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俄罗斯埃文基史诗相关的历史文化要素
埃文基人长期以来一直被称为通古斯人,族称“通古斯”不是满—通古斯民族中任何一个民族的自称。在很多埃文基人的群体中,族称“通古斯”与民族自称“埃文基”同样使用,此时,所有的埃文基人都意识到“通古斯”不是自称,像固定在语言学和民族学的“满—通古斯”群体一样,所以,1931年后“埃文基”这个族称正式进入科学的分类法中,用来指称曾经被称为通古斯的人群。
埃文基人分为奥罗奇人(орочен)、毕拉尔人(鄂伦春旧称,бирарчены)、马涅格尔人(манегры)、索伦人(солон)等,使用埃文基语。埃文基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共分成三个方言区:北部方言区、南部方言区和东部方言区,每一种方言都有次方言。现在俄罗斯埃文基人生活的地区通用俄语,有些埃文基人与雅库特人和布里亚特人杂居在一起,受这两个民族的影响,埃文基人也使用雅库特语或布里亚特语。
(一)埃文基人口分布
据统计,全世界埃文基人的总数量大约为77000人(2010年数据),俄罗斯埃文基人主要生活在远东西伯利亚地区。根据2010年的统计,俄罗斯联邦境内的埃文基人有37116人,分布在东起鄂霍次克海沿岸,西到叶尼塞河流域,北从北冰洋沿岸,南到阿穆尔河和贝加尔湖沿岸的广袤土地上。在雅库特自治区生活的埃文基人有21008人,克拉斯诺雅尔斯克区的埃文基人有4372人,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有4101人,布里亚特自治区有2974人,伊尔库茨克州有1272人,后贝加尔地区有1387人,布拉戈维申斯克有1481人,此外,在南萨哈林岛、托木斯克和秋明州附近也有少部分埃文基人,这些数据来源于2010年俄罗斯的人口普查数据(详见图0-1),由此可见,俄罗斯埃文基人主要生活在雅库特自治区。

图0-1 2010年俄罗斯埃文基人口分布[1]
埃文基族是跨境民族,生活在中国的埃文基人包括鄂温克和鄂伦春两个民族。据我国2010年人口普查统计,详见表0-1。两个民族群体共计39534人,总数超过了俄罗斯,其中鄂温克族30875人、鄂伦春族8659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
表0-1 中国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历次普查人口数据[2]

鄂伦春族中有少数人会讲鄂伦春语,其余的人讲汉语。鄂温克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的呼伦贝尔草原和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地区,从事农业、游牧和养鹿业,《鄂温克族的起源》[3]中说,1957年,把族名“索伦”“通古斯”统一为“鄂温克”。“雅库特”是对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鄂温克人的称呼,这部分鄂温克人因曾在勒拿河流域与雅库特人相邻而居,而被称为“雅库特”,后也在1957年统一族称为“鄂温克”。分布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鄂温克旗从事牧业生产的大部分鄂温克人会讲鄂温克语,生活在黑龙江从事农业生产的鄂温克人已经不会讲鄂温克语了,生活在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的雅库特鄂温克人使用额尔古纳敖鲁古雅方言,且是中国唯一从事养鹿业的人。
蒙古国境内的埃文基人被称为哈穆尼堪人,这是一个被蒙古化的群体,使用哈穆尼堪语(埃文基语的一种方言)和蒙古语。哈穆尼堪人是在十月革命之后从俄罗斯侨居到蒙古国的,大约有2500人[4],现生活在蒙古国东方省、肯特省尤热河上游和布伊尔—奴尔湖附近。
(二)埃文基人的语言
埃文基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其方言可以分为三个群体:北部方言、南部方言和东部方言。北部方言使用的区域在下通古斯和下维季姆河以北,下通古斯和下维季姆河以南的地区使用南部方言,东部方言区则是维季姆河和勒拿河以东的地区。同时,俄罗斯埃文基人还广泛使用俄语(55.7%的埃文基人能熟练运用俄语,只会说俄语的占28.3%)、雅库特语和布里亚特语。俄罗斯的埃文基人文字使用西里尔字母,蒙古国的哈穆尼堪人使用蒙文和西里尔字母,而生活在中国的鄂温克和鄂伦春人则使用蒙文和汉字。
(三)埃文基人的族称
埃文基人族称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1931年以前,俄罗斯将埃文基人和埃文人统称为通古斯人,“通古斯”这个词的来源直到现在还不是很明确,说法不一:一说它产生于通古斯语“кунгу”,意思是“缝线外露的短鹿皮衣”;二说它来自蒙古语“тунг”,意思是“森林中的人”;三说它来自雅库特语“тонгуос”,直译是“长着冻嘴唇的人”,指的是“讲着让人听不懂的语言的人”;还有人认为,“通古斯”是土库曼—突厥语的民族对那些吃猪肉民族的称呼,以及“通古,通古斯”[5](тонго,тунггос)词来源于涅涅茨人对埃文基人的称呼;等等。因此不管怎样,直到现在还有一些研究者用“通古斯”这个称呼来称埃文基人。
俄罗斯1931年在克拉斯诺雅尔斯克州东北部地区成立了埃文基民族自治区,作为一个特别的行政单位,从而统一了埃文基的族称。“埃文基”是这个民族最普及的自称之一,“埃文基”的词源比“通古斯”更加神秘。一些学者认为,该词来源于古代贝加尔湖的部落乌丸(увань),埃文基人的产生与乌丸部落有密切的关系;另一些人则拒绝探讨“埃文基”的词源,只指出这个词大约产生于两千年前。
埃文基人还有一个非常普及的自称——奥罗奇人(орочен),意为养鹿、使鹿的人,从后贝加尔到杰伊斯基区(Зейский район)的埃文基人把自己称为使鹿埃文基。但是,当代阿穆尔埃文基的一些人认为“埃文基”的称呼更好,“奥罗奇”总被认为是绰号或者别称。除了这些称呼,在埃文基的各个群体中,还有一些人自称“库玛尔千”(кумарчены,манегры);“伊莱人”(илэ)是勒拿河上游埃文基和石下通古斯人的自称;“基列恩人”(килен)是从勒拿河到萨哈林的通古斯人的自称;“毕拉尔千”(бирарчены)意为:沿河生活的人;“浑德萨尔人”(хундысал)意为:“狗的主人”,即称自己为“不养鹿的下通古斯人”;还有“索伦人”(солон)等以及其他一些称呼。可以看出,并不是所有的埃文基人都是养鹿、使鹿的人,例如,生活在外贝加尔湖南部和阿穆尔河流域的埃文基人是使马的部落。还有一些埃文基人过着定居生活,主要从事狩猎和渔业。总之,在20世纪之前,埃文基人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民族,而是一系列个别的部落群,居住在彼此距离很远的地方。即便如此,他们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有统一的语言、风俗和信仰,这说明所有的埃文基人有着共同的民族起源。
(四)埃文基人的文化特征
埃文基人的主要生产活动是狩猎,狩猎的主要对象是:驯鹿、驼鹿、狍子、熊、香獐子等大型野兽,后期以猎获毛皮制品为主。从秋天到春天以捕猎为主要生产方式,每2—3人组成一组,养鹿埃文基骑鹿去打猎并用鹿驮运货物。狩猎季节结束后,几个埃文基的家庭通常联合在一起,搬迁到其他地方。一些群体使用各种类型的爬犁。埃文基人不仅用鹿运货,而且用马、骆驼和羊运货。一些地方的埃文基人还猎捕海豹和鱼类,还有的埃文基人加工兽皮、桦树皮、锻造工具,在外贝加尔和阿穆尔沿岸的埃文基人甚至转向了农耕和饲养大型牲畜。从1930年开始,埃文基人创建鹿产品加工工业,逐渐形成一些固定的村镇。
埃文基人传统的食物是鱼和兽肉,受生活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他们在很多食物中加入浆果和蘑菇,而定居的埃文基人有自己的蔬菜种植园。埃文基人基本的饮料是茶,有时用鹿奶加盐煮茶。
埃文基人的传统住所叫作丘姆(Чум或者Дю),即帐篷,中国鄂温克人把它们称为撮罗子。这种帐篷用细杆做圆锥形主体,冬天盖上兽皮,夏天用白桦树枝做顶。帐篷中间有一个炉灶,炉灶的上面横放着铜杆,杆上挂着锅。
埃文基人的传统服装用鹿皮制成,膝盖以下带绑腿,长衫里面穿着特殊的胸甲。女性胸甲用珠子装饰,并且胸甲的底边是直线形的。男人把刀鞘戴在皮带上,女人在皮带上带着针线包和荷包,里面装有打火器等。他们用毛皮、穗子、刺绣、小块金属、小珠子等做装饰。埃文基的氏族是由几个亲属家庭组成的埃文基共同体,人数从15人到150人不等,这是在20世纪之前保持的风俗。根据这个风俗习惯,捕获的猎物要分给共同体的成员。对于埃文基人来说,以前的一些部落存在一夫多妻制,但目前典型的家庭是一夫一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