《琴棋书画》《江南春》《竹头木屑》等著作都被译介成中文。较之译介的发展,目前国内外对青木正儿本人的研究却相对薄弱。

有关青木正儿的研究,早期主要是其生前好友、学生或后辈为了怀念他撰写了一系列文章。主要有《青木正儿全集月报》《青木正儿全集·解题》《学問の思い出―青木正児博士》,以及《吉川幸次郎全集》17卷中《青木正児博士の業績大要》等。这些文章对青木正儿博士的学风、学术人格等进行了回忆或介绍。尤其是提到青木正儿性格的“狷介不羁”,而这一点显然非常有利于理解青木缘何撰写《邦人支那学革新的第一步》《以胡适为中心的汹涌澎湃的文学革命》《吴虞的儒教破坏论》等文章。这类文章的作者基本都是与青木本人有过直接接触的,因而这些文章的刊出,也为后来学界研究青木正儿及其成果提供了很重要的佐证。

二十多年来,学界开始对日本中国学研究有了较多的关注,推出了一系列有关日本中国学学术史研究的著作。主要有严绍璗《日本中国学史》(第1卷)(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日本中国学史稿》(学苑出版社,2000)、李庆《日本汉学史》(第1、2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2004)以及江上波夫编《東洋学の系譜》(1—2)(大修馆书店,1992—1996)等。这些著作对京都学派以及青木正儿的中国文学研究有了全方位的介绍,并对其研究意义有较准确的定位。尤其是严绍璗先生提出的研究海外汉学所包括的四个层面:第一,中国文化向域外传递的基本轨迹和方式;第二,中国文化在传入对象国之后,对象国对中国文化的容纳、排斥和变异的状态;第三,关于世界各国在历史的进程中在不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中形成的“中国观念”;第四,关于中国文化各个领域中的世界各国学者具体的研究成果和他们的方法论,[15]为海外汉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学术理念。而本书的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就是基于其中的第二、第三、第四层面来展开讨论的。

青木正儿是一位涉猎非常广泛的汉学家,其研究涉及文学、戏曲、文化风俗等领域。随着海外汉学研究的展开,青木正儿也逐渐得到学术界更多的关注,陆续出现相关青木正儿中国戏曲、文艺思想或者文学革命研究方面的研究成果。首先戏曲方面有王晓平《近代中日文学交流史稿》(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孙歌等《国外中国古代戏曲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陈维昭《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戏曲卷》(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等著作中部分章节内容,论文有汪超宏《一个日本人的戏曲史观——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及其影响》(《戏剧艺术》2001年第3期)、曹振《民国时期中国学界对于青木正儿〈支那近世戏曲史〉的接受与批评》(《书品》2007年第6期)、童岭《汉唐经学传统与日本京都学派戏曲研究刍议》(《戏曲》2009年第2期)、周阅《青木正儿与盐谷温的戏曲研究》(《中国文化研究》2012年夏之卷)、李楠《论汉学家青木正儿的中国戏曲史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等。这些成果的特点是介绍了青木正儿中国戏曲研究的业绩,肯定了其研究的价值意义及影响。其中孙歌、陈维昭、童岭三人的研究指出了青木正儿戏曲研究中注重结构、南北中国观的特色,给本书的研究提供很大的启发,但不足的是没有更深入挖掘为什么青木的戏曲研究会具有这样的特色。基于此,笔者不再采用传统的归纳和复述研究对象的学术成果,而是试图将青木正儿及其戏曲研究置于日本的近代戏曲文化语境中,并结合青木正儿前期或同期的中国戏曲研究成果,通过比较来探讨青木正儿戏曲研究特色形成的深层次原因,从而实现对其中国戏曲研究的全面了解的目的。

其次有关青木诗文思想方面研究成果有赵彩芬《青木正儿先生〈中国文学思想史〉稚语片言谈》(《邢台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李勇《论青木正儿的文艺思想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2012年)等。李勇的博士论文可以说是目前国内学术界青木正儿研究中最为重要的学术成果,该论文主要以青木正儿的文艺思想为考察对象,分“文学史研究模式与中国文艺理论史的时期划分”“‘文学思想史’与青木正儿的中国文艺理论史研究模式”“名物学研究模式与艺味论”“中日学术视野中的‘魏晋文学自觉说’”“反复古主义、高蹈主义与‘性灵说’的现代学术命运”“文人画与诗画理论的汇通”六大部分展开论述,部分内容已经公开发表,此处不再一一列出。其中第一章相关文艺理论史的时期划分以“青木正儿中国文学理论史‘三个时期’观点的形成”为题发表在《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上。该文从铃木虎雄《中国诗论诗史》、内藤湖南的“宋代近世说”两个方面寻找青木正儿中国文学理论史“三个时期”观点形成的影响因素,给本书论述青木正儿《中国文学思想史》研究以较大参考作用。本书在该文的基础上,结合日本文化语境进行论述,从青木正儿的中国历史、文学史观层面论述了其文学思想史“三个时期”划分的生成经由。其余部分作者似乎花费较多的笔墨用于相关理论的评析和介绍,游离于相关文艺理论的追根溯源中,而对青木正儿的文艺思想研究的生成、具体方法论等方面缺乏论述。总的来说,其考察并非立足于“日本文化语境”角度,没有充分体现出青木海外汉学研究的本质特征,因此使其研究意义相对减弱。

再次就是青木正儿中国文学革命研究或中国游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刘萍《青木正儿对中国儒学的思考——日本中国学读书札记》(《多边文化研究(第一卷: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所学术纪要)》,2001)、旅日学者陶德民《五四文学革命に対する大正知識人の共鳴―吉野作造·青木正児の文学革命観》及《近代における“漢文直読”論の由緒と行方―重野·青木·倉石をめぐる思想状況》(中村春作等编:《訓読論——東アジア漢文世界と日本語》勉诚出版,2008)等。周维强《在旧的和新的之间——青木正儿说西湖》(《西湖》2005年第10期)、杨仕斌《近代日本来华游记中的中国印象》(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胡天舒《青木正儿的中国认知——以〈江南春〉为中心》(《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1期)等。这类论文属于对汉学家青木正儿自身的思想及其对中国认知方面的研究,而对于其戏曲、文学史研究方面鲜少涉及。其中陶德民的研究侧重于近代日本的政治形势来论述青木的文学革命观、“汉文直读”主张,对于了解当时的社会文化语境有较大的参考作用,不足的是没有与青木正儿的学问方法结合起来。

青木正儿是位活跃于大正与昭和年间的日本汉学家。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介绍者之一,青木与中国当时的新进文人有着频繁的书信交往。同时青木三次来中国游学,游历了许多地方,拜访了中国当时有名的文人,与这些文人也有书信往来。关于这方面的整理性资料有张小纲编注《青木正儿家藏中国近代名人尺牍》(大象出版社2011年版)、耿云志主编《胡适研究丛刊》第一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吴虞日记》(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等;相关论文有戈宝权《青木正儿论鲁迅》(《社会科学战线》1978年第1期)、张小钢《青木正儿博士和中国——关于新发现胡适、周作人等人的信》(《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年第6期)、加藤国安《中国社科院蔵青木正児書簡について—胡適との往復書簡》[《名古屋大学文学部研究論集》(文学55)2009]、徐雁平《胡适与整理国故考论——以中国文学史为研究中心》(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中部分章节内容等。此外,青木正儿文库设在日本名古屋大学,大学图书馆制作了《“遊心”の祝福:中国文学者·青木正児の世界》小册,介绍青木正儿的学问研究情况,同时有相关青木正儿收藏的整理性论文有中塚亮《青木文庫蔵図像資料目録》(《名古屋大学中国語学文学論集1》,2009)、张小钢《青木正児博士の名物学と名古屋大学図晋館の青木文庫》(《名古屋大学中国语学文学論集6》,1993)等。总而言之,信函文献对于了解青木正儿与近代中国文人的互动有重要的史料参考价值,而整理性论文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青木正儿与中国的渊源,有利于加深对青木汉学研究的理解。

从目前所掌握的有关青木正儿的研究成果来看,对青木正儿的研究应该算是多方面的,但总的特点是比较散乱,且多数是对其研究成果进行归纳,从中探讨其文学观、戏曲观或中国认识等。而综合其中国文学研究成果,从其海外汉学的本质特征出发,将其置于日本文化语境中进行系统的考察尚显不足,因此这方面具有较大的学术探讨空间。

鉴于以上的学术意义及研究现状,本书拟立足于日本文化语境,对以青木正儿为中心的京都学派的中国文学研究进行梳理和考察。葛兆光指出:“明治维新的成功,使日本从根本上摆脱了以中国文化为中心的朝贡体制的羁绊,摆脱了中国文化的笼罩,重新确立了日本的自我和他者。”[16]显然,日本的“自我”和“他者”的确立是以明治维新为契机的。明治维新前,中国文化一直占据日本文化的主导地位,传统的汉学研究就是在对中国文化的价值趋同基础上展开的。明治维新后,日本对中国文化研究不再以追随、趋同的方式作价值上的认同,而是结合西方的学术思想和方法论,将中国文化视为一种“异质文化”进行研究和考察。此外,不可忽视的是,明治维新,日本国力的逐渐强盛,与中国国力衰弱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华夷秩序的改变对近代日本的中国文化研究产生很大的影响。中国文学研究领域也不例外,受本国的时代变迁、政治演变、学术的转向等语境因素影响较大,因此,所运用的学术规范、方法论上“自我”特色非常明显。基于以上,本书从日本文化语境出发,具体而言,就是结合时代、思想、学术等各方面因素,考察以近代日本京都学派第二代中国学者青木正儿的中国文学研究的特点及其生成路径,以探讨其在学术规范、方法论的“自我”特色。“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说为研究做出大的贡献,至少为了解“他山之石”做出一小点参考,那也是荣幸之至了。


[1] 大橋良介:《〈近代の超克〉と京都学派》,《脱西欧の思想》,新田議弘编集,东京:岩波书店,1994年,第104页。

[2] 例如日文书籍有:竹田篤司《物語〈京都学派〉》,东京:中央公论新社,2001年;山田宗睦《昭和の精神史:京都学派の哲学》,东京:人文书院,1975年;细谷昌志《田辺哲学と京都学派:認識と生》,东京:昭和堂,2008年;江上波夫编《東洋学の系譜》,东京:大修馆书店,1992—1996年;藤井譲治、礪波護编《京大東洋学の百年》,京都:京都大学学术出版会,2002年等。中文书籍有:严绍璗《日本中国学史稿》,学苑出版社2009年版;李庆《日本汉学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刘正《京都学派》,中华书局2009年版等。

[3] 转引自近代日本思想史研究会《近代日本思想史》第2卷,李民、贾纯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53页。

[4] 详细论述见钱婉约《从汉学到中国学——近代日本的中国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9—40页。

[5] [日]中村乔:《中华名物考·序言》,范建明译,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8页。

[6] “支那”一词历史由来已久。但近代以来,日本对其有不同的解读,包含有对中国蔑视之意。本书为了保持历史语境,不做修改,特此注明。

[7] [日]中村乔:《中华名物考·序言》,范建明译,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8—9页。

[8] 《青木正児全集》第7卷,东京:春秋社,1984年,第46页。

[9] [美]任达:《新政革命与日本——中国:1898—1912》,李仲贤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7页。

[10] 葛兆光:《西潮又东风:晚清民初思想、宗教与学术十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36页。

[11] 《吉川幸次郎全集》第17卷,东京:筑摩书房,1971年,第337页。

[12] 陈平原:《“学术史丛书”总序》,载陈国球《文学史书写形态与文化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13] 严绍璗:《日本中国学史稿·前言》,文苑出版社2009年版,第5页。

[14] 参见王晓平《日本中国学文萃·总序》,载青木正儿《中华名物考》,范建明译,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2页。

[15] 严绍璗:《日本中国学史稿·附录四》,文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1—562页。

[16] 葛兆光:《西潮又东风:晚清民初思想、宗教与学术十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