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善于阅读
中国古代的文人学者,大多喜欢用言简意赅的描述语言来表达对事情(或问题)的看法,因而在著述时往往通过简洁的诗意表达来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种诗意性的叙述语言有别于西方逻辑严谨的叙述性语言,这样的语言陈述大致相当于今天所说的观念或观点,故称为“观”。例如,孔子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疆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19]在孔子看来,仁、知、信、直、勇、刚等这些道德情操的培养,每一样都是通过学习才能获得。由此可知,人的思想品行、聪明才智能养成,基本上来自人的读书和思考。孟子说:“人皆知以食愈饥,莫知以学愈愚,故善材之幼者,必勤于学问以修其性。”[20]他的意思是说,人的基本能力在小时候并非有很大差距,而造成人生巨大差别的原因是学习习惯不同。孔子嫡孙子思认为:“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仞也。吾尝幽处而深思,不若学之速;吾尝跂而望,不若登高之博见。”意思就是一个人与其整天将自己关在屋里苦苦思索,还不如利用片刻时间从书本中学到的知识多。他的爷爷孔子更是这样认为:“可以与人终日而不倦者,其唯学乎。其身体不足观也,其勇力不足惮也,其先祖不足称也,其族姓不足道也,然而可以闻四方而昭于诸侯者,其唯学乎。”[21]一个人想要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不是靠身体健壮有力气,也不是靠祖上传下的名声,更不是靠自己一生下来就是皇亲国戚,只有具备过人的学识能力才会让人尊敬,汉代刘向曾说:“唯学问可以广明德慧也”[22],这是古代无数智者的经验之谈。
知道读书的道理还得会读书,每个人都要明白自己需要读什么样的书。一个人既要勤于读书,还要善于读书。有的人就是整天泡在书中,可就是怎么也读不懂、读不通、读不进,甚至越读越糊涂,这说明读书有得法与不得法的区别。从古人的读书事迹中,我们可以归纳出许多读书方法。
学习读书要从年轻做起,持之一生,要防懒惰,有恒心。古人说的好,“时过然后学,则勤劳而难成”[23],意思是一旦错过最佳时机,以后再学,即使再努力刻苦,也很难有所作为,这是古人的读书心得体会。年轻学习,条件最好。往往懒惰,失去时机,再学,就会付出更大的努力。人“然莫能为者,偷慢懈惰,多暇日之故也。是以失本而无名”[24]。有条件读书却做不到,多是因为懒惰放松自我。“夫学者,崇名立身之本也,仪状齐等,而饰貌者好,质性同伦,而学者智”,“人才虽高,不务学问,不能至圣”[25]。据《吕氏春秋·傅志》记载:“宁越,中牟之鄙人也,苦来耕家之劳,谓其友曰:‘何为而可以免其苦也?’其友曰:‘莫如学。学三十岁则可以达矣。’宁越曰:‘请以十五岁。人将休,吾将不敢休;人将卧,吾将不敢卧。’十五岁而周威公师之。”这段记载里说的是东周时期郑国有个叫宁越的人,农民出身,问人如何可跳农门,朋友说,没有比学习更好的办法,努力学习三十年,就可以做官发达了。宁越说,“请以十五岁。人将休,吾将不敢休;人将卧,吾将不敢卧”,他硬是挤出他人休息的时间努力学习,通过学习积累知识来改变自己的人生命运,终于在学习十五年后,“而周威公师之”,成为东周皇朝的一代帝师。当然,学习是人生的一部分,活到老,学到老,是人生学习的最高境界。史书记载,晋平公年已七十,对手下人说,“欲学恐已暮矣”,他想学习,但感觉自己年纪太大了,手下一个叫师旷的说,“何不秉烛乎?”要他点灯读书,平公说他不应戏耍君主,师旷回答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师旷的意思就是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也就是说,人老了仍能坚持学习,总要比不学习混日子“昧行”要好。
读书学习要专注。不能杂念太多。春秋时齐国的梁丘据与晏子同朝为官,某日感慨:“吾至死不及夫子矣!”梁丘据是晏子的朋友,就对晏子叹息说,我一生也赶不上你了。晏子回答说,“婴闻之,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婴非有异于人也,常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者,故难及也”[26]。晏子的回答很明确,我听说,不停地做常常就能成功,不停地走常常就能走到。我没有与他人不同的地方,只是常做而不罢手,常走而不歇脚罢了,你怎么能说一辈子再努力也赶不上我呢!
人的一生确实是这样,你努力去做了,不一定能成功。但你如果不做,那肯定就不能成功。一个人只要有恒心、有行动,专心追求你的人生方向,总会有所成就。怕就怕一个人这也想做,那也想做,但就是从不认真去做,就像古人说的那样,“杂施而不逊,则坏乱而不治”[27],也就是人的学习如果杂乱无章而不按学习规律读书,打乱了学习的条理性,就无药可治了。学习不能没有目标,不能没有重点也没有恒心。“通道之要,观始卒之端,览无外之境,远遥乎无方之内,徬徉乎尘埃之外,卓然独立,趋然绝世,此上圣之所游神也。”[28]人的一生,凡有所得,必有所失,名利地位,丰衣美食,各种物质诱惑无不让人心动。人能经得起诱惑,方能静心于所追求的学问,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读书要有良师益友。《礼记·学记》中有这样一句千古名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意思是说,如果学习中缺乏学友之间的交流切磋,就必然会导致知识狭隘,见识短浅。古今中外善于读书治学并且成大器者,大多十分重视结交学友,并在讨论与交流中获益匪浅,道理就在于此。学习的过程,是需要老师和朋友的帮助的,“君子不羞学,不羞问。问讯者,知之本,念虑者,知之道也。此言贵因人知而加知之,不贵独用其知而知之”[29]。向人学习不羞耻,问人问题不羞耻,提问是获得知识的根本,凡事多思考才是正确的学习方法。这就是说,学习最可贵的就是因为学习过程中要明了书中的道理,不懂就问,这样才会更好地学习,没有他人的帮助,完全靠自己的理解而去获得知识的真谛几乎是不可能达到的目标,这是读书明理的基本规律。古人为此说过,“讯问者,智之本,思虑者,智之道也;中庸曰:好问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亲贤学问,所以长德也;论交合友,所以相致也”[30]。智慧的养成,要靠求教和询问,获取智慧的方法,就是思考,亲近有学问的人并且向有学问的人学习知识,才能使自己的智慧有所增长。《诗经》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学习贵在切磋,没有朋友,怎么切磋。亲近贤者学习,可以长德行。和朋友讨论学问,可以互相增进知识,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读书贵在博览。古人曾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31]。意思就是“熟能生巧”,诗读多了,背熟了,即使自己不会写诗,也可以随口说出很多有名的美好诗句来。陆游是我国古代留存诗作至今最多的诗人。他诗作得多,书也读得多。他在《解嘲》写道:“我生学语即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在《题老学庵壁》中又说:“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可见其读书之多、读书之勤。像陆游一样爱读书、勤读书的古代文人还有很多。如北宋秦观“挥汗读书不已”(秦观《在岭外贬所》),清代袁枚“寒夜读书忘却眠”(袁枚《寒夜》),等等。
读书贵在回味。古代文人博览群书,并不是为了消遣打发时间。书对他们来说犹如精神伴侣,有些书读了,隔段时间回想起来,又重新翻开来读,又有新的体会,正如同苏轼所说的“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宋安淳秀才失解西归》)。文人书房里摆满了书,每一本书都是文人精神世界的一部分,生活在这些书中,文人有一种精神的归宿感,所有这些书对于文人来说,都像是知心朋友一样,文人可在不特定的时候翻开某本看看,正如明代的于谦在诗中所说的:“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读书的过程,就是和书里的思想情感进行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旦和书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共鸣,就会感受到莫大的精神的愉悦,这就是读书之乐。早在东晋时期,就有诗人陶渊明对这种读书之乐作了鲜明的描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32]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不求甚解”,不是说不要探究书里的内容,而是指先寻求自己当下正在思考的或渴求的内容,和自己当下正思索或渴求的内容无关的暂时不管它。这就是带着思考、带着精神的欲望去读书,一旦从书中找到答案或获得情感的共鸣,就会得到一种精神的满足。这样的读书,就是一种快乐的读书。北宋哲学家陆象山在一首诗中又对这样的读书作了论述:“读书且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33]这里的“未晓不妨权放过”相当于陶渊明所说的“不求甚解”,而“切身须要急思量”也正相当于陶渊明所说的“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了。
读书可以改变人的精神世界,书籍使文人生活在不同于世俗的精神世界中。沉浸于书的精神世界中的人,一旦与书籍疏远,离开书中的精神的照耀,就会感觉自己渐被世俗的尘埃所染,感觉自己从里到外不再是属于那种纯粹的精神的人了。宋代文人黄庭坚对此有过生动的描述:“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对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34]而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描述则和黄庭坚所写有异曲同工之妙,他说:“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35]意思就是说,如果少年不努力读书,人的精神被俗世侵染,到老了就会后悔光阴不等人,在年轻时白白浪费了读书的大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