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东丹王耶律倍的出亡
耶律倍身为嫡长而未能继承皇位,故而心怀怨恨。加之太宗对他严加监视,“置卫士阴伺动静”[33]。他担心久处猜疑之地将有杀身之祸,于是决定外逃别国,寻求政治避难。据《辽史》和《契丹国志》的记载,知耶律倍先后两次外逃才得以成功。第一次是太宗登基做皇帝,“突欲愠,帅数百骑,欲奔唐,为逻者所遏。后(指其母述律太后)不罪,遣归东丹”[34]。
耶律德光即位后,耶律倍身处被怀疑的地位,一直留在上京,而没有回到东丹国。东丹国甘露五年(930),耶律倍回到南迁的东丹国都城辽阳后,即命翰林学士王继远撰《大东丹国新建南京碑铭》,起书楼于西宫。耶律倍王东丹时的宫殿旧址,就在今辽阳城东北隅。《辽史·地理志二》东京辽阳府:“天显三年,迁东丹国民居之,升为南京。……宫城在东北隅,高三丈,具敌楼,南为三门,状以楼观,四隅有角楼,相去各二里。宫墙北有让国皇帝(即耶律倍)御容殿。大内建两殿,不置宫嫔,唯以内省使副、判官守之。《大东丹国新建南京碑铭》,在宫门之南。”《辽东志》亦记:“东丹王宫,在辽阳城内东北隅。”
也就在这一年,耶律倍所作的《乐田园诗》传到后唐,唐明宗遣人跨海持密信到辽阳,邀耶律倍投后唐。《乐田园诗》的具体内容已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耶律倍在诗句中已明确流露出将要亡命异域的意图和自己险恶的处境,不然唐明宗不会无缘无故派人前来相邀。于是耶律倍就做好了第二次出逃的准备,他以打猎为掩护,带领随从来到海边。当后唐的使者再次来到辽东时,耶律倍就对随从的臣僚们说:“我以天下让主上,今反见疑。不如适他国,以成吴太伯之名。”[35]当年十一月,耶律倍以船载宠妃高美人和珍本图书数千卷,马百匹,带随从40 人,浮海奔后唐。临走时,耶律倍在海边竖立一块木牌,上面刻了一首诗:“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这是辽代见于记载的最早的五言诗,以物喻人,“大山”比喻耶律倍自己,“小山”比喻其弟辽太宗,寥寥几笔,勾勒出契丹皇室内部斗争的残酷。
关于耶律倍出逃的地点,洪皓《松漠纪闻》载:“旧为东京,置留守。有苏、扶等州。苏与中国登州、青州相直,每大风,隐隐闻鸡犬声。……人皇王不得立,鞅鞅,遂自苏乘筏浮海,归唐明宗,善画马,好经籍,犹以筏载行。”[36]辽之苏州为今大连市金州城,扶州即复州,今瓦房店市复州城镇。由苏州海路去山东半岛的登州,从今旅顺口出发距离最近,其直线距离只有86.28海里(约合159.8公里)。洪皓是金初以奉使而见留的南宋使者,江南名士,他在东北地区生活了15年,他的记载当得之于民间的传说。如这一传说可信的话,那么耶律倍当年很可能是从今旅顺口一带登船逃往后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