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刊杂剧三十种》之通俗性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元刊杂剧三十种》之通俗性研究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目前对《三十种》的研究,学者多主张从通俗性的角度来展开,这为我们研究《三十种》开辟了新路径。但通俗性之路应该如何走,应从哪些方面来细化通俗性的表现,通俗性的审美特征有哪些,《三十种》与明刻元杂剧在通俗性上有何区别等一系列具体的问题尚缺少深入研究。因此,笔者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上述问题做深入探讨。具体而言,首先对《三十种》的通俗性作宏观上的构架,其次对通俗性进行微观上的细致研究,在此过程中,将通过爬梳文本、文献佐证、排比归纳等方法力求对《三十种》的通俗性作全面、系统、深入而精准的研究。

宏观上的理论构架主要表现在分析《三十种》通俗性的具体表现,以及探讨《三十种》通俗性特征出现的原因。

首先,分析《三十种》刻本通俗性的表现。由于《三十种》属于通俗文学,因而,呈现在今人面前的《三十种》应该具有通俗文学刻本上的特征,所以,笔者将首先分析《三十种》刻本的通俗性。虽然刻本的通俗性并不同观众的欣赏发生直接而密切的联系,却能从侧面表现出通俗文学的一些特征,而且通俗文学刻本的同音替代、有音无字的借字现象都对阅读《三十种》造成了障碍,因此分析《三十种》刻本的通俗性,有利于我们阅读原文并深刻理解通俗读物的用字现象。这也是率先分析刻本通俗性的原因。

其次,重点分析舞台表演的通俗性。舞台表演内容涵盖了语言、科介、曲子以及通俗化的视角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可以说包含了戏曲表演的“唱、念、做、打”四要素,“唱、念、做、打”所体现出来的通俗性则直接影响着能否吸引住观众,因而“语言、科介、曲子以及通俗化的视角”等方面的通俗性也是重点论述的对象。语言的通俗性主要从方言俗语俗音、多样化的语气词、多样化的摹状词等多个角度来展开论述,以此说明《三十种》的语言具有清新活泼、新鲜不腐的特点,因而深受民众喜爱。科白的通俗性从多样化的宾白与多样化的科介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多样化的宾白形式与科介动作,对观众的吸引力是巨大的,这也是杂剧在元代深受欢迎的一个原因。曲子的通俗性主要从曲辞的通俗、曲子的源起、曲子的灵活多变等角度来展开论述,说明不仅曲辞通俗易懂,而且唱腔也通俗,如此才能易于民众接受。通俗化的视角主要表现在对故事情节与人物的处理上,舞台上所敷演的故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观众的去留,因而编剧对故事的处理就显得十分重要了,编剧必须了解民众的心理需求,才能编出民众喜闻乐见的情节,不仅要对情节进行通俗化的处理,而且要对人物尤其是历史人物进行通俗化的处理,因此将从情节与人物的通俗化的处理上来展开论述。

再次,本着没有比较就没有差别的思想,对《三十种》与明刻元杂剧《元曲选》进行语言、视角、曲子等内容在通俗性上的比较,通过比较来凸显《三十种》的通俗性。

最后,在分析了《三十种》通俗性的诸多表现后,进一步分析通俗性特征出现的原因,并反思通俗性与当下戏曲萎靡不振间的关系。

在宏观上建立了通俗性的结构后,进一步则从微观上体现出具体的研究方法与思路。

微观上的细致研究主要表现在穷尽各种通俗性的现象以及对这些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并总结、归纳出某种结论。

首先,本着穷尽一切现象的思想来搜集材料。在分析通俗性在某一方面的表现时,均对《三十种》的30个剧本逐一爬梳,力图穷尽某一类的各种现象,并对这些现象进行分类,分类时,注重分类的全面而精细,尽量做到不漏掉任何一个小类,不漏掉任何一种现象,因而,文中不仅大类多,而且小类繁多,比如“刊刻形式的不规范”下细数起来有9类之多。

其次,大量使用排比归纳法,尽量做到“例不十,法不立”。在对某类现象进行分析时,将众多同类材料进行排比,寻找隐藏其中的共性问题,以此来得到某种结论。因此文中在分析时,会出现大量同类例证。

再次,大量使用图表。在分析某一复杂现象及其隐藏的特征时,为了直观体现出论证的过程及结果,文中使用大量图表,将某一现象在30个剧本中的体现用图表方式一一列出,甚至是分析的结果也将以图表的形式列出,以达到简易明了的效果。

最后,论证时,多种方法配合使用。在论证某一观点时,有时需要《三十种》的剧本前后互证,有时需要结合文献进行佐证。另外,在所有的分析中,都紧扣通俗性,从通俗性的角度去看待某一问题,因而,文中会出现一些新的观点。


[1](明)王骥德:《曲律》,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70页。

[2](明)凌濛初:《谭曲杂札》,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60页。

[3](明)臧懋循:《负苞堂集》,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92页。

[4]孙楷第:《也是园古今杂剧考》,上杂出版社1953年版,第151页。

[5][荷兰]伊维德:《我们读到的是“元”杂剧吗——杂剧在明代宫廷的嬗变》,宋耕译,《文艺研究》2001年第3期。

[6]茅盾:《茅盾文艺杂论集》(下),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729页。

[7]茅盾:《茅盾文艺杂论集》(下),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729页。

[8]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3—4页。

[9]苗怀明:《二十世纪〈元刊杂剧三十种〉的发现、整理与研究》,《戏曲艺术》2004年第1期。

[10]郑骞:《校订元刊杂剧三十种》,世界书局1962年版,第240—241页。

[11]淮茗:《民间的力量——从〈乡村戏曲表演与中国现代民众〉说起》,《上海戏剧》2004年第z1期。

[12]王学奇:《评〈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