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本书将研究对象设定为英语国家编选出版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选集,作家个人的专集不是本书关注的核心,但在具体论述过程中,也会作为参照而有所涉及。本书的研究问题主要分为两部分:(1)在理论上,论证翻译选集的编译本身是一种文学跨文化接受实践;(2)在此基础上,考察英语世界翻译选集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选择和阐释,探究影响编者选择和阐释方式的多维动因,分析翻译选集对中国文学在英语世界接受的影响。围绕这一核心论题,我们可以提出一系列需要回答的问题,择其要者:中国现当代文学英译选集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哪类中国文学作品更受编者青睐?编者是如何阐释中国文学的?不同时期的编者在选择和阐释中国文学时有何不同?英译选集中呈现了怎样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序列?建构了怎样的中国文学形象?等等。
为此,本书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对应本书正文的五个章节)展开研究:
第一章 选集编译:一种文学接受方式。本章从理论上明晰了翻译选集与文学接受的关系,论证了透过翻译选集考察文学跨文化接受的可行性,围绕“篇目选择”“副文本阐释”和“选文翻译”三个方面,集中论述了文学接受在翻译选集中的表现方式。本章最后并讨论了翻译选集作为一种文学接受方式的有效性所在。
第二章 中国现当代文学英译选集总览。本章分别以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方式,爬梳了英语世界编选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总体情况,并结合编选活动发生时的历史文化语境和中国文学自身的发展变化,勾勒出了这场持续八十余年的编选活动在篇目选择、文本阐释等方面的历时演变轨迹,同时还就中国文学英译选集的体例、编者构成和出版格局进行了总结梳理。
第三章 翻译选集与经典重构。本章论述了翻译选集在建构和重构经典方面所发挥的作用,然后对作家作品的入选频次进行了统计排名,继而分别考察了中国文学英译选集所建构的中国现当代小说、中国新诗以及中国戏剧的经典序列,并将其与中国国内文学史建构的经典序列进行比照,探析造成两套经典序列或错位或重合的原因。
第四章 翻译选集与形象建构。本章在厘清翻译选集与形象建构之间关系的基础上,从以下两个层面考察了翻译选集建构形象的方式、特征和功能:翻译选集与中国作家形象(以丁玲为例)以及中国文学形象的建构。
第五章 世界文学选集中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本章深入分析了由英语国家编纂的三部世界文学选集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选择和阐释,以期得窥美编世界文学选集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版图绘制,并基此讨论了中国现当代文学走进世界的方式。
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第一,本书所称的“中国文学”,主要指的是中国大陆文学,选集内的中国香港、澳门以及台湾文学作品不是本书的核心论述对象,但在必要的时候也会有所涉及,而只选取香港、澳门或台湾文学作品的选集则不在本书的讨论范围之内。
第二,本书之所以将三部世界文学选集纳入进来,其一是因为在这三部世界文学选集中,大量非英语文学作品(比如本书所讨论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以译作的形式出现的,换句话说,世界文学选集不可避免地是一种翻译文学选集,这与本书的研究对象是相契合的。其二,虽然存在着一个由文本构成的世界文学的真实世界,但我们在谈论世界文学时,其实是在谈论从各自的视点出发所看到的世界文学。同样,由英语世界编选的世界文学选集所呈现的,其实是他们视野中的世界文学。准此,这类选集对中国文学的选择和阐释所表征的,并不是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本然面貌,而是他者接受视野中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的位置和形象,是中国文学在域外接受结果的外化,这也与本书的出发点(即“中国文学在海外的接受”)是相吻合的。其三,英语世界,尤其是美国一直以来对编辑世界文学选集充满热情,且出版的多部世界文学选集在英语世界具有较大影响力,是被世界各地区广泛使用的世界文学教材,因此考察这些世界文学选集中的中国文学很有必要。其四,能否入选世界文学选集是体现一个作家世界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比照英语国家编选的世界文学选集和普通翻译选集对中国现当代作家的选录情况,有助于考察普通选本在助推经典化方面的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