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俄华侨华人的历史与现实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中俄学者研究现状

在20世纪,旅俄华侨问题曾经三次引起学术界和中俄政府部门的关注。第一次是20世纪初,由于“黄祸论”的影响,俄国学者和政府官员纷纷关注旅俄华侨问题,一批有分量的报告和论文相继问世。伊凡·纳达罗夫的《北乌苏里边区现状概要》、翁特尔别格的《阿穆尔沿岸(1908—1911年)》、B.格拉维的《阿穆尔沿岸地区的中国人、朝鲜人、日本人》详细记录了帝俄时期华侨华人赴俄的线路、人数、分布、业态、工资状况、社团活动及中俄通婚、华侨华人经济文化活动等,是研究远东地区华侨华人的重要文献史料。第二次是中苏“蜜月”期间,中苏推出一批旅俄华工与苏联红军共同抗击白匪军的文章和著作。如伊·巴比切夫的《在远东参加国内战争的中国朝鲜劳动者》、尼·波波夫的《他们同我们一起为苏维埃政权战斗》、刘永安的《为苏俄而战的中国志愿军》,详细记录了十月革命促进旅俄华工觉醒,与苏联人民一起并肩作战,保卫苏维埃的英雄事迹。第三次是21世纪初,中俄进入新时代合作伙伴关系,旅俄华侨问题又一次得到两国学者的关注,推出了一批有史料价值的文章。米兹、安洽的《中国人在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历史篇章(1870—1938)》,运用大量的档案资料,如报纸、杂志、旅行者的游记,详细介绍中国人在海参崴的生活和工作情况;布拉戈维申斯克国立师范大学奥莉娅·弗拉基米尔洛夫娜教授在《远东地区中俄边境关系(1917—1924)》《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中国移民》以及《1930年在苏联远东地区的中国农庄》中通过俄罗斯文献资料,记录远东地区中国农庄的分布、人数及华农工作状况;西伯利亚联邦大学达旗生教授在《远东问题》2008年第5期发表《中国劳务移民俄罗斯——鲜为人知的历史篇章》《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华侨扫盲运动与中文拉丁化运动》等,运用大量俄罗斯报刊、档案等,对华侨的文化教育状况进行翔实记录;尼·安·申佳洛夫的《布拉戈维申斯克历史》,搜集了大量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城市管理、基础建设等原始资料,为旅俄华侨史研究提供重要佐证材料;彼得罗夫的《俄罗斯华人史(1856—1917)》,运用大量图表和文献档案资料详细介绍滨海区居民民族分类统计、中国人在阿穆尔州人口的数量、海参崴口岸进出境人数、华侨置业人数等;索罗维耶夫·费德罗·弗拉迪米洛维奇的《资本主义时代俄远东的华人劳务(1861—1917)》,运用史料阐述19世纪下半叶至1917年以前俄国远东地区旅俄华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记录俄国远东旅俄华侨的生活状况;叶琳娜·伊万诺夫娜·涅斯捷罗娃的《俄罗斯远东地区南部的管理体制及中国移民(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运用大量海参崴档案记录19世纪末20世纪初旅俄华侨(华工、华商)在俄国远东地区的生活状况,及俄罗斯对华侨务工、定居采取的政策;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亚历山大·拉林撰写的《中国人在俄罗斯:历史与现实》《旅俄华侨简史(1850—1920)》,系统阐述了19世纪下半叶至今旅俄华侨的历史概况,并就旅俄华侨的研究作了概括和总结。

国内学者也纷纷推出一批有价值的著作和文章:侧重华侨生活状况的有李永昌的《十月革命前夕的旅俄华工》,李志学的《割地成侨——俄罗斯华侨华人史的特殊一页》,卜君哲的《近代俄罗斯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华侨华人社会研究(1860—1931年)》,李传勋的《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所谓中国“移民”问题》,于晓丽的《俄罗斯远东中国移民问题论析》,初祥、刘伟东的《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知名华人》,黄定天、赵俊亚的《俄罗斯远东地区中国移民状况述论》等。

侧重旅俄华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研究的有林军的《全俄华侨组织——旅俄华工联合会研究》,薛衔天的《关于旅俄联合会机关报——〈大同报〉》,郭渊的《旅俄华工接受和传播马列主义过程的历史考察》,李玉贞的《十月革命前后的旅俄华人组织及其活动》,李志学、谢清明的《十月革命前后北洋政府对旅俄侨民的使领保护》等。

侧重旅俄华侨对俄罗斯贡献的有B.扎采平的《华人对俄罗斯远东城市发展的贡献》。

侧重留俄学生的有于洪君的《关于二、三十年代中国革命者和青年学生赴苏学习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