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十六 武威旱滩坡汉简医书
1972年11月,武威县柏树公社下五畦大队在旱滩坡兴修水利工程时,发现一处东汉墓葬,出土78支木简、牍14枚。其中完整简约60支,少数残损严重,简长23—23.4厘米,每简墨书一行,书体为隶书,背面无字,亦无编号。简文中有“︱”或“·”形状的符号,或最后一行“也”字末笔拖长加重,起断句和分章的作用。根据竹简宽窄和契口痕迹,可分为两组,甲组简宽约1厘米,现存41支,每简容字35字左右,编绳三道,契口为三角形,木简呈深褐色,残损严重,有空白简两支,整理者认为是册首的“扉页”,或称“赘简”。乙组简现存36支,简宽0.5厘米,每简容字37字左右,编绳三道,除两支简在编联处有三角形契口外,其余34枚均无契口。竹简为浅黄色,墨迹清晰,保存良好。乙组简篇末有一尾题“右治百病方”。
这批简牍记载的内容是治疗疾病的医方,每一条目列药方名、疾病名称、症状、药物名、用药剂量、服药方法、针灸穴位、治疗禁忌等,共有医方30多个,涉及针灸科、内科、外科、五官科和妇科等,方剂中所列药物有100余种,其中20余种为《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等书所无,也有对疾病理疗理论的阐发,对于研究汉代乃至我国古代医学发展水平,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118]
张骞出使西域后引入的药物,简中均不见,这说明这批医药简保存着汉代早期的医学遗产。根据墓葬形制及随葬品的特征,推测武威医简墓大约在光武帝或稍后的明、章帝时期,距今1900余年。[119]我国最早的医方书是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但其书已经亡佚,目前的传本为后人缀辑而成,武威医简出土的意义,在于为我们提供了未经后人修改的古代医方文献的原貌,是研究汉代简册制度的珍贵实物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