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文学通史(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导言

有一则西方谚语说,比大地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还要广阔的是人心。而文学,恰恰是从人类心灵里流淌出来的产物——他们的情感、理性和全部智慧的结晶,是一种对于自然与社会人生的认知感受,通过语言文字的载体,并以形象体现出来的特别形式。由此言之,则文学那无远不及无幽不显的丰富包容量和深刻表达力,以及它所独具的复杂性和多样化艺术特征,也自是莫可方物未有际涯的了。

当然,上所论者,其实仅只是关于文学整体本质的大而化之的笼统界定;若就根源上来看,一般概念却只能因个别实体而生成存在,或者说,“虚”凭“实”始得出。那么,作为个体的诗人、作家的创作意图,他具体思想感情传述中介的文学作品,也就只能借助一定的生活场景、细节的描述及抒写来进行。相应而言,其所有的创作活动,必然会受到各自特具的禀性才气、学识教养、身世经历,乃至所处的时代环境、地方风习氛围等等诸因素的影响制约,最终深深铭刻在他所完成的作品中。对于这些问题,法国批评家、文学史家丹纳有详尽的论证阐述,他依据“从事实出发,不从主义出发;不是提出教训,而是探求规律,说明规律”[1]的原则,提出“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决定条件说。

所以,尽管诗人、作家们的创作活动及作品,可能是十分绚丽多彩无所不包的;但同时,却又具体呈现为一一的个别形态、载具着特定的目的范围,并且要接受若干方面的局限。也正是因为此,才给我们文学研究者提供了各种不同的审察视角与切入层面,使之可以对瀚海般纷繁庞杂的诸多文学现象进行分门别类的剖析归纳,不断给出新的解读和发现。而近些年来开始兴起的地域文学史的撰写,便是选择某横断面的地域板块为对象、就纵向性的嬗变脉络作把握线索,而兼顾时空两端相互参照融合的一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