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故宫沧桑
皇城是北京最美丽的地方,也是全中国精华荟萃的宝地。从景山前街到文津街,[4]以这条被老舍先生誉为“北京最美的一条街”为界,南边皇宫的庄重肃穆与北面三海的风情万种相辅相成,紫禁城中皇家生活的豪华气派与什刹海边平民日子的市井情调相映成趣,一起构成了北京城无可比拟的魅力。
我访问过的、在下文中即将提到的张宗尧先生,曾引用京剧《游龙戏凤》中明朝正德皇帝的戏词,生动地形容说:“北京城里大圈圈,大圈圈里头小圈圈,小圈圈里头皇圈圈”,紫禁城就是皇圈圈,也是京城这张大饼的圆心。那么,在这个圆心中生活的是些什么人,生活在这样的宝地,他们会不会有着与居住于别处的人不一样的人生,这是我特别感兴趣,也是本书率先关注的问题。
这个问题在清朝及其以前并不成为问题,因为居住于皇宫与皇宫周边的,当然是皇帝,还有他的那些妃嫔、大臣、太监和宫女,他们当然有着不同寻常的人生,由他们演绎出的无数故事,之所以至今为人津津乐道,就是由这种独特性所致。所以,读者打开这本书,一定也期待着再来看一段这样的故事。然而偏偏不是。辛亥革命以后清朝覆亡,然后到1924年,皇上被从紫禁城赶跑,这不仅是北京城百年来、也是中国传统社会几千年来发生的最深刻的变革之一。于是,这样的故事便永远也不会再在紫禁城重复了。
皇宫从此改成为故宫。接替皇上进驻故宫的,是“办理清室善后委员会”[5]的一批普通工作人员,他们入宫时多数都十分年轻且家境贫寒,既非传统社会的士大夫,亦非受过西式教育的知识分子,非新非旧,是很难归入哪类的一个特殊的文人群体。
我曾经站在远处观察过他们,我一直认为他们的进驻故宫,对他们自己和对故宫来说都是幸事。对于他们,能够与举世罕见的稀世文献与珍宝相伴终生,很多人自己最终也成为“国宝”级的人物,这是多么难得的人生际遇。而对于那座好几次差点就被当作封建帝制的象征而毁掉的故宫,因为有了这些人终生终世的奉献,才有了今天的完整和丰富,中国文化的一道血脉,也才因此经由他们之手传袭至今。故宫与这些人互相成就,也一起成就了北京文化的“魂”。我们根本无法设想一个没有故宫的北京城会是什么样子,那样的一个京城,即使被豪华塞满,也必然是一片荒漠。
然而问题还有另一面,那就是通过访谈走近这些人的后代之后,我更多地看到的是我以为的“幸运”背后的平淡、琐碎、失落,甚至悲惨与不幸。灿烂的“国宝”级人物的身边,有更多的人终生失意、默默无闻,这可能才是生活的本真。口述史的最大优势,就在于能够让这些寻常的人,也有张口说话和得到别人倾听与关注的机会。而故宫的百年沧桑,也能够通过这些普通人之口,呈现出它的另一种面目。所以我将“善委会”工作人员作为一个群体来讲述的时候,选择的就不仅仅是他们当中那些尽人皆知的名流和代表人物。
我将“办理清室善后委员会”的工作人员作为一个群体,并用来作为这本口述史的开头,原因有二,一方面,他们进入故宫这个事实本身,就是京城百年来最深刻变革的体现。另一方面,作为我的学术前辈,在时下这种漠视勤奋的劳动、漠视知识与文化,只看重金钱与权势的时代,我也愿意将他们放在首篇,以示我对他们的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