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小说在日本的译介与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幻灭》的译介:茅盾中长篇小说在日本接受的滥觞

1934年竹内好、武田泰淳、冈崎俊夫等人在东京成立中国文学研究会,标志着日本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开始。1934年3月,汉学家井上红梅以“中国新作家茅盾及其评论家”为题专门介绍了茅盾,此文发表于《文艺》3月号。这是日本首篇详细介绍茅盾小说作品的文章,自此开启了日本学界对茅盾的关注和研究。[7]文中开头井上红梅高度评价了茅盾:

继鲁迅之后,茅盾成为了中国青年大众中集人气于一身的作家。他在一年中创作三四部长篇小说,每部作品的初版都以二万部的发行量,以插翅飞天之势迅速销售一空,在落后的中国读书界这是一件前所未有的大事,让人刮目相看。[8]

简介茅盾后,井上红梅翻译了贺玉波关于茅盾的评论。评价贺玉波“是一位利用科学性分析的评论家”,因此认为他的茅盾评价是值得参考和推荐的。井上红梅特别指出贺玉波对《蚀》三部曲在技巧分析过程中使用点线和图表等方法让人耳目一新。从贺玉波对茅盾的评价中,井上红梅总结出中国文学无产阶级意识浓厚、创作单一化的特点。虽然井上红梅的这篇文章多一半内容是对《虹》的梗概介绍,也未做出对《蚀》的具体解读评论,但这应该是《蚀》的篇名首次出现在日本杂志上。

笔者所藏井上红梅《中国新作家茅盾及其评论家》原文

正式全面把《蚀》介绍给日本读者的是小田岳夫。小田岳夫(1900—1979),日本小说家,出生于新潟县,本名小田武夫。大正十一年(1922)毕业于东京外国语学校中国语学科,毕业后入外务省工作。大正十三年(1924)至昭和三年(1928)任职于日本驻中国杭州领事馆。他1935年10月在《塞露潘》第56期发文,概述了《幻灭》故事情节,并摘译了部分相关人物的会话,配有插图。[9]该期除介绍《幻灭》外,还以《春·暴动》为名翻译了赛珍珠《大地》节选。笔者翻阅《塞露潘》其他期号,赛珍珠的作品只在这一期出现过。这说明日本人或许有意将这两位现实主义作家放到一起进行比较。

笔者所藏《塞露潘》10月号第56期《幻灭》摘译原文

小田岳夫没有完整翻译《幻灭》,在文章最后也未加以任何评论,但足以说明小田岳夫对于《蚀》的关注,也足以说明:《蚀》在日本的最早译介是1935年,而非相浦杲文中提到的1939年或1936年;是1935年《幻灭》的摘译发表,而非1936年《大过渡期》的出版,开启了《蚀》三部曲在日本的传播之路。

日本读者及研究者最早对《蚀》的评价并不都是正面的。1936年6月,增田涉在上海通过鲁迅介绍会见了茅盾之后,撰《茅盾印象记》,发表于9月出版的《中国文学月报》第18期上。这篇印象记提到了《蚀》三部曲:

我第一次听说“茅盾”这个名字是在十年前。当时他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幻灭》。我对《幻灭》并无好感,对茅盾这个作家也是轻视的(今年年初我在《文学》中读了《多角关系》,接着又读了《子夜》)。但对作为文学评论家的茅盾,自从《文学导报》上读到了他以“丙申”为笔名写的《“五四”运动的检讨》之后,我对他便不能忘怀。[10]

增田涉与茅盾一见面就开门见山地说,自己认为在三部曲中《动摇》写得最出色。茅盾表示认同这一判断,并谦逊地加以说明:这是他参加实际革命工作之后的亲身经历,所以写起来比较得心应手。在谈话中,增田涉并未过多谈及《蚀》三部曲,他和茅盾谈论的重点放在了关于《子夜》的评价上。当茅盾问到关于《子夜》的读后感时,增田涉给予高度评价,并向茅盾提出要把它翻译并介绍给日本读者。增田涉对于《子夜》的兴趣远大于《蚀》,他认为茅盾是长篇小说作家,不适合创作短篇。也有学者对《蚀》予以忽视,例如在增田涉之前,竹内好发表在同年4月的《中国文学月报》第14期上的《茅盾论》一文中,未见关于《蚀》的任何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