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崎润一郎短篇小说艺术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一 立足文本的谷崎润一郎研究新作

其实,为张能泉君写这部难能可贵的学术著作的序言,我犹豫了很久。因为谷崎润一郎是我一直以来“敬而远之”的日本近代文坛的翘楚,更是日本唯美派文学的经典作家。种种原因我没有真正进入过谷崎的文学世界,更遑论对其作品进行全面的学术研究了。但是我在指导自己的博士生论文写作过程中,渐渐地多多少少地进入了谷崎独特的文学创作的世界,并对其文学的研究领域进行了粗浅的梳理,正所谓教学相长是也。

谷崎润一郎的文学创作历经了明治、大正和昭和三个时期,其丰硕的文学产量和深远的文学影响被日本文坛尊称为“大文豪”“大谷崎”。正是其不可取代的文学地位,谷崎润一郎及其文学历来也深受日本评论界的青睐,并取得了大量的先行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无疑为其他国家的谷崎文学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研究基础。

国内谷崎文学研究则可以追溯到1918年。周作人在《新青年》第5卷第1号发表了著名的评论文章《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文章认为谷崎润一郎同属永井荷风一派,其文学具有颓废派气息。随后,国内出现了译介谷崎文学的新潮,涌现了如沈端先(夏衍)、章克标、田汉、欧阳成、陆少懿和查士元等翻译家。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向国内读者翻译和介绍谷崎的代表性作品。这一时期,译介谷崎成就最高的分别为田汉和章克标。前者被誉为国内谷崎传记第一人,后者则被誉为国内谷崎译著第一人。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国内谷崎译介与研究成果非常少。一直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研究情况才有所改观,再次出现了谷崎文学译介热与研究热。

进入21以来,评论界对谷崎的关注程度正随着谷崎译介的兴盛大幅度提高,谷崎研究也逐渐成为国内学界的研究热点。这些研究或从主题角度阐述谷崎文学的思想内涵,或从艺术的角度阐释谷崎文学的艺术特色,或从比较角度阐明谷崎文学的多元特性。毋庸置疑,这些先行研究对谷崎文学均进行了较为合理的解读,不仅有利于推动国内谷崎研究的发展,为今后研究的多元化趋势奠定基础,而且也有利于深化研究,为深入探索谷崎及其文学提供了较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然而,这些研究却很少关注谷崎短篇小说的整体研究。因此,我的博士生张能泉选择立足文本,从谷崎短篇小说的题材处理、心理描写、叙事人称、语言艺术、对话艺术、中国形象书写艺术和艺术影响等方面深入、系统地阐述谷崎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质,论证说明谷崎短篇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其视角独特,研究思路系统、深入,在同领域研究中具有开拓性和前沿性。尤其必须明确说明的是,该论文摆脱了国内谷崎研究界纠缠于唯美思想和女性崇拜等范畴不能自拔的泥潭,从独特的研究角度让我们感受和体会到了谷崎短篇小说艺术的春风和韵味。著作结构严谨,论述问题集中明确,论述详实贴切,论据充实可信,论点清晰突出,结论合理自然,具有显而易见的论证性和说服力,无疑是国内谷崎文学研究的一部力作,正所谓难能可贵者也。

张能泉是我2011招收的博士生,从跟我攻读博士学位起,我就感受到了这位出身于中国基层农村的年轻学子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研究热情与智慧。他的外语当时是英语,只学过一些简单的日语知识,而且年龄三十过半,我要求他三年内日语水平达到文学研究所需要的程度,不然论文即使达到学位要求也不得毕业!他当时面色凝重、沉默良久,却突然咬牙表示,绝不辜负老师的期望!

他凭借自身的勤奋刻苦,以及先天对文学敏锐的感受能力,进入了文学学习和研究的领域,表现出一种当今年轻人中很难见到的坚韧和耐性。在这种持久的努力中,我感受到他对人、对事、对社会和对国家的一种知识青年的朴实和羞涩的情怀。能泉君本科和硕士阶段以及在地方院校中文专业作为教师工作的十几年中,循序渐渐进地、扎实地掌握和运用了较为厚实的文学基础知识和文学理论,打下了文学研究所必不可缺的坚实的阅读基础,尤其是其尖锐而又敏感的问题意识、勇敢而又好奇的质疑精神更是其研究能力的最根本保障。

能泉君所涉及的是目前在国内同行研究中还没有真正触及和展开的谷崎短篇小说的艺术问题。值得指出的是,能泉君虽然出身中文专业,但英语水平足可以在英文文献的阅读和运用中达到某种专业水准,尤其是第二外语,也就是日语是研究对象所必须的语言,在他进入博士学习前已经开始习得,入博士课程后更是潜心学习,进行博士论文写作时已经真正达到了日文文学作品和文献阅读的无障碍程度,这两门外语加上他中文优秀毕业生的看家语言本领,保证了著作材料运用和文本阅读以及对研究对象透过母语文化分析所达到自由与贴切、客观与真实,特别是信息获得的正确和可靠性。面对国内谷崎研究的薄弱环节,能泉君克服各种困难,以文本细读为基本方法,选取艺术特色为研究视角,从多方面深入、系统地阐述谷崎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质,进而揭示谷崎短篇小说创作精美的主导艺术风格,展示其“东西结合以东为主”的艺术创作道路,并以此呈现谷崎短篇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

全书视野别样、内容丰富、富有逻辑、系统性强,除导言、结语外,还包括六个章节和附录。导言部分,作者主要是对研究对象进行文献综述。在其看来,日本谷崎润一郎研究可分为起始阶段、兴盛阶段和深入阶段。为了说明内容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能泉凭借其良好的日语功底,大量引用日文资料,使其论述真正做到有据可依、有据可查。针对国内已有成果,能泉按照研究时期加以归纳和整理,展开了详细的阐述。通过对谷崎研究现状的梳理与分析,能泉从中找到了自己研究的切入点,夯实了研究的基石。

第一章主要研究谷崎短篇小说的题材艺术。能泉君在该章中精辟论述了谷崎短篇小说中三种题材的艺术特点。谷崎在处理题材时经过缜密的思索和酝酿,以现实生活与个体生存的平面展示,来揭示题材的深层意蕴,反映作品的文学主题。为此,谷崎既善于运用女性题材来表达他的女性思想,又擅长运用侦探推理题材来传达他的悬念艺术,还喜爱采用中国历史题材来表现他的中国情趣。这种多样化的题材选择不仅为其文学主旨的表达提供了有效途径,而且也是其文学艺术成就的重要表现。简要来说,谷崎短篇小说中女性题材的人物刻画技巧主要有“人物特写法”和“人物肖像法”。这两种人物刻画技巧使崎短篇小说所展示人物的姿影既生动形象,又个性鲜明,富有相应的艺术感染力。此外,谷崎短篇小说的悬念艺术主要表现为“倒装型悬念艺术”和“串联型悬念艺术”。这两种悬念设置不仅可以使短篇小说的情节曲折,还能因此抓住读者的阅读情绪,或以缓笔使之舒缓,或以急笔使之激烈,产生一种荡气回肠的艺术力量,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呈现出“惊奇”“焦虑”“喜悦”的心理效应和审美感受。最后,谷崎短篇小说的中国历史题材取舍艺术采用“舍九保一”的题材取舍方法,既以细节的真实性确保作品的历史性,从而实现以近似历史性叙述方式让读者相信所选题材的真实性,又没有过分地依赖原典素材,而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过程中运用丰富的想象和虚构,立足作品的文学性。

第二章主要研究谷崎短篇小说的叙事人称艺术。能泉君在该章中紧扣主旨,立足文本,对问题层层深入。为了发挥叙事人称的艺术效果,谷崎在其短篇小说的创作中既善于采用第一人称进行叙事,又精于使用第三人称进行叙事。简要来说,第一人称叙事使谷崎短篇小说的人物叙述者“我”与作者自我虚构的关系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性,从而有效揭示出“经验自我”与“叙述自我”之间微妙的复杂关系,在其作品中,以叙述者“我”的身份讲述其经历或其感触的故事,以回顾叙述形式呈现两者,并使其小说内在结构具有开合自如的特点。第三人称叙事则采用人物有限视角与全知视角相互转换方式,以此来有效调节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使读者在阅读中能够随着叙述者进出故事,既可以感受真实,又可以增强其阅读的审美感受,为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主题提供有利的条件,进而增强小说的叙事魅力。

第三章主要研究谷崎短篇小说的心理描写艺术。能泉君在该章中另辟蹊径,从人物内心独白和梦境描写来展现谷崎笔下人物的精神世界,使之呈现出一种形象、逼真的艺术效果。无论是直接内心独白,还是间接内心独白,谷崎或采用“他说”“他想”之类的引导词来提示读者,或对人物心理活动进行解释,这样既能让读者感到作者的存在,又能有效体现作者的立场和情感态度,呈现人物细腻而又真实的心理活动,揭示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潜意识和病态心理,使小说具有浓郁的艺术感染力。梦境描写则有利于挖掘人物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深层心理,呈现其细微、复杂的心理活动和心路历程。总的来说,作为人物心理描写的重要艺术手段,谷崎笔下的内心独白与梦境描写既拓展了作品人物心理刻画的深度和广度,又展示了人物潜在的意识活动,使谷崎短篇小说拥有意识流小说的某些特点。

第四章主要研究谷崎短篇小说的语言艺术。能泉君在该章中独具慧眼地发现了谷崎短篇小说语言的艺术审美性。首先,谷崎短篇小说的语言通过巧妙使用拟声、拟态词和长句式在节奏旋律中富有音乐美。采用动词中顿、体言中停和标点分割的形式使语言具有流动、连绵的音乐效果。其次,谷崎短篇小说的语言通过精妙地运用色彩词在视觉空间中呈现绘画美。精彩的艺术描述使其作品语言具有较强的读图性,将非视觉性的文字表意巧妙地转变为视觉性的图像表意,从而形成短篇小说语言与图像的互文特性。最后,谷崎短篇小说的语言通过精当的敬语使用和精炼的人物对白具有精致美。这种精湛的语言书写出了充满视听效果和梦幻之美的文学世界。

第五章主要研究谷崎短篇小说的其他艺术。能泉君在该章中运用流畅的语言阐释了谷崎短篇小说中的中国形象书写艺术与对话艺术。谷崎在其首次中国之行后,创作了大量描述中国形象的文学作品。谷崎以“我”的身份来注视和描述中国的同时,中国也传递了谷崎这个言说者以及书写者的某种意识形态。这种隐喻性的书写方式,呈现了谷崎的思想观念,其笔下的美食、美景和美女所蕴含的深刻内涵正是借助其笔下中国形象书写艺术得以有效体现。此外,谷崎笔下的对话艺术主要表现在强调文本内部的对话性,即人物之间的对话,以此体现人物之间的平等与自由,彰显其自由意志。这种对话艺术有效突破了日本传统小说的对话模式,将以往人物是作者主观意识与思想情感对象化的表现形式,转变为立足人物自身的主体性,使其在平等交流的过程中呈现各自的思想与情感。

第六章主要研究谷崎短篇小说对中国现代文坛的艺术影响。能泉在该章中立足史料,有理有据地分析了谷崎与郭沫若、欧阳予倩和田汉的交往与影响。然而,三位作家在接受谷崎文艺思想影响的同时,也表现出浓郁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他们在接受谷崎润一郎文艺思想的过程中,借谷崎的唯美理念来传递各自的浪漫主义情怀,以此鼓舞当时的热血青年敢于尊重个性,敢于书写自我,实现文化启蒙的目的。

结语部分则是能泉君对上述内容的归纳与概括,从中提炼和总结谷崎短篇小说的艺术风格。能泉由此认为谷崎以日本传统文学为根基,以外来文学为素养,结合自身生命体验,以精巧的题材艺术、精致的叙事人称艺术、精细的心理描写艺术、精湛的语言艺术、精妙的中国形象书写艺术、精当的对话艺术以及精深的对中国现代文坛的艺术影响,呈现出以精美为主导艺术风格。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不仅展示谷崎短篇小说与众不同的独有艺术魅力,而且还奠定了谷崎在日本现代文坛的重要地位。

作为我的博士生,能泉君没有辜负我的期望。他在与我讨论论文写作的困惑、迷惘和艰难时,堂堂七尺男儿,曾在我这个导师面前大汗淋漓、痛哭流涕,其对学术的真挚追求令我动容。也正是他对学术的勤奋与思索使他顺利完成了博士论文《谷崎润一郎短篇小说艺术研究》。该书也正是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根据外审专家和答辩专家的意见修改完善之后的结果。现在他的第一部学术著作马上就要交付出版,作为他的老师,我感到欣慰。与此同时,我也衷心期待他能在学术道路上持之以恒,为日本文学研究界贡献更高质量的学术成果。

华中师范大学 李俄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