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边吏到疆臣:魏光焘评传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平庆泾固道任内

第一节 致力于地方文化建设

左宗棠奉命督师陕甘后,于同治七年(1868)檄调魏光焘进入陕甘作战。

魏光焘在繁忙的军事之余,对于甘肃的文化建设事业也备极重视。

同治七年(1868)戊辰,魏光焘率部转战于陕北一带。不久又行军驻防西安、凤翔,移兵鄜州和洛水,一路经过环县和庆阳。戎马倥偬之余,并未忘记对百姓的劝化,对当地市民谕以礼仪,试图从文化方面稳定战后地方秩序。同治八年(1869)夏,魏光焘率部分巡陇东。庆阳自遭战火侵袭后,“附城一带,杳无人迹,城内荒草成林,骨骸堆积,奇禽猛兽相聚为薮”[1]。景象十分凄惨。为此,魏光焘大力抚恤地方百姓,招徕流亡百姓开垦业已荒废的土地。在魏光焘的实力经营下,庆阳一带的农业生产逐渐得以复苏。庆阳一带安定后,魏光焘将该地的文化建设提上了日程。他看到庆阳大成殿在战火中“殿府丘墟,鞠为茂草”[2],感触颇深,曾慨叹:“呜呼!此斯文托命之原也。海内云扰二十年,次第廓清,庆中兴而垂亿万世庥者,我朝圣圣相承,一本斯道以维之也。郡初复,百废俱兴,矧文庙重祀,曷可忽乎?”[3]于是和地方官员谢大舒一同上书陕甘总督左宗棠,请求在大成殿旧址上予以重修,为当地的文化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获得左宗棠的首肯后,魏光焘开始着手重建。因庆阳初定后,地方经济维艰,经费无从筹措。故魏光焘首倡捐资,庆阳地方官员宁州知州杨大年、安化知县周继盛、正宁知县黄绍薪、环县知县余甫勋、合水知县廖绍铨亦先后踊跃慷慨解囊,筹集经费。然后,魏光焘派副将刘洪胜和训导牛步月为监修,召集工匠负责修建。一应建筑材料木石等物,均由魏光焘派其部属搬运。在地方人士和将士的通力合作下,重建大成殿工程很快在4月内顺利竣工。

固原的庙学,始建于明代成化年间,初修规模很小。至明弘治年间,总治三边军务、户部尚书秦竑重新增修。新修的庙学:广二十五丈,袤五十丈,建成大成殿八楹,崇五寻,戟门、棂星门各三间,崇二寻,两庑各计五间,崇二寻。[4]之后因固原屡受战火侵袭,许多建筑不同程度地遭到了毁坏,文庙亦未能幸免。魏光焘担任平庆泾固道期间,目睹固原文庙被毁的惨状,极为痛心。但因军务迫急,无暇顾及重建之事。同治十年(1871)春,湘军攻破金积堡。陕甘总督左宗棠此时亦急于振兴固原的文教事业,命魏光焘一面办理战后安抚事宜,并指示其遵循庆阳旧有章程,对该地的文庙予以重修。魏光焘和固原提督雷正绾商议后,决定以知州萧明才和训导魏兴万负责文庙工程,派副将刘洪胜督饬将士参与修建,于同治十年(1871)四月落成。

此次重修,规模较前有很大扩展,南北至关街,东至石宅,西至旧庆祝宫;前为万仞宫墙照壁,东角门曰“礼门”。外有墙,嵌有“文武官员至此下马”长方石一。西角门曰“义路”,门外墙嵌石亦如东门。第一级中建牌坊、石砌之泮池,左右以“忠孝”“乡贤”二祠翼之;而文武官厅,亦兼隶焉。[5]并设置了祭祀古代圣贤的牌位。第二级中建大成殿,正中至圣先师孔夫子神位,前明系塑像,清易之于木牌。左右辅以四配:东复圣颜子,述圣子思子;西宗圣曾子,亚圣孟子;十二哲:东闽子骞,冉子雍,端木子赐,仲子由,卜子夏,有子若;西冉子耕,宰子予,冉子求,言子偃,颛孙子师,朱子熹。[6]

关于重建固原文庙的主旨,魏光焘指出:

斯道之在天下,文武不可偏废。昔炎宋抑武右文,群贤迭出,学术远迈汉唐。然立国不兢,终宋之世,西夏一隅不能定,而其他尚武力不尚道德之朝,又往往学废民乱,二者均失。我朝学校同符三代,每征弗庭,必告先师,勒石太学,在泮献猷之典,周以后二千余年独能举行,化愚顽于圣武神功之中,意深远也。固原古萧关,关中北镇河陇、银夏,数为内患。晋永嘉以后,没于氐、羌。唐广德、广明间,为土蕃陷。明河套犯边时,有门户之虞,外寇迭乘,治日恒少。我朝德威所暨,北越瀚海而遥,此方攸谧二百年,近小丑跳梁,今复转乱为治者,夫亦曰维之以道而已。道也者,人心之存亡所系,天下之盛衰所关,昧忠孝节义之大,不务实修,徒知文骋词章,武矜技勇,虽承平无事,君子隐以为忧,甚负国家作育人才之意。[7]

固原文庙经过重修后,规模较前有了很大改观,为当地儒学文化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

魏光焘任平庆泾固道期间,还以补救世道人心为宗旨,对一些地区的关帝庙进行了修复和重建。

平凉以西70里的三关口,相传为宋代杨家将驻守之地,系军事要冲,关口原有关帝庙毁于兵火,仅剩断壁残垣。魏光焘会同固原提督雷正绾试图重修,但因战争尚在进行,军务繁忙,无暇顾及。战后,魏光焘主政陇东,开始了大规模善后活动,除安置迁移回民、修治道路外,着手重建寺观庙宇。鉴于地方经费维艰、百姓困顿,他首倡捐廉,筹集经费,令部将彭兰亭重建三关口关帝庙,并在庙内配祀两杨将军神位。当时有人提出质疑:“关帝精忠贯日月,祠祀遍瀛寰,洵足万古也。若杨将军者,士人悉多附会,果何说之是从?”[8]魏光焘认为此举不仅关乎祭祀问题,而是关乎世道治乱根本所在。至于《宋史》中所载杨琼和杨政之事,理应从正邪分途的角度来看待,不必专注于微末事迹的考证。他说:“此关帝庙也,浩气攸归,百灵效命。使两将军者,冥承帝君英威,潜昭临察。正者扶之,邪者黜之,亦天地福善祸淫之道。上帝无私,视所简在。若能捍大患、御大灾,数著灵异,固于世道人心大有补救,尤亟宜崇祀也。又何必凿求其解,致疑为无名之歆格耶?”[9]可见,魏光焘所关注的已非对史实的精微考据,而注重于世道人心的补救和社会风化的培植。

六盘山雄踞陇东,蜿蜒耸拔,道路崎岖,历代皆非常重视其军事地位。山巅庙儿坪原有关帝庙,创建年月已不可考。战后,固原提督雷正绾和平庆泾固道魏光焘商议后,决定筹集经费,筹集工料,以湘军武威后旗镇军邹冠群具体负责,开始修建。在旧有关帝庙基础上,增建了厦房六间,山门一座,其他工程一应具备。完工后,魏光焘提出“以因为创”,做好后期维护,并对继任者寄予了期许和厚望。他说:“天下当为之事,有举而不可废也,大抵如是。虽然,六盘冲要,隆替何常?今日之因乎?前以为创者,安必他日之创乎?后者不以为因耶?则继此式廓修葺,踵事增华,当有不仅享其成者。吾方将虑其后,惕惕焉属望于后之人。”[10]

由以上可见,魏光焘力图通过恢复传统的儒家道统,达到教化民众之功效,而且以儒家道统作为治理边区的重要手段。文庙重建的动机,不外以文治补武力之缺失,以古代宁夏地区文治的疏忽作为当今治理边荒之区的借鉴,采用文武并治之术,保持边陲地区的持久稳定。

魏光焘在甘肃文化建设方面,值得一提的还有对恢复甘肃科举事业的贡献。

甘肃科举考试,曾一度停止。左宗棠率兵肃清甘肃中路后,署理泾州直隶州知州邵杜向平庆泾固道魏光焘禀请修建泾州考棚,以供科举考试之用。泾州地区尽管作为直隶州,但一直未设置独立的考棚,长期以来泾州地区的士人需赶赴平凉,依附平凉考棚应试,给泾州地区的读书士子造成困难。于是,泾州全境绅民经过公议后,决定捐资建立考棚。魏光焘将此情向左宗棠汇报后,获得批准。于是,魏光焘派人在泾州城东勘定地址,传集当地工匠进行修建。在修建过程中,总计费用工料钱4800串,泾州各地绅民踊跃捐资,其中泾州捐钱2000串,灵台县1400串,崇信县600串,镇原县800串,保障修建的顺利进行。魏光焘委派泾州训导苏亮节监造,地方绅士杨驹等人经理其事。于同治九年(1870)十一月兴工,同治十年(1871)十二月竣工。历时一年,建成考棚大小74间,除堂号外,南北两棚500多号。[11]足以满足泾州地区士人应考之用。考棚建成后,左宗棠命魏光焘等地方官员负责补办同治元年和五年的院试,并预备同治八年和九年的岁试。泾州考棚的创建,为该地区士人应试提供了极大便利,也为泾州地区文化的恢复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为了发展甘肃的文化教育事业,左宗棠于同治十三年(1874)上奏清政府,请求陕甘分闱,以便为甘肃士人创造更多科举入仕的机会。光绪元年(1875),清廷下旨允准陕甘分闱,两省分别举行乡试。甘肃因历史原因,汉、回杂居的情况较为普遍,汉、回士人长期各在本籍应试,汉、回考生同棚考试,根据考试情况一体录取。甘肃回族长期以来对于汉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因而在考试中很难获中。加之一些陕西籍回民被安置于甘肃各府厅州县,许多回族考生在本籍参加考试,录取考生中也有不少聪颖之士。但在陕甘分闱后的两科乡试中,甘肃境内的回族考生竟无一人获中。这种情况严重打击了回族考生的积极性,他们“虽私怀愧厉,不敢存侥幸之心;然毷燥秋风,独抱向隅之感”[12]。而在战后安置回民的地区中,平凉、庆阳、泾州和固原人数最多,也是回族考生比较集中的地区。对此,魏光焘深感责无旁贷,理应为广大回族考生赢得更多的机会,于是他会同甘肃布政使崇保和甘肃按察使史念祖联名向左宗棠禀请,对于回族考生在科举方面量情予以优待。而当时的兰州府知府也督同各府县教官传集绅士会议,各府县教官和绅士都认为:

甘省地处西陲,前因风气甫开,文风不无轩轾。向设丁字、聿左、聿右、聿中字号举额五名,原因边隅寒畯艰于进取,故定以中额,俾免尽付沉沦。今回民读书应试人数日增,似应仿照聿中、聿左之例,一科另编字号取中一名,一科归入大号取中,以励士气而普皇仁,于舆情尤为允协。[13]

于是,左宗棠决定顺应民情,向清政府上奏,请求对回族考生乡试进行变革,回卷照一科另编字号之例取中一名,一科归入大号合试取中,以俾其观感奋兴,力图上进。[14]经部议后允准施行。这种变革无论从兴教劝学还是移风易俗方面来说,不仅为广大回族考生提供了更多的入仕机会,对于边陲少数民族也起到了化育和劝导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