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选题说明
明清时期是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重大社会转型期,社会的变动剧烈而复杂,全面而深刻。这一时期所出现的诸多重要现象、事件、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影响广泛而深远。考察这一转型期的社会变迁,知识群体是其中最为有效的学术视角之一。这个时期由于人口流动频繁,社会交往剧增,人们因利益、地域、身份等因素而形成身份认同,促使人们更多地以群体的形式活跃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层面,群体(包括阶层、集团)与社会的互动关系频繁而紧密。知识群体作为社会群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社会结构的构成要素,也是社会运行、社会变迁的主要推动力量。
“专业化”是一个现代的概念,学术界一直有着广泛的讨论,但并无完全统一的认识。比较有影响的是1948年美国全国教育协会论述专业时指出的专业化的八项标准:属于高度的心智活动,具有特殊的知识领域,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经常不断地在职进修,视工作为终身从事的事业,行业内部自主制定规范标准,以服务社会为最高目的,设有健全的专业组织。[2]而按照学术界广泛运用的利伯曼关于“专业化”标准的解释,所谓“专业”,应该满足以下基本条件:范围明确,垄断地从事社会不可缺少的工作;运用高度理智性技术;需要长期的专业教育;从事者个人、集体均具有广泛自律性;在专业自律性的范围内,直接有做出判断、采取行为的责任;非营利,以服务为动机;形成综合性的自治组织;拥有应用方式具体化了的伦理纲领。[3]包括其他代表性观点在内的这些认识和相关的界定,都是基于现代的科学发展、学科分类、领域划分、社会分工等提出的。其共性之处在于:运用专门的知识与技能,强调服务理念和职业伦理,经过了长期的培养与训练,享有有效的专业自治,拥有一定形式的专业组织或协会,具有服务和责任意识,开展专业研究且具有权威性。无疑,建立在现代社会发展基础之上的这些认识不宜于完全套用到中国古代社会的具体研究中,但在认识论上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在审视从传统向近代转型的明清社会的知识群体变化及其专业化问题时,会发现二者存在相当的契合性。
据此,探讨明清时期的知识群体的专业化,如下方面应该成为重点考察要素:专业知识群体的形成及其知识体系的专业化,知识群体的专业化研究及其社会影响,知识群体的职业状况及其责任意识。
所谓知识群体的专业化,即指知识群体在既有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逐渐地集中并致力于某些或某个方面,呈现专业化发展趋向,这种专业化趋向与知识群体的社会化、职业化趋向紧密关联,同时与知识的社会化进程、地域社会的变动、社会阶层的运动等问题联系在一起。近世知识群体的专业化有别于现代意义的专业群体所包含的现代学科知识体系、公共服务特性等内涵,但却是知识群体从传统向现代转化的重要环节和过程。
明清时期知识群体的专业化在诸多领域都有较为明显的体现,一系列专业知识群体形成或正在形成,诸如史家、儒医、讼师、琴师、画师、私塾先生等。这些知识群体的专业化程度不一,但趋势已成,且引发社会的相关变动。本书重在个案的深入、系统研究,选择了史家、儒医、讼师三个群体作为知识群体的典型。三个群体各有不同的专业属性,故而论证相对独立,自成体系,旨在以个案研究的方式深入探讨知识群体专业化的相关问题,从不同的侧面讨论知识群体专业化以及与此关联的职业化和社会化诸问题,更深刻地揭示不同专业的知识群体在明清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变动及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全书仅做整体性的特征梳理和趋势揭示,不开展个案之间的硬性、刻意比较,以避免出现以偏概全。
近世中国社会出现了诸多趋势性变化,尤其是明清两代,由于社会交流的扩大与交往的频繁,群体辈出。群体之间产生了更为广泛的互动关系,群体与社会紧密关联。其中,知识群体变化最为突出,也最引人瞩目,这与科举制度的持续发展、科举入仕的深入人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与当时整个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密切关联。由此,知识群体(或士人群体,这二者在学术界并无明确的边界,采用哪一个概念主要取决于研究对象的属性趋向)便成为学术界群体研究的重心,学者群集,成果众多。然而,客观而言,这个历史时期的任何一个群体都是我们考察社会变动与发展、社会内部结构性变化的有力视点。
21世纪以来,明清社会群体日渐为学术界所关注和重视,并取得了不少引人瞩目的研究成果。[4]近年来,明清社会群体的研究总体呈现以下特点:第一,社会群体研究多集中于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中,说明学术界新的研究力量在新的学术背景之下,力图改变原来只重视个体研究的状况,广泛地关注社会各阶层、各领域中的社会群体,许多成果即便仍是对于个体的研究,但却是通过个体关照群体。第二,研究对象相对集中于社会精英群体,如士人群体、官僚群体等,对于这些群体的内部结构、群体认同、整体特征以及社会作用进行了全面而整体的研究。第三,越来越重视对于下层群体、边缘群体的研究,这些原来不被主流学术关注的领域正在逐渐成为主流学术,如性别史中的女性群体研究、胥吏群体研究、流民群体研究、琴人群体研究等,都成为学人们揭示明清社会变迁、社会格局变动的视点。第四,区域社会群体研究成为较为常见的研究路径,人们注意群体的区域性差异,并认识到群体在区域社会中的作用,把群体的研究与区域社会、地方社会结合在一起。
不过,现有的研究尚存较大的拓展空间,尤其是在群体研究的范围和视野等方面,具体而言:其一,专业(或职业)群体和新兴群体的研究不足,对于下层群体、边缘群体以及其他特殊群体虽有越来越多的关注,但仍有许多没有被学人们关注和研究,这其中有诸如资料的匮乏等客观原因。其二,对于前近代以来的社会变迁,学术界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进行了广泛的探讨,然而以社会群体为切入点,通过探讨群体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揭示社会的变动,这一类成果存在不足,其中尤其缺乏对于明清社会群体近代性的分析。其三,大多数注重对单个群体的考察,而疏于揭示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互动及其意义。其四,研究方法相对单一,相关学科理论与方法引入不足,如心理学理论的缺失使群体研究缺乏心理与心态的分析,进而无法全面认识群体的不同心理、心态造成的一系列社会行为后果;地理学、生态学理论的缺失使得人们鲜有关注群体生存的自然和人文土壤;人类学理论的不足,局限了群体研究的资料范围,并导致体验式研究的缺乏。指出这些不足,并非意指已有的研究存在什么问题,而是意在说明明清社会群体研究尚有不少可拓展的空间。与此同时,还需申明的是本书的研究也无法完全解决上面所谓的不足,仅只在某些方面开展一点有益的研究。
群体研究的最终目标不在于对群体本身的梳理,而在于通过对群体的内部、外部研究,考察社会的动向与变迁,因而,社会群体研究应该实现群体与社会的双向关照。在明清社会的剧烈变动中,社会群体从价值观念到行为方式、群体的分化与组合,无不透露出大量的社会信息,折射出社会的发展变迁。总体了解和把握明清社会群体的发展动向,将是我们认识明清知识群体专业化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