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书通过分析国内外谷崎研究的先行情况,在借鉴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于谷崎短篇小说,以其短篇小说的艺术研究为对象,以文本细读为基本方法,试图从谷崎短篇小说的题材处理、心理描写、叙事人称、语言艺术、其他艺术以及对中国现代文坛的艺术影响六个方面深入、系统地阐述谷崎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质,进而揭示谷崎短篇小说创作精美的主导艺术风格,展示其“东西结合以东为主”的艺术创作道路,并以此呈现谷崎短篇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
具体而言,本书由绪论、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以及结语八个部分组成。绪论主要论述两个问题,其一为关键词梳理,其二为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具体来说,主要梳理国内外谷崎先行研究,界定谷崎润一郎、短篇小说以及艺术三个关键词。分析谷崎先行研究,既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谷崎已有的研究成果,及时把握研究动态,又可以为本书的选题与立意提供依据。介绍谷崎文学创作的历程,总评其文学创作的特点及其文学地位,可以为认知谷崎及其文学提供便捷。界定短篇小说的概念,有利于理清短篇小说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应具有的特征。最后,通过对艺术的定义,有助于辨别艺术与思想,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总之,研究现状和三个关键词的梳理是本书得以立足的基础。
第一章主要研究谷崎短篇小说的题材艺术。首先,解读谷崎短篇小说中女性题材的人物刻画艺术。通过研究发现,谷崎短篇小说中女性题材的人物刻画技巧主要有“人物特写法”和“人物肖像法”,正是这两种人物刻画技巧使崎短篇小说展示的人物姿影既生动形象,又个性鲜明,富有相应的艺术感染力。其次,阐释谷崎短篇侦探推理小说的悬念艺术。悬念是谷崎侦探推理小说中最为常见,也是最具有艺术效果的一种艺术手法。在其作品中,这种悬念艺术主要表现为“倒装型悬念艺术”和“串联型悬念艺术”。这两种悬念设置艺术不仅可以使短篇小说的情节曲折,还能抓住读者的阅读情绪,或舒缓,或激烈,产生一种荡气回肠的艺术力量,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呈现出“惊奇”“焦虑”“喜悦”的心理效应和审美感受。最后,阐述谷崎短篇小说中中国历史题材的取舍艺术。在小说《麒麟》中,谷崎在处理中国历史题材时采用“舍九保一”的取舍方法,一方面以细节的真实性确保作品的历史性,以近似历史性叙述的方式让读者相信所选题材的真实性;一方面又没有过分地依赖原典素材,而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过程中运用丰富的想象和虚构,立足作品的文学性。
第二章主要探讨谷崎短篇小说的叙事人称艺术。作为一位出色的小说家,谷崎非常重视叙事人称所具有的独特叙事效果。为了有效发挥这种艺术效果,谷崎在其短篇小说的创作中既采用第一人称进行叙事,又使用第三人称进行叙事。虽然这两种叙事人称与传统叙事人称并无多大的差异,然而其体现的审美效果和艺术功效却有着与众不同的地方。简要来说,第一人称叙事使谷崎短篇小说的人物叙述者“我”与作者自我虚构的关系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性,从而有效揭示出“经验自我”与“叙述自我”之间微妙的复杂关系,在其作品中,以叙述者“我”的身份讲述其经历或其感触的故事,以回顾叙述的形式呈现两者,并使其小说内在结构具有开合自如的特点。在第三人称叙事中谷崎则采用人物有限视角与全知视角相互转换的方式,以此来调节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读者在阅读中能够随叙述者进出故事,既可以感受真实,又可以增强其阅读的审美感受,为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主题提供有利的条件,进而增强小说的叙事魅力。
第三章主要分析谷崎短篇小说的心理描写艺术。在日本现代文学史上,谷崎是一位擅长于心理描写的作家。他的心理描写在其短篇小说创作中主要表现为人物内心独白和梦境描写两种。无论是直接内心独白,还是间接内心独白,都能将人物最真实、最自然的意识活动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使作品在展现人物的精神世界方面产生一种形象、逼真的艺术效果。与此同时,在间接内心独白中谷崎或采用“他说”“他想”之类的引导词来提示读者,或对人物心理活动进行解释,这样既能让读者感到作者的存在,又能体现作者的立场和情感态度。梦境描写则有利于挖掘人物潜藏的深层心理,呈现其细微、复杂的心理活动和心路历程,揭示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潜在意识和病态心理,使短篇小说具有浓郁的艺术感染力和现代心理小说的特征。总的来说,作为人物心理描写的重要艺术手段,谷崎笔下的内心独白与梦境描写既拓展了作品人物心理刻画的深度和广度,又展示了人物潜在的意识活动,使谷崎短篇小说拥有意识流小说的某些特点。
第四章主要解读谷崎短篇小说的语言艺术。作为日本现代唯美主义代表作家,谷崎十分重视语言的艺术审美性。首先,他的短篇小说语言具有节奏感、旋律感,富有音乐美。为了使其小说语言节奏感强,富有韵律性,谷崎充分利用和发挥日语的独特优势,在小说中大量使用了拟声、拟态词。该技巧既可以表现语言的视听感受,又可以在其感性的文学艺术世界中传递谷崎独特的审美方式。另外,在句式上谷崎通过动词中顿、体言中停和标点分割的形式使其具有流动、连绵的音乐效果。其次,其短篇小说的语言能够在视觉空间中呈现绘画美。深受电影艺术影响的谷崎,在其短篇小说创作中巧妙地融入许多电影视觉元素,大量色彩词的使用和精彩的艺术描述使其作品的语言具有较强的读图性,将非视觉性的文字表意巧妙地转变为视觉性的图像表意,从而形成短篇小说语言与图像的互文特性。最后,谷崎短篇小说的语言还具有精致美。这种精致美则表现为精当的敬语使用和精炼的人物对白。总之,谷崎以其精湛的语言书写出充满视听效果和梦幻之美的文学世界。
第五章主要分析谷崎短篇小说的其他艺术。作为一位优秀的小说家,谷崎短篇小说还强调中国形象的书写艺术与对话艺术。谷崎在其首次中国之行后,创作了大量描述中国形象的文学作品。作为一个由作家特殊感受所创作出来的形象,在谷崎以“我”的身份来注视和描述中国的同时,中国也传递了谷崎这个言说者以及书写者的某种意识形态。换而言之,谷崎在言说他者的同时,借助隐喻的方式,将他者加以部分的否定,从而达到肯定自我的目的。因而,其笔下的美食、美景和美女所蕴含的深刻内涵正是借助其中国形象的书写艺术得以有效体现的。此外,谷崎笔下的对话艺术主要表现在强调文本内部的对话性,即人物之间的对话,以此体现人物之间的平等与自由,彰显其自由意志。这种对话艺术有效地突破了日本传统小说的对话模式,将以往人物作为作者主观意识与思想情感对象化的表现形式,转变为立足人物自身的主体性,使其在平等交流的过程中呈现各自的思想与情感。
第六章主要梳理谷崎短篇小说对中国现代文坛的艺术影响。作为一位与中国现代文坛有着密切联系的日本作家,谷崎及其短篇小说对包括郭沫若、欧阳予倩与田汉在内的中国现代作家的文学创作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为谷崎与他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事实联系,而且其艺术思想对三位的文学创作均产生了影响。然而,由于受接受语境与接受视域的影响,三位作家在接受谷崎文艺思想影响的同时,也表现出浓郁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简言之,他们在接受谷崎润一郎文艺思想的过程中,一方面借助其唯美的理念形成自己浪漫主义的审美意识和艺术个性,一方面将其文艺思想转变为启蒙国民的利器,鼓舞当时的热血青年敢于尊重个性,敢于书写自我。因此,他们对文学艺术之美的推崇,并非如谷崎那样将文学引入“为艺术而艺术”的道路,而是借助谷崎所宣扬的文艺思想来纠正当时文坛过于强调文以载道的功利性文艺观念。如此一来,前期创造社在接受的过程中完成了对谷崎文艺思想的过滤和创造性转化,使之成为为我所用的文学资源。总而言之,前期创造社接受谷崎文艺思想的影响,并在早期文学创作中表现出一种颓废、感伤的文学主调。这种文学现象既代表了前期创造社文学创作的特质,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时文坛“为人生”的单一发展格局,引发了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之间关于文学究竟是“为人生”还是“为艺术”的文艺争鸣,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现代性进程。
结语部分则是对上述六章内容的归纳与概括,并从中提炼和总结谷崎短篇小说的艺术风格。谷崎以日本传统文学为根基,以外来文学为素养,结合自身生命体验,以精巧的题材艺术、精致的叙事人称艺术、精细的心理描写艺术、精湛的语言艺术、精妙的中国形象书写艺术、精当的对话艺术以及精深的对中国现代文坛的艺术影响,呈现出以精美为主导的艺术风格。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不仅展示出谷崎短篇小说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而且还奠定了谷崎在日本现代文坛的重要地位。
总而言之,谷崎作为一位跨越明治、大正和昭和三个时期的现代知名作家,其一生的创作历经了早期的恶魔—颓废主义、中期的唯美—浪漫主义以及后期的古典主义三个阶段。然而,无论哪个阶段,谷崎对美的理解是不变的。这种艺术至上的唯美理念有时潜藏,有时浮出,并在“东西结合以东为主”的艺术创作道路上以独有的艺术方式展现这种致恒的艺术之美。可以说,谷崎将其毕生精力奉献给了文学艺术,正是这种对艺术的执着与真挚成就了他日本现代文坛大文豪的美名。
[1] 《辞海》第六版(第一册),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版,第511页。
[2] 郑乃藏等主编:《文学理论词典》,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第377页。
[3] [日]金田一春彦等編:『学研国語大辞典』,学習研究社,1977年,第1223頁。
[4] [英]DavidCrystal.TheCambridgeEncyclopediaofLangua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1,p.1087.
[5] 该数据参考了:[日]平野芳信『谷崎潤一郎参考文献目録』,千葉俊二編『谷崎潤一郎必携』,『別册國文學』(54),學燈社,2001年,第205頁。
[6] [日]野村尚吾:『伝記谷崎潤一郎』,六興出版,1972年,第491頁。
[7] [日]永井荷风:『谷崎潤一郎氏の作品』,载『三田文学』明44·5。
[8] [日]小宫丰隆:『「刺青」——谷崎潤一郎作』,载『文章世界』明45·3。
[9] [日]前田河広一郎:『谷崎潤一郎論』,载『文芸戦線』昭3·5。
[10] [日]吉田精一:『耽美派作家論』,桜楓社,1981年,第165頁。
[11] [日]中村光夫:『谷崎潤一郎論』,日本図書センター,1992年,第200頁。
[12] [日]永栄啓伸:『谷崎潤一郎評伝』,和泉書院,1997年,第335頁。
[13] [日]長野甞一:『谷崎潤一郎と古典 大正·昭和篇』,勉誠出版,2004年,第224頁。
[14] 周作人:《艺术与生活》,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45页。
[15] [日]西原大辅:《谷崎润一郎与东方主义》,赵怡译,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244页。
[16] 田汉:《人与神之间》,中华书局1934年版,第42页。
[17] 山本周:《受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影响的中国唯美主义文学》,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1年,第86页。
[18] 谢六逸:《日本文学史》(下),北新书局1929年版,第90页。
[19] [日]吉田精一:《现代日本文学史》,齐干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74—75页。
[20] [日]西乡信纲等著:《日本文学史》,佩珊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322页。
[21] 吕元明:《日本文学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页。
[22] [日]市古贵次:《日本文学史概说》,倪玉等译,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49页。
[23] [日]中村新太郎:《日本近代文学史话》,卞立强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37页。
[24] 陈德文:《日本现代文学史》,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90页。
[25] 雷石榆:《日本文学简史》,河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46页。
[26] 李均洋:《谷崎润一郎明治时期作品的特质》,载《西北大学学报》1989年第3期。
[27] 文洁若:《唯美主义作家谷崎润一郎》,载《日语学习与研究》1990年第1期。
[28] 彭德全:《试论谷崎润一郎的美学观》,载《日语学习与研究》1992年第2期。
[29] 诸飞燕:《略论谷崎文学的“物语”性》载《日语学习与研究》201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