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侦探:用数据解密商业真相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商家:游戏玩家

营销行为是建立在需求成立的基础之上的,消费者有了需求,就需要有产品或者服务来满足。满足需求的一方,通常情况下被称为“商家”。举个例子,人们口渴就需要喝水,于是就会出现饮品来满足需求,比如农夫山泉、可口可乐等,这些饮品的供给方就被称为“商家”。

在本书中,在描述“商家”的时候,可能会使用一些其他的说法,比如“品牌方”“广告主”。它们都拥有产品或者服务,希望触达相应的消费者角色,之所以有时候使用不同的描述,是因为可能面对不同的场景。表格1-1梳理了商家、品牌方、广告主的定义。

表1-1 商家、品牌方、广告主的定义

三者的关系是:

● “商家”是更广泛的概念;

● “商家”可能是“品牌方”,“品牌方”大概率会投放广告,投放广告就成为“广告主”;

● “商家”如果不投放广告,就不是“广告主”。

商家的生意模式不同,在进入营销领域之前,我们对很多生意类型有模模糊糊的认识,但是并没有对其进行提炼总结。商家的生意,在营销领域有很多种划分方式,这里用一个大家最好理解的方式来描述:“高频低价”和“低频高价”。

高频低价:指的是消费者大概率会高频次购买的产品或服务。通常情况下,交易频率越高的商品可能价格越低。在大众消费品里有很多都属于这种,比如食品饮料(前面提到的可口可乐就很典型)、日化、母婴、服饰等行业的产品。可能有朋友会说,有的衣服还是很贵的,那大家要区分一下,按照普通人的购买习惯,这个产品是普通服饰还是奢侈品。

低频高价:通常低频的产品价格相对较高,决策周期比较长。比较有代表性的行业包括房产、家居、文化旅游。通常情况下,一个人一辈子买房、装修的次数是非常有限的,单次消费相对较高,旅游相对来说频次高一些,但可能对大多数人来说,跨省市出游也得几个月一次。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划分并不绝对,伴随着用户消费习惯的变化,有些行业的消费会从“低频高价”向“高频低价”转移。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或者说目前介于两者之间的就是3C(Computer——计算机、Communication——通信和Consumer Electronics——消费电子产品,三类电子产品的简称)行业。曾经买一部手机可能需要考虑很久,而当消费类商品在规模化的驱动下价格逐渐降低以后,商品的购买频次也会逐渐增加——现在有多部手机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总之,这里所说的“高频低价”和“低频高价”,只是为了让大家在面对商家的行业时有一个整体的概念和参考,无须过分教条。

要了解商家,不仅要了解生意模式,还要了解和营销相关的两个重要的、有博弈关系的部门。不同商家、不同规模,会有不同的组织架构。一些公司在早期,最核心的部门就是产品部门和销售部门;但伴随业务的增长,通常情况下,会同时出现营销部门和销售部门,比如之前提到的农夫山泉、可口可乐,都有营销部门。但对不在企业中的人来说,有的人会把做营销工作的人当成销售,也有一些行业的销售人员会说自己的职能是营销。那么营销部门和销售部门的关系是什么呢?一个最简单的说法就是:销售部门是赚钱的,营销部门是花钱的。

大家可能会问,营销不是“识别并满足人类和社会的需要”的吗?既然满足了别人的需要,是不是应该还是赚钱的呢?是,也不是。营销的最终目标是赚钱,但使用营销手段的时候势必要花钱。举个例子,广告投入属于营销部门,每年营销部门需要盘点下一年需要花费的广告预算,这其中包括线上的广告,也包含线下的广告(比如我们在公交车站、机场、电梯里看到的广告牌等)。这些广告打出去了,消费者对产品或者服务有了认知,开始觉得一个产品很好了,就可能产生购买行为,最终带来销售。例如:大家先是知道了“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才促进了脑白金在礼品赠送场景的售卖;士力架让大家“横扫饥饿,做回自己”,消费者在需要补充能量的时候才会联想到这个产品。当然,除了广告,还有很多可能影响用户购买决策的链路,比如社交媒体、社群、会员机制等,这些都与市场营销息息相关。

在行业里还有另外一个说法:营销是空军,销售是陆军。这更多是一个比喻。传统的营销影响的是用户的心智:知晓度、满意度等。传统的销售是一对一的说服,为了促成快速直接的转化,比如电话销售、路边拦截销售等。

不过,伴随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营销和销售有从曾经的逐渐分开重新“走到一起”的趋势:一些互联网广告是以优化到购买为目标的。营销成为一种商家的“投资”行为:先花钱影响消费者的认知,从而从消费者那里赚到更多的钱。

在当今社会的很多传统领域,新的品牌开始走入人们的视野:国际美妆大牌稳坐江山的时候,完美日记突然崛起;传统饮料行业已经巨头林立的时候,喜茶、元气森林突出重围成为新的热点……因此,更多的商家提早布局营销和品牌建设,营销被当作很多企业十分看重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