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绪论
一 选题缘起
1984年李岫编《茅盾研究在国外》的发表,开启了国内关于茅盾作品在域外传播与接受这一宏大课题研究的先河。经过近40年国内相关领域学者的不断努力,迄今成果数量倍增,研究对象和视野聚焦于不同国别区域。其中对茅盾小说在英语世界及俄罗斯的接受已有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成果,这为本书分析把握日本对茅盾小说译介与研究的特点提供了参照。较之其他国家,日本对茅盾小说的译介和研究成果更丰硕,更值得注意。笔者通过对比研究发现,与英语世界国家和俄罗斯等国相比较,日本的茅盾研究有两个特点。
第一,论文文献及译本数量最多。从1930年代至今,日本的茅盾小说研究论文共计153篇,而英语世界与俄罗斯茅盾研究论文文献均为47篇;包括摘译在内的茅盾作品日译本共计92种,而英语世界共计53种,俄罗斯共计19种。[1]日本对茅盾小说的翻译主要集中于中长篇小说。茅盾小说英译作品不多,且主要集中在早期创作的短篇小说,长篇只有《子夜》《虹》,每部译作也只有一种译本。[2]在俄罗斯,茅盾中长篇小说的俄译,《子夜》《腐蚀》《动摇》各2个版本,《虹》只有1个版本,至于《幻灭》《追求》《霜叶红似二月花》等其他茅盾重要作品迄今未见俄译本出现。[3]茅盾中长篇小说日译本数量远超英(英语圈)俄,体现了日本学者在茅盾小说翻译和研究方面力度之大、领域视野之广阔与研究之全面。[4]
第二,研究方法和视野具有独特性。如何在本土文学传统上接受消化西方文艺思潮,怎样探求东西方文化互融的中庸之道是各时期日本知识界面临的问题。近似的国情、社会需求和审美传统,使得茅盾小说在日本较之在西方国家更能引起共鸣,形成研究热潮。通过文本细读、史料掌故及比较文学范式的研究方法,日本学者在溯源作家思想、解析人物形象及文本结构、考论辨析作品中的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更深入透彻。总之,与其他国别相比较,日本的译介与研究更能全面深刻地反映出茅盾小说在异质文化体系中所释放出的文学价值和意义。
虽然国内的茅盾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但关于茅盾小说在日本的译介与研究情况,迄今为止我国学界尚了解不多、不深、不细。新时期特别是21世纪以来在研究范围、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方面均有新突破,已形成自己的特色,但若想取得更大成就,还有必要参考国外的相关研究,以开放心态和国际化视野对日本茅盾小说译介与研究的历史、译者的翻译动机、研究者的独特视角和方法及茅盾小说对日本作家作品创作影响等问题,展开更为深入细致的研究;在不同文化背景、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背景下导致的不同解读,作为反观自身学术研究的参照物;通过对日本文化、社会、历史政治语境下茅盾小说译介研究成果的梳理、分析、对比和借鉴,听取来自于“他者”的学术声音,以此拓宽国内学者在茅盾研究领域的学术视野,促发新的学术生长点。因此,本书将“茅盾小说在日本的译介与研究”作为了研究对象。
日本对于茅盾小说的译介和研究有着特定的时代与文化背景,出自其自身的需要。昭和时期之初,日本人开始意识到西方文化在日本并未得到彻底地消化,进而导致西方传入的现实主义不能完全融入东方文化体系中。日本文坛一直试图寻求立足本土文化传统以消化接受西方文艺思潮之路,力图需要找到一个可资借鉴的中庸之道,于是把目光聚焦在了具有西欧式作家风格的茅盾身上,意图通过译介研究茅盾小说作品,寻求东西方文化的契合点。此外,抗日战争爆发前夕,中国文学在日本的译介异常活跃,比起文学作品本身,日本读者更多是想通过大规模描写中国社会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来了解真实的中国社会现状。在此背景下,抗日战争前夕及战时茅盾小说的译介与发表引起了日本评论界的关注与热议,研究者们因不受中国国内政治因素与流派论争的影响或限囿,其研究方法别具一格,能提出在我们看来较为新颖的观点。这不仅为我们纵览和把握战前中国文学研究在日本的整体状况脉络提供了客观性参考,也充分证明了茅盾小说文学及历史价值的重要性。日本的茅盾小说译介还体现了译者的强烈反战思想及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价值的认同感。“二战”结束后,被美国占领的日本并未真正在政治和军事上完全走向独立,知识分子在国家战败与战后心灵的创伤面前,需要从在革命战争苦难中通过民族浴血奋战艰难走向独立的中国那里求得慰藉和共鸣,意图唤醒在民族文化断裂中挣扎于迷惘、苦闷和战后创伤的日本国民。因而关于民族革命叙事的文学作品成为此时期日本的中国文学研究者的首要研究对象之一。在此背景下,茅盾小说作品的译介研究在1950年代至1970年代进入了高潮期。当中国大陆正陷于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和文化批判的历史浪潮中时,日本的茅盾研究却十分活跃,成绩斐然。从世界各国茅盾研究成果数量来看,据不完全统计,日本最多[5]。进入1980年代之后,“全球化”的世界格局促使日本文学界无论在创作还是理论研究方面均呈现出多元态势。为避免日本文艺思潮重蹈大正及昭和前期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困境的覆辙,日本批评界深刻认识到:接受并不等于近代式的盲目“拿来”与“互动”,“本土意识”也并非战时回归“传统古典”一元化保守式的故步自封,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之下要各取所长,形成东西方文学与文化的平等对话关系。因而,当国内学界及评论界还在对茅盾大家地位提出质疑之时,日本的文学研究者们却对带有西欧风格并融入中国古典文学创作手法的茅盾小说作品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们不仅将《子夜》纳入“20世纪十大巨作”之中,[6]还从文本细读的角度,通过比较文学理论和史料考证的方法,对茅盾小说展开了更为深入细致的研究,提出了较为独特的观点。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文学文化影响力的日益剧增,日本茅盾研究界涌现出了一批后起之秀,他们除发表了大量高水平论文外,还撰写出版了数部茅盾研究学术专著,在国内外茅盾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较高的学术价值。据笔者不完全统计,从1934年至今日本茅盾研究可参考文献共计153篇,小说翻译作品(包括摘译)共48部,茅盾相关研究著作共18部,《茅盾研究会会报》论文集1部,茅盾相关研究博士论文6篇。研究成果可谓历史跨度之广、数量之多、影响力之大,对于我国学界特别是茅盾研究界来说具有参照、对比和互补之重要意义。
对茅盾小说作品在日本译介与研究状况的研究,最早于1980年代被纳入国内学界视野。1982年[日]松井博光撰写的日本首部茅盾研究专著《黎明的文学——中国现实主义作家·茅盾》[7]被译成中文,之后李岫编《茅盾研究在国外》[8]、刘柏青等主编《日本学者中国文学研究译丛第2辑》[9]等著作翻译介绍了十余篇日本茅盾研究论文;被译成中文的[日]下村作次郎、[日]古谷久美子合编《日本茅盾研究参考资料目录》[10]、[日]相浦杲《日本研究茅盾文学的概况》[11]、[日]是永骏《日本茅盾研究会简介》[12]等论文对日本茅盾研究文献目录、日本茅盾研究概况及日本茅盾研究会概况进行了梳理,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宏观性地呈现了茅盾小说在日本研究的基本轮廓。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研究视野从宏观的概述逐步转向微观单部作品的译介与研究的研究。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史料的不断发掘与整理,《子夜》和《蚀》在日本的译介与研究的研究迎来了进一步拓展与推进。纵观先行研究成果笔者发现:目前中日学界对于日本茅盾小说译介与研究缺乏系统全面的梳理与研究,因研究成果迄今尚处于零散化状态,虽可视其茅盾小说在日本译介研究的基本框架,但史料文献方面基本趋于表面化的罗列与堆砌状态,缺乏细致的研读与深入梳考。关于茅盾代表作小说日译本的生成、评价、同部作品不同译本的流变以及作品在日传播背后所反映出的异质文化背景;各历史语境中读者持有了怎样特殊的期待视野;译本对日本作家的小说创作产生的影响;以中国茅盾研究为参照,日本茅盾研究呈现出哪些特点等问题长期以来或被忽视或尚有存疑。
综上,在本书中作者通过研读所掌握大量一手日文资料的基础上对茅盾小说在日本的译介与研究历史展开考证、梳理和整合,以此呈现出一部完整的日本茅盾小说译介与研究史;以国内茅盾研究为参照,对中日茅盾研究中存在的异同及其背后所隐含的历史文化背景展开学理性的分析与论述;在以比较文学研究为范式及大量中日文本细读为基础之上分析茅盾小说对日本作家小说创作所产生的影响,探究文本之间的互文性;考辨迄今尚有争议的译者身份及翻译动机;阐释茅盾小说在异国文化体系中所体现出特有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