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慈利楚简
1987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慈利县文物管理处对湖南省慈利县城关石板村战国时期墓葬群进行了联合发掘,其中M36是一座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一棺一椁,随葬陶器有鼎、敦、壶,漆木器有弓和瑟,铜器有鼎、剑、铎、镜、矛、铍和箭头等,从所出土的器物特征分析,墓葬的年代约在战国中期前段,墓主人的地位当是大夫一级。[13]M36中出土了一批竹简,竹简放置在头箱北侧,压在漆樽与陶壶之间,有些叠压在一起的竹简字体方向相反,可能不是一种文书。据统计,残简数达4371枚,整理后竹简1000多枚,字数2.1万多字。这些竹简原来放置在竹笥当中,保存最长者36厘米,短者不足1厘米,估计整简长45厘米,竹简均较薄,一般厚1—2毫米,宽4—7毫米。经过辨认,共发现简头817个,简头、简尾难辨者27枚,由于破损过于严重,已经无法观察契口及编联情况。M36出土的竹简,是湖南省以往所发现的楚墓中时代最早、数量最多的一次。[14]
整理者认为慈利楚简的书写特征和长沙子弹库楚帛书、包山楚简的风格一致,不同竹书之间,文字书写风格不同,估计不是出自一人之手。慈利楚简属于记事性典籍,所记内容以吴、越为主,并附有议论,其内容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有传世文献可资对勘的,如《国语·吴语》和《逸周书·大武》等,但残损严重;另一类是《管子》《宁越子》等书的佚文。简本《逸周书·大武》有两种写本:一种字体方正,类似楷书;一种则结构随意,略显潦草。简本和今本《大武》略有差异,如《四库备要》本《逸周书·大武》开篇作“武有六制:政、攻、侵、伐、搏、战”,《北堂书钞》引《大武》则是“武有七制:一曰征、二曰攻、三曰侵、四曰伐、五曰阵、六曰战、七曰斗”,而简本作“武有七制:征、攻、侵、伐、搏、战、斗”,与《北堂书钞》引文接近而稍异。今传本《大武》:“四攻:一攻天时,二攻地宜,三攻人德,四攻行利。”而简本作“四攻兵利”,文从字顺,可订正今传本之讹误。[15]慈利楚简全文尚未公布,《考古学报》1995年第2期和《湖南考古漫步》(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收有部分竹简照片,竹简整理的最新进展,可参看张春龙的《慈利楚简概述》(《新出简帛研究》,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