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旅游文化区的形成
在京西地区,自然环境十分优越。山脉起伏,连绵不绝。泉流众多,奔涌山间,给人们带来极大的精神生活享受。因此,自辽金以来,这里逐渐形成为京城最著名的旅游文化区。每当岁时节令,这里更是城里人们出游的最佳场所。文人墨客在游览之时,登临高处,遍览胜境,吟诗赋词,泼墨行文,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为京西的旅游文化区增色多多。
西山为京西诸山之总称。明人修一统志,对西山描述曰:“旧记:太行山首始河内,北至幽州,第八径在燕。强形巨势,争奇拥翠,云从星拱于皇都之右,每大雪初霁,千峰万壑,积素凝华,若图画然。为京师八景之一,名曰‘西山霁雪’。”[20]简明扼要,颇见风景之大观。
明人又称:“丫髻山,在县西二百余里。高千余仞,环绕百五十里,乃西山之祖也。灵禽异兽,名花杂木,多产其中。山下东为雁翅,南为王平,西为桑峪,北为青白,四围俱崎岖难登。”[21]文中的“县西”系指宛平县西,作者把京西众山的脉络又缩小了一些范围,只是从宛平县的角度,或者是从顺天府的角度来概括西山的脉络。
清人修一统志,并没有照抄明人的文章,又称之为“太行山支阜也。巍峨秀拔,为京师右臂。众山连接,山名甚多,总名曰西山。金李晏碑:西山苍苍,上干云霄,重冈叠翠,来朝皇阙。《金图经》:西山亦名小清凉。明张鸣凤《西山记》:西山内接太行,外属诸边,磅礴数千里。林麓苍黝,溪涧镂错,神皋奥区也”[22]。此处所引诸文献今天大多散佚不见了。
因为西山的宗教场所众多,故而往往使人有追求仙人的遐思。如在元代,“白云平章求仙于燕京西山顶,一日适出,滕玉霄访之不值,因戏题于壁曰:‘西风裋褐吹黄埃,何不从我游蓬莱。振衣长啸下山去,后夜月明骑鹤来。’竟不留名。白云公疑吕仙过之,朝野辐辏,宠赉山积”[23]。这个故事一时传为佳话。
不仅人们游览西山可以得到丰富的精神享受,即使在城里远眺西山,也同样可以享受到很多乐趣。所谓的“西山霁雪”之景就是远眺的结果。又如明人谢杰(曾任顺天府府尹)作有《西山望紫气》一诗称:“初日映峰峦,灵光若可餐。气分函谷暖,霞散赤城寒。绛雪零丹穴,彤云覆锦官。终南遗老在,应作紫芝看。”[24]这种感受,是大多数在京城居住的人们都能够体会到的。
在京西的众山之中,以香山的名气最大。明人称:“金李晏有碑,其略云:西山苍苍,上干云霄,重冈叠翠,来朝皇阙。中有古道场,曰‘香山’。上有二大石,状如香炉、虾蟆。有泉出自山腹,下注溪谷,亦号‘小清凉’。”[25]读此可知,清人修《一统志》中的“西山”条目,抄录的也是金人李晏的碑文。文中“古道场”就是指寺庙,即香山寺。
而清人在《一统志》的“香山”条目中,既引用了金人李晏的碑文,又引用了明人《帝京景物略》之文称:“香山多名迹,有葛稚川丹井、金章宗祭星台、护驾松、感梦泉。又有棋盘、蟾蜍、香炉诸石。”此外又称这里为:“涧掩壑重,松柟荟蔚,琳宫梵宇,隐现诸天宝。览胜之奥区,修真之秘府。”[26]由此可见,在香山及其附近地区,有着众多寺庙,以供僧人修行之用。
自元代北京地区成为全国首都以来,京城成为士人会集之地。而香山也就成为文人墨客云游之处,留下了许多吟咏的篇章。如元代著名文士张养浩,就曾经作有《游香山》一诗曰:“常恐尘纷汩寸心,好山时复一登临。长风将月出沧海,老柏与云藏太阴。宝刹千间穷土木,残碑一片失辽金。丹崖不用题名姓,俯仰人间又古今。”[27]当时的一些文人学者对于香山一带的寺庙建造之多,是不满意的,因此表达在诗句之中。
到了明代,前往香山游览的人越来越多,所作诗篇也很多。如著名诗人李东阳即曾作诗曰:“野寺林深一径通,讲经台下见生公。心于簪组元无累,兴到山林便不同。坐爱鸣弦清石上,仰看飞锡堕云中。诸峰绝顶香山路,振袂须乘两腋风。”[28]这首诗把文人出游的雅趣,如野寺探幽、山间听泉、乘风攀岩等,表达得淋漓尽致。
到了清代,香山变成皇家园林,帝王日夕生活在其间,亦时有诗作。如清高宗写有《驻跸香山静宜园作》一诗曰:“过雨麦苗芃大田,轻舆绿野霭朝烟。以言农景心差慰,只望军邮眼欲穿。散闷聊因驻五宿,惜阴顿已向三年。园成趣固非日涉,却对山光觉憪然。”[29]壬辰岁为乾隆三十七年(1772),这首诗应该是这一年的春天所作。清高宗在忧心国事之时到香山来“散闷”,可见园林景致的功能不仅仅是游玩享乐,而且可以减轻“工作压力”,有助于清高宗更冷静地思考一些国家大事。
在西郊的诸多山脉中,尤以玉泉山因泉水而著称。明人称:玉泉山“顶有金行宫芙蓉殿故址,相传章宗尝避暑于此。山畔有三石洞,一在山西南,其下水深莫测。一在山之阳,又有石崖,崖上刻‘玉泉’二字”[30]。山上三洞,明人只介绍了两洞。
到了清代,这里被辟为皇家园林,故而介绍尤为详细。“王衡《缑山集》:穿青龙桥,得玉泉山,土纹隐起作苍龙鳞。其下为池,潴泉而亭之,曰‘望湖亭’。区怀瑞《游业》:玉泉山麓有寺,所谓‘玉泉寺’也,补陀寺在玉泉山半,门内即吕公洞。刘侗《帝京景物略》:玉泉之南,上、下华严寺,毁于嘉靖,存者二洞,华严、七真。纡(迂)西观音庵,洞曰‘吕公洞’。又北金山寺,有洞曰‘七宝’。径寺登山,山洞(旧)有芙蓉殿,金章宗行宫也。昭化寺,元世祖建也。《长安客话》:上、下华严寺,俱正统中建。”[31]查《帝京景物略》,文中所抄多有误略之处,例如“纡西”,原文为“迂西”; “山洞有”,原文为“山旧有”;等等。
通过清人汇集的历史文献可知,在玉泉山有许多历史遗迹,前代修建的寺庙有玉泉寺、补陀寺、金山寺、观音庵、昭化寺及上下华严寺,山洞则有吕公洞、七真洞、七宝洞等,而山顶则有金章宗行宫遗址。山下又有泉水汇集为湖,湖畔建有望湖亭。人文景观与自然风光交相辉映,成为西郊一带最有吸引力的一处旅游胜地。
与玉泉山相似,也有湖水相伴的是瓮山,湖则称西湖。瓮山在明清时期之前的名气还不大,到了明代,知道这里的人已经越来越多。清人曾经把明人的描述加以搜集,称:“山在玉泉之东,西湖当其前,金山拱其后。(明倪岳《游瓮山诗序》)西湖方十余里,有山趾其涯,曰‘瓮山’,其寺曰‘圆静’。左田右湖,近山之境于是始胜。又三里为功德寺,洪波衍其东,幽林出其南,路尽丛薄始达于野。(李东阳《游西山记》)稻畦千亩接于瓮山之麓,上有寺曰‘圆静’。绝顶有屋曰‘雪洞’。俯面西湖之曲,由中而瞰,如驾远翮凌长空,平田野村绵亘无际。群峰拱乎北,众水宗乎东。荡胸释形,将与廖廓者会(乔宇《游西山记》)。”[32]其中,倪岳与李东阳之文皆见传世之文集,而乔宇曾作有《白岩集》,四库全书未见收录。
明人又有掌故称:“都人王嘉谟《石瓮记》:燕之西山有瓮山焉,纯卢。土中多杏柟榆柳之属。余尝游其间……渔父曰:……昔吾大父尝闻山中有父老,能缮生,久而去之,俄而来云:‘山麓魁然而大凹而秀者,瓮之属也。’因凿之,得石瓮一,倍于常瓮,华虫雕凿不可辨。中有物数十种,父老悉携以去,置瓮山西,因为谶曰:‘石瓮徙,贫帝里。’人不之信也。嘉靖初,瓮不知价存。”[33]明朝由此财富匮乏。其实瓮山之名所来远矣,绝非明代挖出石瓮而得名。
到了清代,这里被改建为皇家园林,其名声更加显赫。乾隆十五年(1750),清高宗在山上建有大报恩延寿寺,遂更改瓮山之名为万寿山,其名沿用至今,即颐和园之万寿山。山下西湖当时亦更名为昆明湖。这处水源,自元代以来就是京城用水的主要水源之一,甚至关系到政府的漕运工程,故而受到人们的格外重视。
平坡山又称翠微山,也是西郊名山之一。明人李东阳曾游其地,并描述之曰:“拟登平坡山,雨不绝,仆隶皆畏,莫敢进。予决策径往,出门而霁。乘舆入云雾,左右顾,涧水深不可测,数折始及寺。寺乃元故刹,宣德间修之,改名‘圆通’。斩石为址,凡为殿五层,最上有小殿,极峻险。前俯巨壑,无涯际。僧言:‘每日霁,则见都城九门、三殿,皆隐隐可识。’真一方奇观。予昔所未到,盖为群议所尼。为之一快。”[34]
清人则称:“脉自香山,分两支而东。其上平原百里,烟云树石皆称奇胜。明成化中,车驾尝幸此山。”[35]清初人曾云:“翠微山在城西三十余里,上有圆通寺,盖旧平坡寺也。姚少师尝言:‘平坡最幽胜,学佛者所宜居。’山半有平地,故名。洪熙初,始改今名。”[36]据此可知,这座山俗称平坡山,到明代洪熙元年(1425)才改称翠微山。山上原有元代寺庙,称平坡寺,明代重修后改躲圆通寺,成为远眺京城的一处胜地,以幽静著称。
京西又有其他诸多名山,如《明一统志》所载卢师山、五华山、韩家山、觉山、双泉山、翠峰山等,《清一统志》所载画眉山、金山、百望山、秘魔崖(当即卢师山)等,皆为京城人士郊游玩乐的重要场所。而与之相关的名篇佳作,则大多传于后世。
如清初著名学者朱彝尊曾游卢师山,写有《西山秘魔崖题名》一文称:“秀水朱彝尊锡鬯、嘉兴李良年武曾、吴江潘耒次耕、上海蔡湘竹涛,自翠微山来登。是日疾风扬沙,夕阳在岭,仆马惫甚。相与摩挲故碣,览二龙子遗事,徘徊久之。后日入乃返。时岁在辛亥正月九日也。导予游者退谷僧瞻西。”[37]文中“岁在辛亥”为康熙十年(1671),“正月九日”正是冬春之交,朔风仍劲,草木未生,当是时朱彝尊等名流同游卢师山秘魔崖,别有一番情趣。
清初名士宋荦亦曾出游卢师山,作有《卢师山歌用东坡游径山韵》《秘魔崖晚坐》等诗。其中,《秘魔崖晚坐》一诗称:“向夕苍崖访秘魔,孤亭微雨对烟萝。长松自作惊涛响,不见扁舟泊涧阿。”[38]诗中“扁舟”句,以喻唐代高僧卢师至此修行之事。与这两首诗同作的还有《由高梁桥往西山经真觉、万寿诸寺用阮亭祭酒西山道中韵》《玉泉》《自玉泉至卧佛寺宿用东坡次正辅同游白水山韵》《游退谷寻水尽头次阮亭韵》等诗,统称之为《西山倡和诗》。
又如五华山,又称寿安山、聚宝山,亦是人们岁时游览之处。明人顾璘曾游五华山,作有《景陵五华山》一诗称:“五华山顶炼丹台,方士虚传太皞开。未悟先天真水火,却依炉鼎拨残灰。”诗题注文曰:“道士言上有伏羲炼丹台。”[39]五华山有五华观,在明代为著名道观。诗中所云道士,当为五华观中的道士。
清初人称:“聚宝山在玉泉山西,南行数里,度两石桥,循溪转至卧佛寺,复二里为碧云寺,金碧鲜妍,宛一天界。岩下一泉汩汩,石渠导之,过斋厨,绕长廊,出殿两庑,左右折,复汇于殿前石池。泉傍一柳,有大瘿,人呼‘瘿柳’。左堂三楹,万历御题‘水天一色’。前临荷沼,沼南修竹成林。岩下一亭,曰‘啸云’。”[40]卧佛寺在元代又称寿安山寺,即以寿安山而得名。因为卧佛寺与碧云寺的名气太大,五华山、寿安山、聚宝山的名气反而极少有人知晓了。
北京旅游文化之始兴,自金元之时,是时有“燕京八景”之称,沿袭自长安之“关中八景”、杭州之“西湖十景”。及京城西郊一带在明代成为旅游文化区之后,也出现了一些相关的景观组合,如“香山八景” “碧云十景” “西湖十景”及仰山“五峰八亭”等名号,概括出旅游景区的文化特色。
如在著名的香山景区,明代开始出现“香山八景”之称。最初的八景为:祭星台、护驾松、妙高堂、松顶明珠、丹井、乳峰山、金界香莲寺、仁王佛阁寺。这8处景点,应该是香山景色最好的地方。不久,又有人将这8处景点加以整理,写成4字一组的格式,为:护驾长松、饮仙寒井、香莲金界、松顶明珠、佛阁云梯、祭台星影、乳峰古寺、妙高云堂。这种格式,应该是受到“燕京八景”的直接影响。
在碧云寺所在的西郊一带,则出现了“碧云十景”的说法。这十景为:环峰叠翠、碧云香霭、曲径通幽、危桥跨涧、池泉印月、洞府藏春、修竹欺霜、乔松傲雪、奇桧连阶、楼台潇洒。这十景也是4字一组,比较规整,但是缺点是没有特定的景点特色。修竹、乔松、楼台到处都是,与“香山八景”相比,略显逊色。
当时,又有所谓的“西湖十景”。此处所指“西湖”,就是清代的昆明湖。其十景为:泉液流珠、湖水铺玉、平沙落雁、浅涧立鸥、葭白摇风、莲红坠雨、秋波澄碧、月浪流光、洞积春云、壁翻晓照。湖景与山景相比,短处是景致变化少,一湖水平平无奇,只能借助其他景观以增加特色。就这一点而言,西郊的“西湖十景”与杭州的“西湖十景”相比,其文化内涵就有了较大差距。
仰山与西郊其他名山相比,距京城更远一些,野趣也更浓一些,人们在郊游的过程中,形成“五峰八亭”之说。五峰为:级级峰、锦绣峰、笔架峰、独秀峰、莲花峰。八亭为:接官亭、回宫亭、洗面亭、具服亭、列宿亭、龙王亭、梨园亭、招凉亭。在这“五峰八亭”中,渗入了一些人文因素,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
在明代的西郊地区,出现的这些“八景”“十景”,标志着旅游文化区的发展已经从初始阶段进入兴盛阶段。许多文人墨客在游览这些景观之后都会提笔赋诗,因此留下了许多佳作。如在“香山八景”中有一景为“松顶明珠”,明代无名氏作诗曰:“长柯偃蹇月婵娟,紫焰红烟满碧天。万斛不从江底出,一丸常向树头悬。云飞合浦光初散,烟暝徂徕影乍圆。几度夜深清不寐,骊龙长抱卧重渊。”由此可知,景观中的“明珠”当为一轮明月。
又如“碧云十景”中有一景为“洞府藏春”,至于“洞府”所指为何,人们很难详知。明代僧人续溥作有《碧云十景诗》一组,其中《洞府藏春》一诗曰:“谩说王乔烂斧柯,武陵台岫意如何?碧云仿佛桃源洞,避虏秦人争不多。”[41]据此可知,这处景观借用了烂柯与桃源两个典故。
此后到了清代,不论是皇家还是私家,都把组合景观作为一种时尚的雅事,而这一组组的景观则大多为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中的点缀。最著称于时的即为“圆明园四十景”,并绘成图册,流传后世。从自然景观的组合到园林景观的组合,其差异是很明显的。自然景观的组合,是把人文因素融入自然景观之中;而园林景观的组合,则是把人造景观赋予了自然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