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动人处是精神
——社科书店琐忆
〇李景源
今年初,忽然接到社科书店原经理黄德志先生的电话,她说今年适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四十周年,社科书店正值创建三十七周年,想请我为此写点东西。虽然我与黄经理许久未谋面了,但电话那头传过来她的爽朗笑声和亲切的问候,一下子就感染了我,使我爽快地答应下来。她还在电话中特意叮嘱我,不仅是写一篇回忆文章,重要的是对书店发展提出指导性的建议。
每个出版社都会有自己的书店和销售网络,借以真切地了解和反馈社会大众的精神需求,接受主体的信息反馈,构成书籍出版方向、定位调整的内在环节。社科书店作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创办、领导的书店,在京城内外享有盛誉,与它标榜的学科领域密不可分。书店外面树立的“社科书店”牌匾是由胡绳院长题写的,他对社会科学的独特作用有深刻的理解。过去讲到自然科学时,主要从生产力的角度讲自然科学的重大作用。引用马克思的话: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社会科学的地位虽然与自然科学是并列的,但很难称为生产力。哲学社会科学的独特作用在于引领和指导人类社会历史向前发展,这就是理论的指导作用。单从生产力方面去讲,哲学社会科学这一块很软,但是从理论指导这个角度去讲,哲学社会科学是自然科学无法替代的,理论指导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本质功能。这一点,在历史转折时期,例如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在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过程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在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前后,哲学研究所和《哲学研究》杂志在发表文章、组织全国性的理论讨论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先后编辑并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两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讨论集》,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哲学研究》杂志订阅数一度上升到230万份,这预示着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迎来了繁荣似锦的春天。
改革开放事业极需理论的指导,壮大哲学社会科学队伍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中国社会科学院于1978年开始逐年招考研究生,并于1980年在全国招考研究人员,录取的这批青年才俊勤奋求学、学海觅舟,淘书、读书如饥似渴,社科书店在这个时期如沐春风,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时机。作为专营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书刊的专业书店,成为学术界和大专院校师生向往的精神乐园。20世纪80年代初,社科书店几乎每周都去北京大学等院校售书,一些热心的师生还为书店来校售书主动张贴告示,一时间成为北京大学三角地一处吸引人的文化景观。“请将这里的好书告诉别人,请将别处的好书告诉我们”,这句口号成为社科书店的招牌。近40年来,书店通过举办主题书展、学术讲座、读书会和学人沙龙,为推动和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吸引了许多名人学者莅临书店,如叶秀山、卓新平等学者都曾在这里做过学术讲座,任继愈、汝信等学术大家都是书店的忠实读者,胡绳、李铁映、汪道涵等领导都曾是书店的贵客并关心书店的发展。
社科书店能在国内上万家书店中声名鹊起,荣获“中国图书发行双优单位”顶级荣誉,这一切都与深受广大学人尊敬的黄德志经理的苦心经营密切相关。黄德志先生原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哲学编辑室的一位资深编审,集学者、编辑、出版诸种学识和品格于一身。在她身上焕发出来的既有为学术立命、为真理守望的学者精神,又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担当的企业家精神。我每次去书店遇到她,她总是笑容可掬地迎上来,永远是那么满面春风,永远是那么精力充沛,对读者总是热情洋溢,给人以老朋友般的温暖,使书店充满了人文气息。黄先生不仅有扎实深厚的哲学专业知识,而且有敏锐的学术眼光,长期的编辑生涯,使她懂得一部高质量、高品位的学术著作是如何产生的。所以,每次遇到一本好书,她都会热情主动地给予介绍和评价。我在1984年就看到她为李泽厚、刘纲纪主编的《中国美学史》写的新书介绍《我国第一部〈中国美学史〉首卷即将问世》一文。改革开放以来,哲学是最活跃的学科之一,而美学又成为哲学学科中的显学。黄先生在文中不仅介绍了五卷本的篇章结构,而且对该书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多卷本的《中国美学史》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它将填补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对确立中国美学在世界美学中的地位将会产生重要影响。黄先生多次向我提及,哲学所学者写的书销售情况非常好,如汝信先生主编的四卷本《西方美学史》和《简明西方美学史读本》,叶秀山、王树人主持编写的八卷本11册的《西方哲学史》等著作,在学术界获得广泛赞誉,这使她感到很欣慰、很振奋。在汝信先生主编《西方美学史》的数年时间里,黄先生自告奋勇,主动承担起责任编辑的各项工作,不辞辛苦,甘于奉献,与课题组成员一起同心同德,共闯难关,终于将四卷本共计290万字的《西方美学史》奉献给学术界和广大读者。之后,黄先生再接再厉、不辱使命,又协助课题组成功申报了《简明美学史读本》的项目,《西方美学史简明读本》的出版,使我院对西方美学史的研究和出版臻于完善。
黄先生对编辑、出版的热爱,缘于她把书籍当作为生民立命、为民族立道的事业。基于此,她把促进中国哲学学科建设与发展作为自己矢志不渝的事业,竭尽全力给予支持。2004年,哲学研究所主办首届“中国哲学大会”,黄先生主动承担了《新世纪的哲学与中国——中国哲学大会(2004)文集》一书的责任编辑工作,在她的精心策划下,皇皇三大卷文集及时出版了。在大家眼里,黄先生是一位性情中人,也由于此,她往往更多地关心和关注写书人的情义和境遇,在我任哲学所所长的几年间,黄先生与我多有交流,多次感谢梁存秀先生和陈瑛先生参与书店举办的文化沙龙,主题包括自然科学史、伦理文化建设等内容。她还谈及李敏生先生主动赠书给书店,书款达二千多元。最令我难忘的一件事,是黄先生主动到研究所来找我,为冯国超评职称一事打抱不平。她关注冯国超,是缘于一本书的编辑,书中有若干学术难题需要斟酌,冯国超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原作者看后很满意。黄先生来找我,主要是向我介绍由冯国超编写、译注的若干本著作的社会效益和学术界的肯定评价,如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学经典规范读本》系列、由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华夏国学经典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很受读者的欢迎,累计销量已超过二十万册。其中彩图版的《中国传统体育》还出版了英文版,受到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先生的高度评价,为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做出了独特的贡献。黄先生为学者职称问题所费的心思,正是她为人仗义真性情的自然流露。她的学品和人品、她对出版事业的敬业精神和赤胆忠心,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哲学研究所原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