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里尔·斯帕克小说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缪里尔·斯帕克(Muriel Spark,1918—2006)是当代英国文坛的著名女作家,曾经被著名评论家大卫·洛奇(David Lodge,1935—)和弗兰克·克默德(Frank Kermode,1919—2010)分别誉为“她那个时代最有天赋和创新精神的英国小说家”和“她那一代作家中最有魅力的”。斯帕克出生于苏格兰,被认为是“近100年来苏格兰最成功的小说家”及“自司各特和史蒂文森以来最重要的苏格兰小说家”。斯帕克一生中创作了数量庞大的诗歌、传记和小说,其中最主要的艺术成就体现在其22部中长篇小说上。

1957年,斯帕克以处女作《安慰者》(The Comforters,1957)一鸣惊人,初步奠定了她在文坛上的地位。1961年,她的成名作《琼·布罗迪小姐的青春》(The Prime of Miss Jean Brodie,1961)面世,并于1969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另一译名为“春风不化雨”),女主角玛吉·史密斯荣登奥斯卡影后榜。1969年,《公众形象》(The Public Image,1968)获得首届英国布克奖提名,进入最后的6人决选名单。1981年,《带着意图徘徊》(Loitering with Intent,1981)再次闯入布克奖提名的最后6人决选名单。到了2010年,《驾驶席》(The Driver's Seat,1970)帮助斯帕克挺进“失落的布克奖”6人决选名单。虽然始终与布克奖擦肩而过,斯帕克却赢得了许多其他的殊荣,比如詹姆斯·泰特·布莱克纪念奖、大卫·柯恩英国文学终身成就奖、英格索尔艾略特奖和意大利文学奖。到2006年辞世时,斯帕克在小说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已经在西方得到广泛的认同,其作品被译为26种文字,蜚声世界文坛。

在中国大陆,由于译介等多方面的原因制约了对于斯帕克其人其作的研究,学界对她的关注和重视程度远远不能与她在西方的卓著声名相匹配。笔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从侯维瑞与李维屏合著的《英国小说史》、王守仁与何宁撰写的《20世纪英国文学史》和瞿世镜的《当代英国小说史》等书中对于斯帕克的介绍与评论得到启发,就开始着手进行斯帕克小说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即以“缪里尔·斯帕克的后现代主义小说艺术”为题。2012年,笔者以“缪里尔·斯帕克小说研究”为题申请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荣获资助。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此后的近六年间,该项目是促进我奋斗不息、积极进取的最大动力。

历经近六载的反复思考与不断探索,笔者在认真研读斯帕克22部小说的基础上,对她小说的方方面面展开深入和细致的研究:在宏观的层面上,总体巡视了斯帕克创作中的多部小说,探讨了斯帕克的艺术人生、生命书写、艺术策略、女性主义特征、创作理念等。在微观的层面上,对斯帕克的个案作品进行条分缕析的详尽解读,评论了斯帕克《安慰者》的互文性策略、《琼·布罗迪小姐的青春》的时空策略、《驾驶席》的新小说策略、《精修学校》(The Finishing School,2004)的元小说策略、《公众形象》的文学伦理学主题、《带着意图徘徊》的理论反思主题和《精修学校》的嫉妒、“终结”与权力斗争主题。由于斯帕克的小说多达22部,而且并非每部都是经典,笔者侧重于从宏观的角度,选取一些具有共同特征的小说加以观照和评论。对于个案小说的专门研究,则仅仅限于她最具代表性的6部小说,即《安慰者》《琼·布罗迪小姐的青春》《公众形象》《驾驶席》《带着意图徘徊》及《精修学校》。值得一提的是,因为《精修学校》是斯帕克的收官之作,同时是其巅峰之作,笔者用了两章的篇幅分别介绍了其主题与艺术策略。

本书共包括五大部分内容,分为十四章。第一部分为最前面的两章,起到导论的作用,介绍了斯帕克的生平与创作生涯,以及国内外学界对她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即第三章,属于小说的批评理论研究,这部分起到提纲挈领的统领作用,总结了斯帕克的小说美学和创作理念,暗示她就是在这些创作思想的引导下深化或创新了小说主题与艺术技巧。第三部分从第四章到第九章,主要探讨了斯帕克的小说主题,分别从宏观的层面来总体评论她创作中的生命书写、女性自由探寻、宗教神学思想等,以及从微观的层面来评析她3部个案小说中的伦理选择、理论反思、嫉妒与权力三类主题。第四部分从第十章到第十三章,属于小说艺术研究,分别探析斯帕克4部个案小说中的小说艺术策略,即互文性策略、时空策略、新小说策略和元小说策略。第五部分为第十四章,起到结语的作用,主要概述斯帕克一生中所荣获的奖项和荣誉,并且从横向与纵向的维度评述斯帕克对传统的继承及创新,以及她对当代英国文坛名作家的影响和示范作用,以此论证了斯帕克在当代英国文学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本书包括以下主要内容与重要观点。第一,宏观描摹斯帕克个人生活和成才之路的全貌,回顾和总结斯帕克的毕生经历及创作历程,探究深刻影响她文学创作的苏格兰的社会环境、历史文化、家庭出身和宗教信仰等因素。该部分始于讨论斯帕克初出茅庐时的诗歌、传记和短篇小说创作,而后依次简要述评历经磨难和挫折后一举成名的斯帕克在1957年以后创作的22部小说,试图为斯帕克的整体创作勾勒出清晰而全面的轮廓。斯帕克的创作始于早年的诗歌和传记书写,但是她在这些领域仅仅取得有限的成就。经过不懈的努力,她39岁时成功地出版第一部小说,在小说领域斩获前所未有的成功。她属于大器晚成的作家,在成名之后笔耕不辍、奋斗不息,陆续创作了20多部小说,最终闻名于世,在当代英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位。

第二,以斯帕克的访谈录、论文和多部小说为基础,结合她的创作历程和作品特色,从小说的目的与功用、作者的创作及读者的接受三个层面来探讨斯帕克的小说叙事理论,指出她在创作中所遵循的各种叙事理论和美学原则成就了她独树一帜的小说风格。斯帕克并没有系统深入地著书论述其小说理念和美学思想,但是她在不同场合的访谈、对话、短论及她在多部小说中传达的各种创作观和审美观表明了她的理论自觉性。为了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斯帕克反对在小说中投入情感,提倡使用“嘲笑和反讽”的策略,并经常在作品中使用非个性化的描述。她强调在创作小说时借鉴诗歌的形式特点和创意等。此外,斯帕克还注重神话在小说中的作用,希望自己的小说情节能够类似于神话,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东西。她认为大部分人都不懂得该如何进行阅读或写作,真正的读者和诗人一样,都比较罕见,因此她鼓励读者进行广泛阅读,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

第三,借用生命书写的概念,将传记批评方法与文本细读相结合,宏观巡视斯帕克创作早期的他传和后期的自传,寻找它们与她的自传体小说之间的内在联系,观照作家本人对于小说创作的经验探寻和对人生的深刻体悟,从而进一步加深理解她的小说美学和创作理念。斯帕克受到内在生命激情的驱动,热衷于生命书写,以他传、自传与传记体小说的创作展现出无限丰盈的生命体验及其特立独行的自我意识,试图为读者树立人生之典范。斯帕克的生命书写历经三个时期:发轫于为他人作传,而后转向自传体小说的创作,直至垂暮之年为自己作传立碑。这三个阶段的生命书写层层相扣,呈现出递进式影响。对他人的生命书写和自传体小说的创作加深了斯帕克对自我的进一步认识,促使她书写自传以回顾和思量自己的人生和命运、艺术与成就。以生命书写为鉴,斯帕克转向小说创作时,开始由“写什么”到探究“怎样写”这一重大问题,最终成为英国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代表性作家。

第四,梳理和考察斯帕克小说中出现的较为典型的女性人物,一方面探讨小说体现出的女性主义特征,进一步理解她对人生的意义、写作的困惑、宗教与写作的关系的思考;另一方面探究她对写作的自由、人生的自由及个体自由意志与上帝意志之间的冲突的态度。作为一名女性作家,斯帕克在创作中表现出了对于女性个体价值和生活命运的独特的人文关怀。她向往和追求自由,并诉诸笔下的多位女主人公,描写她们争取权利和追寻心灵自由的艰辛历程。这些女主人公对各种自由的追求表明了斯帕克肯定和颂扬女性、主张正义、提倡与不公平社会或邪恶势力的抗争。通过描写一系列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对自由的执着追寻,斯帕克彰显了创作与理想之契合,在揭示自由的蕴涵的同时,显露了自己的女性主义思想和立场。

第五,宏观巡视斯帕克的宗教小说,从《圣经》原型意象、《约伯记》的受难与信仰主题、宗教之神秘性与人生的不确定性、宗教与死亡、人与上帝、宗教文化身份的认同危机、宗教的启示七个方面来探究宗教与斯帕克小说的深刻关联。作为深受圣经文学传统浸淫的作家,斯帕克时常从《圣经》中汲取灵感和生发意念,于是在作品中时常引用《圣经》典故、化用其中的人物、塑造神圣意象,或深入探析人与上帝之间、宗教信仰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内在联系。斯帕克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传达了她的宗教思想和观点,显示出一位特立独行的基督教徒和小说家对于宗教的深刻反思和独到见解,表明她试图利用文本的书写鞭策和督促自己和世人,为他们树立道德示范,提供有益的警示与启迪。

第六,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深入分析获得首届英国布克奖提名的小说《公众形象》中的女主人公安娜贝尔的伦理身份建构,在此过程中遭遇的伦理困境和她最终的伦理抉择。《公众形象》彰显出作者缪里尔·斯帕克试图解决小说主人公伦理困境的努力和对人类世界中伦理道德问题的探究。女主人公安娜贝尔的伦理抉择为现代社会带来有益和深刻的道德启示,折射出斯帕克的伦理道德观和个人价值观。

第七,从结构、内容与形式三方面入手,详细考察斯帕克获得1981年英国布克奖提名的小说《带着意图徘徊》的主题创新及其反映出的作者理论反思和自我意识。斯帕克不仅在小说中糅合了其他的文类,讨论文学创作的理论,而且革新了小说形式与结构,既揭示小说的虚构性,又赋予小说特别的框架结构——内设“小说中的小说”和“同素内置”,折射出作者斯帕克在创作过程中的革新意识。《带着意图徘徊》归纳和总结斯帕克以往的创作,同时规范和指导了她日后的创作,因此成为一部承上启下的小说。该小说以半自传的形式,借用人物之口道出作者对于小说创作的见解,显示出作者对创作的洞察力和深层次思考。在小说中,斯帕克的理论反思与作者自我意识相辅相成、相映成趣,成就了这位英国当代著名小说家的艺术辉煌。

第八,聚焦斯帕克标新立异的小说艺术,分别评论了《安慰者》的互文性策略、《琼·布罗迪小姐的青春》的时空策略、《驾驶席》的新小说策略和《精修学校》的元小说策略。斯帕克一生的著述颇丰,创作跨度长达40多年,如果片面界定其属于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流派,难免有失偏颇。但就小说创作艺术而言,斯帕克在一生的创作实践中坚持试验各种新颖别致的后现代主义小说技巧,其创作具有明显的后现代主义倾向。斯帕克的过人之处在于,她的小说融艺术性、趣味性和通俗性于一体。她把后现代主义小说艺术技巧运用得炉火纯青,其语言质朴、情节完整,而且充分考虑读者的阅读品味和接受能力,因此,她的小说有着广泛的受众,成为另类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典范,对其他作家具有启示与示范作用。

第九,在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斯帕克辛勤耕耘,成就卓著,荣获无数的文学大奖,赢得世界上许多国家文学界的高度认可和热情褒扬。斯帕克不仅继承了传统,而且在创作的各个时期都密切关注新近的文学思潮、文学事件和文坛名家,因此她总能博采众长,不断改进和创新,及时关注并跟进时代的发展和呼应读者的审美需求。除了与时俱进,学习和借鉴其他大家,她还努力超越时代和开辟新天地。正是得益于她的刻苦钻研和进取精神,斯帕克才能终获成功,声名远扬,对同辈或后来作家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他们带来意义非凡的灵感和启发。就此而言,她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她在当代英国文学史,乃至整个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也是不容忽视的。

以上各点,笔者认为是对当前斯帕克研究的重要补充,因此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迄今为止,国内外的斯帕克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第一,由于对斯帕克的文学成就和地位的重视不够,她的小说多达22部,目前仅有3部被译为中文,小说研究成果也不多,大多数研究论文只是刊发在普通的刊物或杂志上,较少发表在权威期刊上;第二,国内斯帕克研究的文本主要集中在《琼·布罗迪小姐的青春》《安慰者》和《驾驶席》等少数几部小说上,因此对于多数小说的研究尚存较大的空白;第三,时至今日,国内外鲜有论文对她创作的其他体裁,如散文、诗歌和短篇小说等进行深入研究;第四,斯帕克研究的理论深度还有待提高,理论视角还需要更新;第五,斯帕克的创作天赋和影响力显而易见,但是她那别具一格的创作理念和小说理论仅仅零星地散落于她的作品和访谈录中,据笔者所知,迄今还没有批评家就此进行系统的研究。

本书的创新与突出特色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第一,对斯帕克的小说创作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和整体综合的评价,总结斯帕克的小说理论与创作理念,并探讨小说中的各种主题、思想、艺术和策略等;第二,借用“生命书写”(life writing)的概念和理论,系统深入研究斯帕克的自传、自传体小说与他人传记间的联系,这有助于观照作家本人对于小说创作的经验探寻和对人生的深刻体悟,从而进一步加深理解她的小说美学和创作理念;第三,运用国内学者提出的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深入探讨斯帕克的代表作之一、英国布克奖提名作品《公众形象》,用这种方法探讨该小说在研究方法上的创新;第四,通过考察斯帕克创作的指导思想、艺术技巧和人物描写背后蕴含的深刻意义等,总结出其创作规律,可以加深对斯帕克其人其作的认识,斯帕克的创作理念和创作规律可以作为当今小说创作和文学批评的有益借鉴;第五,以个案小说为例分析斯帕克的小说创作艺术,揭示其价值和意义,借助小说艺术的理论,从微观的层面对斯帕克的单部小说进行叙事策略的解读和剖析,对斯帕克的元小说、互文性、新小说等小说策略进行详尽透彻的研究,充分展示了斯帕克小说创作的后现代主义艺术风格;第六,把斯帕克的文学创作置于历史坐标中,对照同时代的其他作家,从历时和共时的层面来评价她对欧美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创新及她在英国当代文学史上的显著地位和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