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五园历史文化区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清代康、雍、乾时期三山五园的建设

清朝定都北京之后,曾经在西郊一带进行大规模的园林建设,被人们统称为“三山五园”。其实西郊的山并不止三座,西郊的园林也并不止五个(仅皇家园林也不止五个)。这种大规模建造园林的活动,使北京历史文化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一方面,使北京地区的园林文化成为集中国园林文化之大成的典范,另一方面,又加入了若干域外园林文化的因素,堪称世界园林文化的杰出代表。

三山五园的建造,体现了清朝统治者对提高生活质量的追求。当他们生活在紫禁城内时,有着一种制度上的束缚,使他们的生活必须合规守矩,从而失去了活力;又有着一种感观上的束缚,使他们见到的三殿两宫像是一座大牢笼,而自己就像是与世隔绝的笼中鸟。因此,他们要创造一个空间更加开阔的生活区域。承德避暑山庄就是这样一个区域,但是毕竟离紫禁城较远,不可能随时来往。于是,就有了西郊皇家园林的建造,从康熙到乾隆年间,皇家园林越造越多,遂形成三山五园的格局。

在中国古代,都城之所以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是因为历代帝王皆在这里建造有宏伟的宫殿以供其生活,而皇家园林则成为宫殿的附属设施。但是,到清代建造三山五园之后,帝王们的大多数生活就从皇宫迁移到了园林,许多重大政治决策的筹划和议定也是在这里,而且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也是在这里发生的。因此,三山五园也就成为与紫禁城并列的一个政治中枢,故而可以说,一部三山五园史,就是半部大清史。

清朝是中国古代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发展到了顶峰阶段,而三山五园的建造,正是这种顶峰阶段的产物。对三山五园的建造,展示了清朝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故而成为整个人类文明的结晶之一。但是,随着清朝由极盛转为逐渐衰败,三山五园也随之由盛转衰。再加上外国侵略势力的破坏,令人惨不忍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三山五园陆续得到保护和修缮,成为人民大众岁时游览的公园。改革开放以来,颐和园又成为世界物质文化遗产,更加印证了国家强大,文化才能进一步发展繁荣的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