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旅陇诗人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清代旅陇诗人的陇右诗歌创作

清代外省籍旅陇诗人在陇右经历曲折,人生体验丰富,他们在陇右的诗歌创作也颇有成就和特色。这些诗歌题材多样,思想深邃,感情真挚,风格多样,颇有时代和地域特色,是南北文化交流中结出的绚烂花朵,值得人们珍视和研究。

一 抒发报国豪情

清代许多外省籍著名诗人来到陇右,大多怀有一定政治目的,他们或者从军塞外,报效国家;或者入幕军府,运筹帷幄;清初李楷、阎尔梅更是为了反清复明而涉足陇右,联络抗清志士。因此在这些旅陇诗人的作品中,都流露出了强烈的报国豪情。李楷来到秦州之后,看到秦州山势雄伟,地势险要,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南宋初年,著名抗金英雄吴阶、吴璘曾屯兵于此,多次打败金兵的侵袭,保护了宋朝西北的安全。李楷抚今追昔,感慨万端,写下了《秦州西郊》一诗,他遥想吴玠、吴璘当年抗金的丰功伟绩,也希望在陇右能联络到反清的英雄豪杰,共同成就一番事业。其《秦州重阳后一日》也透露出寻找抗清之士,同仇敌忾、杀敌报国的豪情。其中有句云:“书生蘸笔时搔首,甲士悬旗正放衙。最羡将军咏同泽,教人白发欲忘家。”[39]借用《秦风·无衣》的典故:“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表现了诗人和抗清志士同仇敌忾、公而忘家的报国热情。

乾隆年间,牛运震、杨芳灿、杨揆、王曾翼等人也曾任职陇右,从军塞外。他们虽身在江湖,而心怀魏阙,对国家大事亦较为关心。牛运震听闻朝廷在金川用兵失利,他曾赋诗志慨。其《战城南》借乐府古题述时事,为金川战败将士鸣哀。《任将军歌》《金川恨》歌颂了战死疆场的任举将军。此诗纵横跳荡,感情激越,“将军慷慨出辕门,三千义士如奔雷”等句,活画出将士们奋勇杀敌、舍生忘死的奉献精神,但是“王师未捷失上将,白骨千里增萧条”(《任将军歌》),将士们终因寡不敌众而捐躯疆场。诗人声泪俱下,悲慨万状,于开合动荡之中寓沉郁之致。杨芳灿、王曾翼曾经历了甘肃两次回民起义,他们写了许多诗歌记述其事。如杨芳灿有悲凉慷慨的《当亭诸烈士赞》和长诗《伏羌纪事诗一百韵》,用激昂顿挫的语言记述了伏羌被围到得救的惊险经历。王曾翼有《辛丑兰州纪事诗》《甲辰纪事十六首》等,也详细记述了当年回民起义引起的社会大动荡。他们还进一步思考了起义的原因和清廷的政治腐败,对于我们了解这段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谓“诗史”。杨揆曾经追随福康安征伐卫藏,途经陇右地区,他也一度吟唱出建功立业和保家卫国的热情和希望。如《新正八月奉檄督兵自平凉赴巩昌留别伯兄四十二韵》《辛亥冬,予从嘉勇公相出师卫蔵,取道甘肃,时伯兄官灵州牧,适以稽查台站驰赴湟中取别,同赋十章并示三弟》等,慷慨悲壮,感情激越,表现出他为国尽忠的壮志豪情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魄。

清朝末年,朝政腐败,外敌入侵,内忧外患,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引起许多正直士人的担忧。林则徐、邓廷祯等爱国英雄忠而被谤,贬谪新疆,他们行经陇右之时,依然对国家民族的命运至为关心,其陇右诗歌也抒发了强烈的报国豪情。林则徐在兰州之时,依旧不忘国事,对国家命运极为担忧。其《程玉樵方伯(德润)饯余于兰州藩廨之若己有园,次韵奉谢》其二云:

我无长策靖蛮氛,愧说楼船练水军。闻道狼贪今渐戢,须防蚕食念犹纷。白头合对天山雪,赤手谁摩岭海云?多谢新诗赠珠玉,难禁伤别杜司勋![40]

表现了作者对江南战事的关切,对国家前途的担忧。他提醒朝廷和人民不要被侵略者“狼贪今渐戢”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而是要提防敌人“蚕食”中国领土,得寸进尺,进一步侵略我国的狼子野心。林则徐在凉州之时,友人郭柏荫曾召集朋友陪他一起欢度中秋佳节。林则徐曾作《子茂簿君自兰泉送余至凉州且赋七律四章赠行次韵奉答》,其中有句云:“小丑跳梁谁殄灭,中原揽辔望澄清。关山万里残宵梦,犹听江东战鼓声。”林则徐虽远在塞外,依然关心江南战局,“关山万里残宵梦,犹听江东战鼓声”和陆游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等句有异曲同工之妙。他希望朝廷派得力的干将剿灭那些来犯的“小丑”,还祖国大地以安定祥和。林则徐在酒泉时,收到邓廷祯从伊犁的来信,于是赋《将出玉关,得嶰筠前辈自伊犁来书,赋此却寄》诗一首,诗中认为二人在广东的行事千秋自有公论,对个人得失和在戍途中所遭遇到的困苦则置之度外,而一以国事为重。邓廷祯收到此诗后,也有和诗二章,表述了二人同甘苦和不计功利,始终不以过去行事为谬的坚定态度,并念念不忘东南局势而将个人功过付之后世。其二写道:“相从险难动经年,莫救薪中厝火然。万口褒讥舆论在,千秋功过史臣编。消沉壮志摩长剑,荏苒馀光付逝川。惟有五更清梦回,觚棱祗傍斗枢边。”[41]他们这种不计个人名利,一心为了国家民族的高尚情操,值得后人敬佩。

二 同情百姓疾苦

陇右地区在明清以来,山川荒远,经济落后,加之贪官污吏横行,苛捐杂税过多,而且时有战乱,百姓生活困苦,引起了许多旅陇诗人的同情。李念慈初到陇右之时,正是回族米喇印、丁国栋起义被平定之后,陇右地区经过战乱,民生凋敝,村落丘墟,荆棘丛生,诗人目睹此景,不由得感慨万千,对战争带给老百姓的苦难深为悲痛。其《杂诗五首》其一曾云:“岁月忽已易,道路阻且长。不殊旧风景,人间新战场。村落半丘墟,野日寒无光。荆榛塞当路,豺虎啼我旁。抚膺再三叹,涕下沾衣裳。”[42]其《喜雪呈冯公》亦云:“一冬未雨雪,寒日徒杲杲。严霜冻四野,黄尘迷行道。顾视陇亩中,草苗并枯槁。兵后岁更饥,民命那可保。”兵燹加上天灾,陇右的老百姓穷困不堪,命悬一线,诗人极为同情和关心。其《朱圉山》还写道“海内多战斗”“征人苦饥疲”,表现了李念慈对清初战乱频仍的社会现状的不满,也表现了他希望国家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的仁者情怀。

乾隆年间,甘肃曾经出现过震惊朝野的“冒赈案”和苏四十三、田五回民大起义,陇右地区的社会生产再次遭到极大破坏,百姓生活也极为困苦。杨芳灿、王曾翼、杨揆等旅陇诗人对此都有记述。杨芳灿升任灵州知府以后,还亲自了解百姓疾苦,并将它们用诗笔记载下来,为当政者“察民情”提供参考。他在灵州作了《宁夏采风诗》十首,对宁夏地方的人情风俗、政治得失均有详细的记载,堪称“诗史”。其序云:“余牧灵武五年矣,听断馀闲,宣上德意,而询其疾苦,惩其末流,亦吏职宜尔也。灵武隶宁夏,予以征风土之会,因作诗十章,聊以备輶轩之采云尔。”[43]宁夏地处边塞,常年干旱,多为盐碱地,稼穑艰难,人民生活极为贫困。其《沙硷田》云:“我来更吏考,治赋无寸长。常恐民力绌,劝课违其方。弭节原上邨,父老相迎将。举策诮父老,念尔愚不明。”[44]宁夏农民税赋繁重,他们不但要承担军队的粮草税,还要承担治理黄河的渠工税。可是地瘠民贫,五谷不丰,百姓苦不堪言。其《粮草税》《渠工税》《堡渠长》等诗都深刻反映了作者对当地百姓苦难的同情。这十首诗歌虽然独立成章,但又首尾连贯,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当时宁夏社会的方方面面,堪称一幅清代中期宁夏的社会风俗画卷。

清末陇右地区更是战乱不断,民生凋敝,而且鸦片盛行,人民生活更加困苦。谭嗣同在陇右期间,曾经写了《六盘山转饷谣》等诗反映陇右百姓的艰辛,诗云:

马足蹩,车轴折。人蹉跌,山岌丛,朔雁一声天雨雪。舆夫舆夫,尔勿嗔官!仅用尔力,尔胡不肯竭?尔不思车中累累物,东南万户之膏血。呜呼!车中累累物,东南万户之膏血![45]

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走着许多转运粮饷的老百姓,他们衣衫褴褛,饥寒窘迫,行进艰难,谭嗣同不由得生发出了怜悯之心。此诗反映了谭嗣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及对封建统治者残酷镇压和剥削人民的不满,抨击了清朝统治者的残酷统治。后人曾评价此诗“笔大如椽,汉魏盛唐人中,亦所罕见”[46]。鸦片问题是中国近代广为人们关注的问题。烟毒之祸的造成,一是因为洋烟的输入,二是因为土烟的种植。腐败的晚清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竟对土烟种植大开绿灯,其危害遍及海内外。地处偏远的甘肃,鸦片毒害尤深,这里的土烟产量在全国名列前茅。向来关心民疾,胸怀天下的谭嗣同眼看着罂花遍野的甘肃大地和骨瘦如柴的陇右百姓,心急如焚,他毅然拿起自己手中的笔,写下了一首题为《罂粟米囊谣》的歌谣:

罂无粟,囊无米。室如悬罄饥欲死。饥欲死,且莫理。米囊可疗疾,罂粟栽千里。非米非粟,苍生疾矣。

诗人在此深刻揭露了鸦片的毒害,体现了强烈的禁毒思想。

俞明震来到甘肃后,他也用诗笔记述了战争动乱给陇右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其《得寿臣三弟书》还反映了清末士子奔走、挣扎于乱世的真实情态。而其《泛黄河自宁夏达包头镇舟行杂咏十首》更是用如椽之笔描写了清末陇右的战乱实况。其二云:

日落长城窟,悲风起贺兰。草肥知马健,地僻引渠宽。石色天西尽,人心乱后看。无为怨回纥,生事日千端。

诗后自注:“贺兰山产石,过此均沙漠。甘肃用董福祥捐款三十万,开宁夏渠,民利赖之。去冬回队至宁夏,会匪已弃城遁。回队入城肆淫掠杀良民二千七百余人,今尚十室九空,生计无论矣。”[47]在战火纷飞的辛亥革命前后,俞明震备受离乱之苦,仓促离陇,一路亲见生灵涂炭,民生困苦,亲身感受百姓所遭受的深重苦难,其内心的忧郁不言自明。

三 缅怀陇右先贤

陇右地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名贤辈出,留存了许多名胜古迹。许多外地诗人来到陇右之后,大多都去拜祭先贤,瞻仰祠庙,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李楷来到秦州后,曾经写了《秦州卦台山》《问东柯谷》等诗,怀念人文始祖伏羲和流寓陇右的诗圣杜甫。宋琬任职陇右期间,曾多次拜访成县杜甫草堂,游览天水伏羲庙、礼县武侯祠,留下了许多歌咏先贤的佳作。如《祁山武侯祠》写道:

丞相当年六出师,空山伏腊有遗祠。三分帝业瞻乌日,二表臣心跃马时。风起还忆挥白羽,霞明犹似见朱旗。一从龙卧今千载,魏阙吴宫几黍离。[48]

诗中对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和赤胆忠心表示了无比的敬仰之情,作者还慨叹诸葛亮虽然未能实现恢复汉室的壮志宏愿,但是魏国、吴国同样归于衰草,而诸葛亮的精神却彪炳史册。诗中也流露出世事无常、沧桑陵替的无奈之感,这在清初那个社会巨变的时期颇具代表性。

牛运震任职陇右期间,也经常凭吊陇上先贤往哲,在杜工部祠堂、吴将军庙、祁山堡、纪信祠、椒山祠等皆有题咏。他在徽县任上曾重修杜工部祠堂、吴将军庙,以表彰其忠义风节。其《过东柯草堂》《栗亭怀杜少陵》《过同谷杜工部祠》即为当时所作。如《狄道州谒杨椒山祠》云:“遗庙俯洮水,霜崖秋气骄。冤风缠黑浪,烈日上青椒。当道徒豺虎,斯人竟后凋。一尊瞻拜罢,洒泪向前朝。”[49]赞美了杨继盛不畏权贵,勇于斗争的凛凛正气。杨芳灿对陇右的历史文化和前贤往哲也极为喜爱,曾经写了很多诗歌赞美他们。如《画卦台》赞颂人文始祖伏羲,对伏羲创立八卦,肇始人文的丰功伟业极为敬仰。他还对汉代陇右著名英雄人物隗嚣非常钦佩,曾写了《古落门行(汉来歙破隗纯处)》《隗嚣宫怀古》等诗怀念他,赞颂他身处乱世而不忘生民,树义旗讨伐王莽的壮举。杨芳灿曾至临洮,对唐代镇守临洮的名将哥舒翰也深表钦佩,其《哥舒翰纪功碑》云:“唐家列镇绥边境,陇右雄藩是谁领。安西健将有哥舒,勇冠一军无与并……防秋万里平沙迥,北斗七星横夜永。”[50]赞美了哥舒翰英勇善战,保家卫国的丰功伟绩,诗末对其投降安禄山,晚节不终的行为也深表遗憾。此诗可与吴镇《哥舒翰纪功碑》参读,对于深入了解哥舒翰的生平和其在陇右人民心中的威望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杨芳灿还赞美了明代因弹劾权奸而被贬谪临洮的著名学者杨继盛,其《过狄道超然台吊忠愍公三十韵》一诗对杨继盛的高风亮节和远见卓识深表钦佩,对他在临洮兴办教育,鼓励耕织的丰功伟绩也极为崇敬。杨芳灿还对陇右古代的著名诗人一一歌咏,表现出了他尊重陇右文化和文学,不厚此薄彼的宽阔胸襟。如《秦嘉村》赞美了汉末诗人秦嘉和徐淑的凄美爱情。其《织锦巷歌》又歌颂了前秦窦滔妻子苏若兰的忠贞爱情和绝世才华。其《吊李长吉墓二十韵》还赞扬了唐代著名诗人李贺,称赞其诗歌“百怪行间泣,千澜笔底回。曹刘供指使,屈宋合舆儓”的奇幻精工,也对他怀才不遇的人生悲剧深为感慨。这些诗歌无一不表现出作者对陇右文化的挚爱,对于弘扬陇右文化,扩大陇右诗人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四 感慨坎坷身世

清代旅陇诗人大多因贬官或者漫游来到陇右大地,他们身世经历坎坷,加上陇右地区的荒寒落后,使诗人们经常有失意之感和不平之气,许多旅陇诗人的作品都流露出了悲凉的身世之感。宋琬在清初曾被诬入狱,经过朋友的营救才被赦免,然后被调到千里之外的秦州为官,内心充满了深切的忧愤。如其《丙申元日试笔》曾写道:

秦川使者沧州客,忽忽行年四十三。頫首事人如弱女,伤心顾我未宜男。从他宦巧夸茹蔗,任我官贫且破柑。肠断乡园数千里,鹡鸰无梦度崤函。[51]

作者抚今追昔,慨叹仕途艰辛,骨肉分离,他希望自己像鹡鸰那样飞过崤山、函谷关,来到亲人身边团聚。在他生日的时候,这种思念更加强烈,甚至希望自己学习张翰弃官回乡,与家人共度天伦之乐,“亦知张翰伤心极,讵为秋风故园蒪”,正是这种心境的真实写照。他在《六言杂感十六首》中还集中批判了清初世事颠倒,贤愚不分的黑暗现实,如其二云:“世事云翻雨覆,功名水到渠成。塞马来去无恙,楚弓得失休惊。”其十四云:“见说蒲稍天马,籋云汗血何惜。不是龙媒已尽,今之相者举肥。”[52]因此,宋琬在寄给友人的诗中常常流露出对仕途险恶的畏惧,表达早日弃官还乡的心愿。如他寄给京师友人王崇简的诗中曾说:“万里驱车地,三年避弋心”“有书常隐姓,无梦不沾衣”(《寄王敬哉詹尹》)。他把自己来秦州做官看作避祸于塞外,可见其悲凉的心境。

李念慈在陇右之时,看到西北各地战乱不断,不由得思念家乡的亲人和朋友,感慨身世的凄凉。其《冯公署中望云楼歌》云:“边隅风紧鸿难度,慈鸟夜叫东城树。高堂有母正倚闾,登临神与苍茫去。此时切切怀故乡,忧思百结千回肠。”[53]《西凉杂咏》亦云:“十年边戍繁兵马,八月天山断雁鸿。回首长安何处是,白云遥在陇关东。”乡思悠悠,牵挂亲人,回乡的心情极为迫切,可是身在军幕,身不由己,感伤之情,溢于言表。李渔来到陇右之后,也发出了时光易逝、生计迫人的身世之感。其《旅况》写道:“百岁几何日,劳劳又一年。客心忙似水,归路邈于天。为我乏生计,累人输俸钱。捧心殊自怍,休咏伐檀篇。”[54]李渔此时已年近花甲,所以就有“百岁几何日,劳劳又一年”的感慨。“休咏伐檀篇”用了《诗经·伐檀》中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的典故,真实地表现了作者自惭自怍的心态。其《旅病》更有句云:“旅病方知妻妾好,乱离更觉故人疏。”身世凄凉之感,流露于字里行间。

杨芳灿在陇右为官二十年,边地的荒凉和苦寒,人生的坎坷和不幸,都让他对仕途产生了深深的厌倦之情,对江南故乡梦牵魂绕,渴望早日还乡的心情时常流露在诗文之中。如《重集郊园》其四云:“兴极生离恨,欢余动酒悲。烟花非故国,容发异当时。颠倒还家梦,凄凉忆弟诗。天涯春草色,不似谢家池。”[55]还有《久不得荔裳书作此寄之》也写道:“长恨人生远别离,何心苦爱高官职。甚时买得二顷田,相约归耕返江国。”他在送别友人之时,也一再流露出归隐田园、还归江南的迫切心情。其《送顾元楼改官归里》云:“嗟余七载身飘泊,回首家山泪双落。平子空愁陇坂长,兰成只忆江南乐。冰雪长途耐苦辛,到时应及故园春。倘逢南雁西飞日,莫忘天涯沦落人。”[56]

裴景福忠而被谤,含冤远戍,当他行经陇右之时,一路上艰难险阻,辛苦备尝,心中的愤懑之情,都在其陇右诗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其《凉州》有句云:“人生天地一蜉蝣,南北驰驱类马牛。热宦安能离火宅,冷人只合住凉州。”[57]《诗经·曹风·蜉蝣》诗云:“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于我归处?”诗序云:“《蜉蝣》,刺奢也。昭公国小而迫,无法自守。好奢而任小人,将无所归依焉。”[58]诗人这里自比蜉蝣,是正话反说,讽刺朝廷任用小人,导致国势日衰。而自己为了功名利禄,像牛马一样南北驱驰,为国家效力,可是照样被人陷害,远戍塞外。《法华经·譬喻品》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忧患,如是等火,炽然不息。”[59]诗人用充满苦难的火宅比喻凶险的官场,表现了他对晚清官场和朝廷的失望。自己现在远谪他乡,背井离乡,远离宦海,是为“冷人”,冷人住凉州,让人觉得分外凄凉。他在《发凉州》一诗中还一再感叹人生艰难、戍途艰苦的情状:“出塞方知行路难,冰天雪地倚雕鞍。花前枉奏西凉伎,黑水声中月色寒。”[60]《行路难》为乐府旧题,鲍照、李白等著名诗人一再歌咏,诗人慨叹行路难,既有戍途的艰难,还有人生的艰难。在冰天雪地之中长途跋涉,心中的忧愤无人能解,即使听到慷慨激昂的西凉音乐,也难解诗人的心中愁闷,听到黑水河的潺潺水声,看到皎洁的凉州月光,只是增加他心中的凄凉孤独之感。

五 歌咏陇右山水

陇右地区属《禹贡》雍州之地,土厚水深,雄伟壮丽,山有陇山、六盘山、崆峒山、祁连山、西倾山、朱圉山、五泉山等,水有黄河、渭河、泾河、洮河、黑河等,还有许多关塞驿站,如大震关、萧关、金城关、嘉峪关、玉门关、阳关等,沿丝绸之路的驿站更是数不胜数,这些名山胜水都成为清代旅陇诗人反复歌咏的对象,也成就了古代咏陇诗歌的佳作。歌咏陇山的诗歌有李念慈《关山》、谭嗣同《陇山》《陇山道中五律》等。李念慈《关山》一诗云:“乱峰层峦郁盘旋,累日山行欲到天。坂道马嘶千树远,飞楼客卧一床悬。石桥高隐栅篱密,瀑流寒凝冰雪坚。向晚不堪西望阻,边城烽火正鸣弦。”[61]唐代陇山设有陇关,又名大震关、关山。陇山高耸入云,山势峭拔,气候寒冷,冬天冰雪满途,行走极为艰难。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他们艰难翻越陇山的情景,读来让人胆战心惊。描写六盘山的有杨芳灿《六盘山》、杨鸾《六盘山》、周京《六盘山》、裴景福《六盘山》等等。其中裴景福《六盘山》写道:

昆仑一脉西入关,万山东走飞巉岩。双丸出没蔽光景,天梯石栈纷钩联。连环突兀众峰合,截断陇阪胶秦川。益焚禹凿不到处,五丁力尽空长叹。中兴桓桓左侯相,气压乔岳吞神奸。[62]

六盘山属秦岭山脉,山势峻拔,气势雄伟,历来就有“山高太华三千丈,险居秦关二百重”之誉,也是古丝绸之路东段北道必经之地,与西北的昆仑山遥相呼应,拱卫着陇右的大好河山,为历代兵家屯兵用武的要塞重镇。山上树木葱茏,遮天蔽日,因此作者说“双丸出没蔽光景”。这里道路崎岖,千回百转,甚至只能以栈道相通,真有李白《蜀道难》中所写“天梯石栈相钩联”的景象。作者慨叹大禹治水之时,虽然“烈山焚泽”,凿开了积石、龙门等天险,但是没能凿开六盘山。五丁力士虽然拉倒了蜀山,开辟了蜀道,但是看到六盘山的雄伟,也只能徒叹奈何。作者用了两个神奇的历史传说,进一步突出了六盘山的雄伟壮丽。诗末又赞美了中兴名将左宗棠的丰功伟绩,以及他在陇右的卓越贡献。表现了诗人对陇右山河的热爱以及对爱国英雄的赞美。歌咏崆峒山的诗歌有杨芳灿《空同山纪游一百韵》、谭嗣同《崆峒》等等。其中杨芳灿《空同山纪游一百韵》为五言排律,用一千字的篇幅歌咏了这座陇右名山,细致地描述了崆峒山的壮丽秀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可以称作崆峒山的文化史。另外,谭嗣同《崆峒》诗写道:

斗星高被众峰吞,莽荡山河剑气昏。隔断尘寰云似海,划开天路岭为门。松拏霄汉来龙斗,石负苔衣挟兽奔。四望桃花红满谷,不应仍问武陵源。[63]

崆峒山在平凉城西二十余里处,诗人清晨登上崆峒山峻拔的高峰,满天星斗在山峰中若隐若现,山谷中云雾缭绕,极目远眺,山峦叠嶂,松林青翠,真是物华天宝、钟灵毓秀的地方。诗人用高悬的斗星、峻拔的山峰、陡峭的山路、虬龙一样的怪松极写崆峒山的雄伟壮丽。也将自己博大的心胸和勇攀高峰的人生志趣倾注在诗中。描写祁连山、天山、嘉峪关的诗作更是数不胜数,如洪亮吉《凉州城南与天山别放歌》《出嘉峪关雇长行车二辆,车箱高过于屋,偶题一绝》《出关》《入嘉峪关》,还有林则徐《出嘉峪关感赋》、裴景福《嘉峪关》《天山》,等等。其中洪亮吉《凉州城南与天山别放歌》为其西戍诗的压卷之作,出塞路过此地时的心情是忧伤的、沉重的,而此刻的心情则是愉悦的、轻松的,全诗通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将留恋之情抒写得淋漓尽致。林则徐《出嘉峪关感赋》其一写道:

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64]

诗人立马关前,放眼河山,纵横千载,思绪翻滚,禁不住发出无限感慨。诗中写出了嘉峪关的威严雄壮,赞颂了汉武帝的统一事业,表达了对立功西域的张骞、班超的景仰之情,也抒发了诗人盼望早日获释入关的愿望。全诗气魄豪放,笔墨饱满,洋溢着热烈而深沉的爱国情感。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格律严整,韵律和谐,不愧为杰出的登临怀古诗章。林昌彝《射鹰楼诗话》卷一评此诗说:“风格高壮,音调凄清,读之令人唾壶击碎;然怨而不怒,得诗人温柔敦厚之旨。”[65]

歌咏兰州黄河浮桥、冰桥的作品也层出不穷。如李念慈《兰州由冰桥上渡黄河行》,杨芳灿《仲秋同黄药林、韦友山登白塔寺览金城关河桥诸胜因作长句》《黄河冰桥》,杨鸾《河桥》,王世锦《黄河冰桥》,祁寯藻《河桥》等。黄河在兰州穿城而过,平时用铁链固定二十四条船,上面铺上木板,人马可以通过,谓之浮桥。冬天黄河结冰非常坚固,人们就在冰上往来行走,称作冰桥。李念慈《兰州由冰桥上渡黄河行》不但赞颂了黄河的雄奇壮观,而且对传说中的冰桥极为赞赏,又从冰桥联想到大自然的奇异,以及它带给老百姓的便利,他希望统治者也效法大自然为民便利的奉献精神,关怀民生疾苦,为百姓谋福祉。杨鸾《河桥》云:

横空铁锁星桥合,拔地长虹雁齿高。九曲河来天上水,三边山奠海中鳌。飞流讵假黄龙舳,利济谁夸乌鹊毛。西极流沙皆入贡,昆仑碣石不辞劳。[66]

此诗写兰州黄河浮桥之壮观和战略形势之重要。兰州为西北交通之要道,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黄河从兰州穿城而过,两岸交通主要靠河上浮桥。过河向西,经河西走廊可直达新疆、西域等地,因此黄河桥也是西北交通之咽喉锁钥。此诗不但写出了黄河浮桥之雄奇便利,而且歌颂了西北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加深了人们对西北悠久历史和独特地理形势的认识。全诗气魄浑大,格调雅健,意象苍茫,颇具雄直苍凉之气。

清代旅陇诗人除了赞美陇右雄伟壮丽的山河之外,也写了许多幽秀明丽的作品,歌咏陇右美丽的山水。如李楷《秦州》,宋琬《雨后湖亭分韵三首》《湖亭》,牛运震《徽署晚坐》,周京《道出平凉》,谭嗣同《憩园秋日》《憩园雨》《兰州庄严寺》,宋伯鲁《莲花池七绝二首》《金天观看牡丹》,等等。其中宋琬《湖亭》写道:

其一

兰若城边寺,蒹葭水际亭。数椽留劫火,千树覆寒汀。明月羌村笛,秋风佛阁铃。频来真不厌,徙倚暮山青。

其二

移柳才盈把,栽荷不满沟。长条堪系马,新叶恰藏鸥。近拜兼官俸,能添一叶舟。凭轩聊假寐,且缓梦沧州。[67]

诗人信步来到城边古寺,寺后有一大湖,湖边柳树环绕,湖中荷花盛开,鸥鹭在水中嬉戏,坐在湖边的长亭里,把酒临风,怡然自乐,作者仿佛又回到了故乡。他在《雨后湖亭分韵三首》中还写道:“柳重低烟色,荷枯碎雨声”“桥影眠花鸭,泼光浴竹鸡”“把酒分青盖,行吟选绿苔”“问字诸生在,清樽为我携”,这些诗句写出了秦州美丽的风光和他们师徒雅聚的欢乐情景。李楷《秦州》诗云:“水走山飞稻吐芒,谁家小麦尚登场。西东千里分时候,何故州名记夏凉。”[68]诗人以简练的诗句写出了陇右气候与关中的不同,塞外风景,跃然纸上。

陇右地区地形复杂,气候多样,物产丰富,富有边塞特色的物产如红柳、雪莲花、葡萄、菊花、栽绒毯等,也是旅陇诗人经常歌咏的对象。如杨芳灿《红柳四首》其三云:“惆怅江乡别路遥,无缘移傍赤栏桥。春风百结垂珊网,煗日三眠拥绛绡。底事施朱工作态,却看成碧转无憀。抵他南国相思树,一种缠绵恨未销。”[69]对红柳这种边塞物产极为喜爱,称它可抵南国的相思树。还有《雪莲花歌》云:“塞垣雪岭高接天,中有异卉开如莲。是何标格幽且洁,要与六出争鲜妍。携来万里贮囊箧,色香不似凡花蔫。今晨朔客持诧我,为语物产多奇偏。穷冬草枯木僵立,九苞仙艳敷琼田。”[70]赞美了雪莲花植根雪岭之上,隆冬绽放的傲人风姿。还有《栽绒毯》详细描写了宁夏特有的毛绒毯。王培荀《听雨楼随笔》云:“(杨芳灿)先生虽为袁简斋及门,诗实不相袭也。张船山赠诗云:‘头衔转觉赀郎好,才调宁惟艳体工。’而艳体实不可及。无论《美人》等篇,如《红柳》,古鲜咏者,非先生不能工矣。”[71]可见当时人们已经注意到杨芳灿描写塞外风物诗的独特价值。王文治还关注到陇右出产的蔬菜莲花菜,其《莲花菜》云:“菜根好滋味,滑腻欲胶牙。朝来再三嚼,口吐青莲华。”[72]莲花菜是陇右平常的蔬菜,俗称“包包菜”,菜叶包在一起如球状,味微甜。王文治以诙谐幽默的笔调写了吃莲花菜的感受,并说天天吃莲花菜,可以口吐莲花,写出佳作。

清代旅陇诗人写陇右民俗的诗歌也极有特色,如查嗣瑮《土戏》写陇右民间戏剧云:“东汾才罢又南原,士女婆娑俗尚存。八缶竞催天竺舞,俄惊夔鼓震雷门。”“玉箫铜管漫无声,犹剩吹鞭大小横。不用九枚添绰板,邢瓯击罢越瓯清。”[73]陇右地区民风淳朴,古风犹存。由于受到丝绸之路文化的影响,民间戏剧还有异域色彩,这跟南方的音乐大为不同。诗人以惊奇的眼光看待这种民间文化,也用质朴的诗笔记载了当时的民间风俗,有助于了解清初的陇右社会状况。杨芳灿《小当子》诗还写了宁夏地区特有的地方戏剧小当子。清代著名诗人张九钺曾详细描述了兰州黄河上的羊皮筏子,其《羊报行序》云:“羊报者,黄河报汛水卒也。河在皋兰城西,有铁索船桥,横亘两岸,立铁柱刻痕尺寸以测水,河水高铁痕一寸,则中州水高一丈。例用羊报先传警汛,其法以大羊空其腹,密缝之,浸以麻油,令水不透,选卒勇壮者,缚羊背,食不饥丸,腰系水签数十,至河南境,缘溜掷之,流如飞,瞬息千里。汛警时,河卒操急舟于大溜俟之,拾签知水尺寸,得豫备抢护,至江南营,并以舟飞邀,报卒登岸,解其缚,人尚无恙,赏白金五十两,酒食无算,令乘车从容归,三月始达。余闻而壮之,作羊报行。”诗云:

报卒骑羊如骑龙,黄河万里驱长风。雷霆两耳雪一线,撇眼直到扶桑东。鳌牙喷血蛟目红,撄之不敢疑仙童。鬓郎出没奋头角,迅疾岂数明驼雄。河兵西望操飞舵,羊报无声半空堕。水签落手不知惊,一点掣天苍鹘过。繄工急埽防尺寸,荥阳顷刻江南近。卒兮下羊气犹腾,遍身无一泥沙印。辕门黄金大如斗,刀割彘肩觥沃酒。回头笑指河伯迟,涛头方绕三门吼。遣卒安车陇坂归,行程三月到柴扉。河桥东俯白浩浩,羊兮鼓舞上天飞。今年黄河秋汛平,羊报不下人不惊。河堤官吏催笙鼓,且餐烂胃烹肥羜。[74]

诗序详细讲述了清代利用羊皮筏子向黄河下游提前报告汛情的制度以及羊皮筏子的详细做法。诗中进一步赞美了乘羊皮筏子飞越千里的报汛勇士,歌颂了他们的勇敢精神。全诗激扬慷慨,开阖动荡,极具阳刚之美。用羊皮筏子报汛的制度在官方志书都没有记载,此诗可补史志的缺失,具有重要的地方文献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