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研究视角与内容
在历史的进程中,各种城市活动大都发生在城市的主要街道上。封建时代,街道不仅仅是作为通道而存在,它还承载了聚会、交易、街头卖艺、沿街叫卖、游街示众等诸多活动,[34]也就是说此时的城市街道集循环路径、公共空间、建筑临街区域三种物质实体角色于一身。然而随着工业革命进程的加快,内燃机车取代马车,逐渐成为城市交通模式的主流,此时交通流量和车辆运行动力就成为城市道路设计的基础。这实际上意味着在城市设计中,对作为运动通道的道路的处理方式,与对建筑和公共空间的处理方式之间产生了分裂,故而也就导致了街道的各个要素的解构和相互分离,[35]此时街道的主要功能变成作为循环路径运动通道的道路功能。
近代城市的转型发展,其根本动力在于工业革命的推动。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以内燃机车取代马车为主要内容的交通模式改变,不仅仅是技术系统的改变,更是带来了一场城市革命。而作为城市基础性设施的道路系统变革,就是这场城市革命的基础和先导。因此,为深入理解以近代化转型为实质的这场城市革命,本书即以民国西安城市道路演变为切入点,从三个层面分六章探讨以城市道路演变为代表的西安城市近代化转型问题。
在对民国西安城区道路演变的研究过程中,笔者采用“复原面貌—分析特征—总结规律—探讨原因”的基本逻辑架构,从兴筑过程、空间分布、内部格局、规模形制、城市景观、社会功能等层面对民国西安道路演变进行复原,着力分析道路演变的阶段性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及功能特征,力图揭示西安道路在城市近代化转型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此,笔者从历史城市地理的角度出发,综合运用现代地理学相关理论方法,对民国西安城区道路演变进行系统、综合、微观的研究,在本书的研究过程中贯穿着以下研究视角。
一是近代化转型视角。民国时期,是西安城市由封建时代走向近代的重要转型时期。[36]民国西安城市从物质到人文层面都经历着近代化的转型历程。本书从历史城市地理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城市新式道路的兴筑、空间格局与特征、功能发挥与管理等内容的细致分析,从物质层面到人文层面对以道路为表征的城市近代化转型进行从微观到系统综合的分析,以求深入探析民国西安城市的近代化转型。
二是微观史视角。在城市近代化转型这一宏大视角之下,本书以道路的转型作为这一宏大视角的切入点。笔者在西安市档案馆、陕西省档案馆以及陕西省图书馆收集到大量关于民国西安新式道路修建的档案、报刊资料,使得从微观史视角深入研究西安城市转型有了可能。道路之于城市如同血管之于人体,微观史视角正是笔者通过“显微镜”对这些血管进行分析,这无疑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城市的转型。笔者通过对城市道路演变进行全面考察,系统分析其从规划到建设、翻修,以及发挥的作用等方面,揭示道路演变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其在西安城市的空间格局以及城市社会经济中的作用。
前文已述,民国西安城市地理单要素研究论文之所以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在于原始资料的匮乏,因此本书特别注意对一手新资料的收集整理。笔者前后耗时近3年时间于陕西省及西安市档案馆、图书馆等处,收集整理民国城区道路建设档案约7000份,民国报刊资料近2000份。面对如此庞杂的原始资料,笔者采用建立Excel数据库的方法,按照工程名称、道路规格、工期三大类,下分街道名称、起止地点、长度、街道总宽、碎石/煤渣路面宽、开工日期、完工日期七小类,对上述资料进行梳理,初步建立“民国西安城区道路数据库”。此外,又根据主体工程、附属设施、管理制度、道路利用四个类别,分别建立相关资料库。
由于资料梳理过程中将市级档案、省级档案、报刊同时采用,因此存在同一道路数据重复入库的现象;同时也存在同一道路数据记载不尽相同的情况,为保证史料完整性,笔者在资料收集之初仍全数录入。面对前述情形,笔者采取以下数据精准化处理原则:
第一,同一工程同一道路数据,不同年份有重复记载者,采用较早年份数据;同一年份同一工程省、市档案重复记载者,采用市级档案记载。
第二,档案、报刊对同一年份同一工程道路数据记载,若两者基本无异,采用面世时间较早者;若两者有异,采用档案记载。
第三,同一年份同一工程同一道路,有登记汇报数据和检验核查数据记录者,不论两者记录是否有异,均以检验核查数据为准。
建立以上数据库和资料库,并确定数据精准化处理原则后,即正式开始本书的研究工作。本书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分析民国西安城市道路的演进过程,以求对该时段西安城市近代化转型发展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为实现此目的,本书从复原民国西安城区道路演进过程、分析道路管理制度建设、探察道路实体与管理制度双重变迁对相关人群的影响三个层面展开,除绪论和结语外,正文部分共有六个章节。
鉴于史料的时段特点和城市建设的阶段性特征,本书起自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止于1949年5月。其中第二、第三、第四章内容为民国西安城市道路演进过程的复原工作。为清楚了解本书研究思路,在介绍这三章主要内容前,有必要对这三章时间节点的划分及处理原则做一简单说明。该三章时段划分的首要原则是便利道路演变的阶段性特征处理,同时辅以各道路建设机关的存续时段。具体而言,民国初年至20年代,在军阀割据纷争的时代背景下,西安城区道路虽有一定的发展,但相对缓慢,而1931年1月11日西安市政工程处的成立,揭开了西安城市道路大规模兴筑的序幕,此时间节点具有明显的划分意义,因此第二章时间节点起自1912年民国成立,截至1931年西安市政工程处成立。第二章内容虽然是复原民国前期城市道路系统的初步发展,但也应对民国时期西安城市道路系统演变的社会经济背景做一介绍,这是第一节内容。第二、第三两节内容分别介绍了晚清至民国前期城市主要道路系统,并探讨这一时期道路系统的初步变革。
20世纪30年代随着陪都西京的筹建,西安城市道路得以大规模兴筑,在此期间,1937年“七七事变”是民国中后期城区道路建设的重要分水岭。“七七事变”之前,以碎石马路为主要内容的道路系统在西安城市主要路段得以构建。而抗日战争军兴,各类建设经费紧缺,虽然西京市政建设委员会有志于进一步完善城市碎石马路系统,但迫于经费短缺,1938年3月10日在完成既定东关大街碎石马路建设之后,只得以铺筑煤渣路、平治土路等途径继续完善城市道路系统。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前后,虽然主持道路修筑的机关同为西京市政建设委员会,但因前后道路类型不同,有明显的时段划分意义,故而1938年3月10日是第三、第四两章的时间节点。陪都西京建设,大大提升了民国西安的政治地位,作为战时国家行政中心,好的建设必定要有科学的规划设计,道路建设作为市政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自然也离不开合理的规划设计,故而第三章第一节就重点分析西安市政建设部门对于城市道路的规划设计。碎石马路是这一时段城市道路建设的主体,依据时间先后的原则,对该时段各碎石马路进行复原即第二节的内容。第三节内容则是对该时段城市碎石马路的时空特征进行梳理和分析。
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西京市政建设委员会对城区道路建设勉力维持,继续以铺筑煤渣路、平治土路等完善城区道路系统,至1942年1月1日裁撤结束历史使命。因此第四章第一节即延续上章的工作,继续对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西京市政建设委员会的工作进行梳理。纵观整个民国时代,以1934—1941年西京市政建设委员会时期西安城区道路建设成就为最大,因此在第四章中专设第二节分析1934—1941年西京市政建设委员会时期西安城市道路建设的空间分布特征。1942年之后,西安市政处、西安市政府相继成立,虽然两机关仍致力于西安城市道路建设,但因抗日战争和内战的影响,各类城市道路建设大多流于规划,实际建设成果不可与西京市政建设委员会时期同日而语。如果将1942—1949年城市道路建设单设一章,则内容单薄,并且从道路建设内容上而言,1938—1949年5月,城市道路建设的主体均为修筑煤渣路、平治土路、养护已有道路等,故而第四章时段起自1938年,止于1949年5月,而第三节即是对1942—1949年时段的梳理分析工作。
道路不仅包括作为主体的各类路面通道,也包含相应的配套设施。因此,在完成系统梳理民国西安城市道路演变工作之后,第五章即是对相关道路配套设施的发展演变进行的研究。在这些配套设施中,城市道路排水设施,即下水道建设最为完备,在道路养护和城市排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故而第一节即是对民国西安城市道路下水道排水系统的复原工作。下水道排水系统不同于明清西安城区以涝池、渗井等下渗为主体的排水系统,具有明显的近代转型意义。故而,在本章第二节笔者从城市生态学角度出发,系统分析民国西安城区道路排水系统对于城市近代化转型的意义。除下水道排水系统外,路灯、行道树与公共厕所也是城市道路的重要配套设施,但由于资料所限,路灯、行道树、公共厕所的研究在时间跨度和深度上不及下水道排水系统,故而将这三者于第三节内容一并分析。
上述四章是为本书第一层面——物质层面的内容,即梳理民国西安城市道路演进过程,分析道路演进特征,探察其对于城市近代化转型的作用与意义。在完成第一层面的研究工作之后,即开始本书第二层面——道路市政管理变迁等上层建筑方面的研究工作。道路市政管理首先是对道路本身的管理,因此在第一节内容,笔者从道路市政管理机关变迁、道路建设管理流程示例两个方面展开分析。道路养护制度作为道路市政管理制度建设的另一个方面,对于道路功能的持续发挥有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民国中后期西安城区道路系统基本成型之后,且市政当局无力兴修新路之时,逐渐成为当局城区道路市政管理的主要内容。本章第二节即对道路的养护制度进行分析。
上述两个层面的内容,分别从城市物质实体建设和上层建筑两个维度梳理和分析民国西安城市道路的演进。然而无论是物质实体建设还是人文制度建设,其最终还是要作用在生活其中的“人”的身上。毕竟一切历史归根到底还是人的历史。因此,本书第三个层面的研究内容,即探察道路使用过程中不同使用者间的冲突及管理,以加深道路系统演变之于社会影响的理解。随着西安城市道路系统的逐渐发展,西安城市路面之上既有传统的铁轮骡马车穿梭其间,也有以人力车、汽车、公共汽车等为代表的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由于民国特殊的经济社会条件和时代背景,围绕道路的利用产生了以铁轮大车为代表的传统车辆对道路使用和道路养护之间的矛盾,新式人力车和公共汽车为争夺公共交通运营空间而产生的利益冲突,以及日益增多的人力车夫群体带来的城市治理问题等。西安城市治理当局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解决,一方面构建起现代交通秩序,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城市治理的近代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