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我国网络舆情研究期刊论文计量分析
期刊论文是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最主要的文献载体。在此,我们就我国网络舆情研究论文的数量及增长情况、学科类别、研究层次、被引频次、被下载频次,以及论文的载体、作者、作者单位诸方面进行量化分析。
1.我国网络舆情研究期刊论文的数量及增长情况分析
由表1—1可以看出,我国网络舆情研究发表的期刊论文始于2005年,经过九年的历程,其发表论文的数量已从当初的年发文量不足5篇到目前年发文量达786篇。也就是说,9年间我国网络舆情研究的期刊论文成果增长了87倍之多。其具体的增长进程详见表1—1和图1—1。

图1—1 我国“网络舆情”研究期刊论文数量及增长情况示意
分析图1—1可以明显地看出,我国网络舆情研究进程大体有三个阶段:一是起步阶段(2005—2007年)——这一阶段为开辟“网络舆情研究”领域时期,年均发表论文约12篇;二是上升阶段(2008—2009年)——在这短短的两年间,全国发表的“网络舆情研究”论文数量呈“急促上升”之势,由2008年的40篇猛增至2009年的124篇,年增长数达到了3倍以上;三是快速发展阶段(2010—2013年)——这四年共发表了2226篇论文,是前五年发表论文数的11倍之多,尤其是2012—2013年,年均发表的“网络舆情研究”论文数量在700篇以上,而且还在呈强劲上升的势头。
上述量化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的“网络舆情研究”从起步到繁荣仅仅用了9年的时间,可见“网络舆情研究”已成为我国学术界、理论界的热点领域,且“热度”还在继续升温,也显现了“网络舆情研究”在我国正在步入“显学”之列的发展趋势。
2.我国网络舆情研究期刊论文的学科类别分析
经统计,截至2013年年底,我国已发表的2426篇“网络舆情研究”论文共涉及40个具体学科。其中涉及社会科学部类的有36个具体学科,涉及自然及技术科学部类的有4个具体学科。[1]
按具体学科类别发表论文数量排序,处于前10位的学科为:
(1)新闻与传媒:共发表论文1349篇;
(2)高等教育:共发表论文334篇;
(3)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共发表论文250篇;
(4)互联网技术:共发表论文152篇;
(5)信息经济与邮电经济:共发表论文104篇;
(6)公安:共发表论文93篇;
(7)诉讼法与司法制度:共发表论文81篇;
(8)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共发表论文59篇;
(9)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共发表论文52篇;
(10)社会学及统计学:共发表论文44篇。
上述统计数据说明,“网络舆情研究”是一个涉及众多学科领域的综合性专题。若以发表100篇以上论文的学科为“网络舆情研究”的“高聚集”学科,那么,现阶段我国“网络舆情研究”论文的“高聚集”学科为:新闻与传媒、高等教育、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互联网技术、信息经济与邮电经济等。
3.我国网络舆情研究期刊论文的研究层次分析
经统计,截至2013年年底,我国在“网络舆情研究”的10个不同层次或行业领域中,发表100篇以上论文的有5类[2],按其发表论文的数量排序为:
(1)社会科学基础研究层次:共发表论文1233篇;
(2)行业指导(社科)层次:共发表论文461篇;
(3)政策研究(社科)层次:共发表论文267篇;
(4)工程技术(自科)层次:共发表论文152篇;
(5)职业指导(社科)层次:共发表论文128篇。
上述状况表明,现阶段我国的“网络舆情研究”不仅在社会科学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而且在诸如政策研究、行业指导、职业指导乃至工程技术等方面,亦取得了大量的成果。这也从一个视角反映出我国的“网络舆情研究”与网络舆情所具有的理论性、社会性、技术性特点是基本相适应的。
4.我国网络舆情研究期刊论文的被引频次分析
某篇论文被引频次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其学术水平或参考价值的高低。因此,论文的被引频次分析已经成为评价论文水平或价值的主要指标之一。
据统计,截至2013年年底,我国已发表的“网络舆情研究”2426篇期刊论文中,按被引用次数排序前10名的论文被引频次共为1509次,平均每篇被引用150.9次,其中,《略论网络舆情的概念、特点、表达与传播》一文在六年多的时间里,被其他研究者引用210次[3],为目前被引用频次最高的论文。被引频次排序前10名的论文详见表1—2。
表1—2 我国网络舆情研究期刊论文中被引频次最高的10篇论文

资料来源:中国知网,2014年3月6日。
以上被引频次排序前10名的论文,从其研究的主题内容看,涉及有关“网络舆情”的基础理论与特点、网络舆情工作机制、网络舆情内容分析及网络舆情的预警和引导等理论与实践领域,有着较高的理论水平或实践指导价值,可以看作我国现阶段“网络舆情研究”的扛鼎之作。
5.我国网络舆情研究期刊论文的被下载频次分析
如果说某篇论文被引用频次的高低反映着其在理论研究领域参考价值的大小,那么,某篇论文被下载频次的高低则反映着其在读者群体中可参考价值的大小。故而,我们在此专门就“网络舆情研究”论文的被下载频次进行了系统的统计。
统计结果表明,截至2013年年底,我国已发表的“网络舆情研究”2426篇期刊论文中,按被下载次数排序前10名的论文被下载频次共为40584次,平均每篇被下载4058次,其中被下载频次最高的论文《国内网络舆情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在短短的四年多的时间里,被读者下载8446次。[4]被下载频次排序前10名的论文详见表1—3。
表1—3 我国网络舆情研究论文中被下载频次最高的10篇期刊论文

续表

资料来源:中国知网,2014年3月6日。
由表1—3可知,被下载频次排序前10位的论文,其内容集中于国内网络舆情研究状况的综述、网络舆情热点的分析、网络舆情信息分析方法及网络舆情传播模式等方面。这表明:(1)读者认为可利用价值较大的是系统、全面、准确地综述、评价、展望“网络舆情研究”情况的论文;(2)相对于被引用频次的特点而言,被下载频次较高的论文大都为“实际应用型”的,即应用价值较大的论文,被下载频次亦较高;(3)被引用频次高的论文并不一定被下载的频次也高,反之亦然。由此,从一定意义上讲,上述被下载频次排序前10位的论文可以认为是我国目前在“网络舆情应用研究”方面参考价值最大的论文文献。
6.我国网络舆情研究期刊论文的载体分析
统计结果显示,截至2013年年底,我国刊载9篇以上以“网络舆情”为主题的论文的期刊有40种[5]。依载文量排序,前10名的期刊详见表1—4。
表1—4 我国刊载以“网络舆情”为主题的论文排序前10名的期刊

资料来源:中国知网,2014年3月6日。
分析表1—4可知,现阶段我国刊载“网络舆情研究”论文“集聚度”最高的前10名的12种期刊中,情报信息类和新闻报业类的各有4种,政治法律类的有3种,社会科学综合类的有1种。这从一个视角说明,目前我国“网络舆情研究”的热点领域主要集中在情报信息、新闻报业及政治法律等学科。
7.我国网络舆情研究的论文作者及其单位分析
据统计,截至2013年年底,在国内期刊上发表8篇以上以“网络舆情”为主题的论文作者共有15人。[6]具体详见表1—5。
表1—5 在国内期刊上发表8篇以上以“网络舆情”为主题的论文作者

资料来源:中国知网,2014年3月6日。
上述作者中,李祥洲、康亚丽、郭林宇、戚亚梅等学者作为一个研究集体,共同研究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监测”的课题,产生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体现了集体攻关的效应,可谓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监测”研究领域的优秀集体。其他11位作者可谓我国现阶段“网络舆情研究”的核心作者群体。
另外,从我国目前“网络舆情研究”的单位状况分析,截至2013年年底,在国内期刊上发表有关“网络舆情研究”论文数量排名前10位的单位依次是[7]:
(1)华中科技大学:共发表论文64篇;
(2)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共发表论文39篇;
(3)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共发表论文37篇;
(4)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共发表论文36篇;
(5)中国人民大学:共发表论文28篇;
(5)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共发表论文28篇;
(7)南京政治学院:共发表论文27篇;
(8)北京邮电大学:共发表论文22篇;
(8)福州大学:共发表论文22篇;
(10)南京邮电大学:共发表论文21篇。
上述排序数据表明,目前我国“网络舆情研究”最具实力的单位主要集中在6所高校、2所军队院校、1所公安大学和1所社科院。党政系统、公共管理系统、新闻媒体系统等与“网络舆情”有着直接关联的研究部门,未能跻身于“最具实力”行列之中,略显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