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观点、创新之处
拙著自神性视角审视和探究奥古斯丁的文艺理论及其在西方古代文论由人性至神性转向历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奥古斯丁在继承前人,即古希腊以来文艺神性学说的基础上,完成了西方文论的神性转向。
本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八个部分。
导论介绍西方文艺神性论,评述课题学术史,交代研究价值和意义,说明研究内容与基本观点,指出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阐述奥古斯丁的神性思想,包括两个部分:上帝是至高神性;异教神没有神性。第一部分从真善美、万能(创造一切,主宰一切,随意显灵)、永恒、唯一四个方面论述上帝是至高神性;第二部分从异教神无德无耻、无能无用、必被唾弃三个方面论述异教神没有神性。
第二章阐述奥古斯丁的文艺本质神性论,包括三部分:上帝是伟大的艺术家;上帝是艺术之源;上帝艺术优于人间艺术。第一部分从上帝的鸿篇巨制是宇宙世界、上帝青睐的作品是人、苍穹是上帝的天上圣经、《圣经》是上帝之言四个方面论述上帝是伟大的艺术家;第二部分从上帝创造一切艺术、上帝赐予人类艺术、上帝管理艺术作品三个方面论述上帝是艺术之源;第三部分从伟大艺术家上帝优于人间艺术家、上帝艺术方式优于凡人艺术方式、上帝艺术作品优于人间艺术作品三个方面论述上帝艺术优于人间艺术。
第三章阐述奥古斯丁的文艺创作神性论,包括两部分:上帝作为伟大艺术家创造其鸿篇巨制——世界;人奉上帝旨意而创作。第一部分从上帝创世的内容、上帝创世的方式、上帝创世的效能三个方面论述上帝作为伟大艺术家创造其鸿篇巨制——世界;第二部分从《圣经》作者在上帝之灵指挥下创作、人间作者在上帝指挥下创作、人仰仗上帝恩典才能创作三个方面,论述人奉上帝旨意而创作。
第四章阐述奥古斯丁的文艺鉴赏神性论,包括两部分:由可见事物理解不可见神的永能和神性;自神性解读上帝的作品。第一部分从由可见作品推知不可见伟大艺术家上帝、赞美上帝艺术之卓绝两个方面,论述由可见事物理解不可见神的永能和神性;第二部分从神性解读上帝作品的原则、神性解读上帝作品的具体表现两个方面,论述自神性解读上帝的作品。
第五章阐述奥古斯丁的文艺功用神性论,包括两部分:文艺应该赞美上帝;文艺绝不可亵渎神圣。第一部分从文艺理应赞美上帝功德、文艺应以各种方式赞美上帝两个方面,论述文艺应该赞美上帝;第二部分从文艺不可丑化神祇、文艺不可毒化心灵两个方面,论述文艺绝不可亵渎神圣。
第六章阐述奥古斯丁美的神性论,包括两部分:美在上帝;美在理性。第一部分从上帝是美之源、万物美源于上帝美两个方面,论述美在上帝;第二部分从理性美优于感性美、审美重在理性美(理性审美的必要性,理性审美的标准)两个方面,论述美在理性。
结语从文艺本质论、文艺创作论、文艺鉴赏论、文艺功用论和美论五个方面,具体揭示了奥古斯丁文艺神性论在西方古代文论自人性到神性转向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书的基本观点:
奥古斯丁在西方古代文论由人性至神性转向历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而关键的角色。奥古斯丁在继承前人,即古希腊以来文艺神性学说,即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数”的学说、柏拉图的“理式”论,古罗马斐洛的上帝观及逻各斯学说、普罗提诺的“太一”说等人的神性思想及其文艺神性论的基础上,将西方文艺神性论推向高潮。
奥古斯丁受其神性思想影响,构建了文艺神性论体系:文艺本质神性论;文艺创作神性论;文艺鉴赏神性论;文艺功用神性论;美的神性论。
奥古斯丁的文艺神性论主要有:艺术大师上帝自虚无中创造天地万象,上帝缔造了人间艺术;神的艺术指挥着艺术家创作;依据受造之物之美、善、实在可以知上帝、造物主的美、善、实在;文艺应该赞美上帝,文艺绝不可亵渎神圣;美在天主,天主赐予万物美,事物的美来自绝对存在,天国美高于尘世美,地上的美次于天上的美,美在天国,观照天国美是审美至福。
人性在奥古斯丁这里至卑至微、至轻至贱,完全匍匐于至高至大、至美至善、至纯至真的神性脚下。至此,西方文艺神性论达于巅峰。
本书的创新之处:
首先,针对目前国内学界不少人士追“新”跟“风”,热衷于译介、研究、炒作西方现当代文论,对欧洲中世纪文化学术关注甚为不够,对于《圣经》、基督教长期以来在西方文学、文论发展中应有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缺乏必要的认识和探讨的现状,特别是对于奥古斯丁文艺神性论鲜有人问津,更没做认真探讨的情况下,本课题愿做一次完整、具体、系统、彻底的探讨和研究,对国内外这方面研究甚为不足的现状有一个明显的、较大的突破。
其次,厘清奥古斯丁文艺神性论的来龙去脉,弄通相关的哲学、宗教、神学以及历史如何渗透、影响、制约奥古斯丁的文论的。
最后,揭示了奥古斯丁在西方文论由人性到神性的转向中的地位和作用。
[1] 孙津:《西方文艺理论简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93页。
[2] 张秉真、章安祺、杨慧林:《西方文艺理论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9页。
[3] 王一川:《西方文论的知识型及其转向——兼谈中国文论的现代性转向》,《当代文坛》2007年第6期。
[4] [美]卫姆塞特、布鲁克斯:《西洋文学批评史》,颜元叔译,(台湾)志文出版社1978年版,第110页。
[5] [美]卫姆塞特、布鲁克斯:《西洋文学批评史》,颜元叔译,(台湾)志文出版社1978年版,第98页。
[6] [波]沃拉德斯拉维·塔塔科维兹:《古代美学》,杨力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27页。
[7] 赵林:《论西方古代文化从希腊多神教向基督教的转化》,《求是学刊》1997年第3期。
[8] 张荣:《神圣的呼唤:奥古斯丁的宗教人类学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75页。
[9] 夏洞奇:《尘世的权威:奥古斯丁的社会政治思想》,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导言第3页。
[10] Richard Leo Enos,Roger Thompson,etc.,The Rhetoric of Saint Augustine of Hippo,Baylor University Press,2008,pp.4,315.
[11] 梅谦立、汪聂才:《奥古斯丁的修辞学:灵魂治疗与基督宗教修辞》,《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12] 关于“神性”概念的探析和界定,可参看赵怀俊《走向神坛之路:古希腊至中世纪的西方文论转向探》导论第一节“二、‘神性’探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2—23页。
[13] 关于古希腊文论人性与神性的关系,可参看赵怀俊《柏拉图之前的古希腊文(艺)学形式观》(《晋中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苏格拉底之前古希腊文论中的人性与神性》(《晋中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亚里士多德的人性文论》(《名作欣赏》2009年第8期)、《苏格拉底文论中的人性与神性》[《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亚里士多德的神性思想及文论》(《晋中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赵怀俊《走向神坛之路:古希腊至中世纪的西方文论转向探》第一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2—112页。
[14] 关于斐洛的文艺神性论,可参看赵怀俊《斐洛神性思想及其文艺鉴赏功用神性论》(《延安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斐洛文艺神性论体系构建》(《中国比较文学》2012年第1期)、《斐洛神性思想及其文艺神性论体系》(《当代比较文学与方法论建构》,杨乃乔、刘耘华、宋炳辉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赵怀俊《走向神坛之路:古希腊至中世纪的西方文论转向探》第四章到第七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91—295页;关于普罗提诺的文艺神性论,可参看赵怀俊《走向神坛之路:古希腊至中世纪的西方文论转向探》第四章到第七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91—295页。
[15] 关于古希腊到中世纪西方文论自人性到神性的转向理路,可参看赵怀俊《古希腊至中世纪的西方文论转向理路初探》(《文艺美学研究》2012年第1期),赵怀俊《走向神坛之路:古希腊至中世纪的西方文论转向探》第二章第三节、结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26—131、296—306页。
[16] [法]弗朗西斯·费里埃:《圣奥古斯丁》,户思社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6页。
[17] [法]弗朗西斯·费里埃:《圣奥古斯丁》,户思社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4页。
[18] 夏洞奇:《尘世的权威:奥古斯丁的社会政治思想》,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348页。
[19] 夏洞奇:《尘世的权威:奥古斯丁的社会政治思想》,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导言第1页。
[20] 夏洞奇:《尘世的权威:奥古斯丁的社会政治思想》,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导言第28页。
[21] [法]弗朗西斯·费里埃:《圣奥古斯丁》,户思社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08页。
[22] 陆扬:《中世纪文艺复兴美学》,蒋孔阳、朱立元主编:《西方美学通史》第二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34页。
[23] 夏洞奇:《尘世的权威:奥古斯丁的社会政治思想》,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导言第2页。
[24] [法]弗朗西斯·费里埃:《圣奥古斯丁》,户思社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04页。
[25] 陆扬:《中世纪文艺复兴美学》,蒋孔阳、朱立元主编:《西方美学通史》第二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60—161页。
[26] 陆扬:《中世纪文艺复兴美学》,蒋孔阳、朱立元主编:《西方美学通史》第二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91页。
[27] 陆扬:《中世纪文艺复兴美学》,蒋孔阳、朱立元主编:《西方美学通史》第二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73—174页。
[28] [法]弗朗西斯·费里埃:《圣奥古斯丁》,户思社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06页。
[29] [法]弗朗西斯·费里埃:《圣奥古斯丁》,户思社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12页。
[30] [法]弗朗西斯·费里埃:《圣奥古斯丁》,户思社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19—120页。
[31] [法]弗朗西斯·费里埃:《圣奥古斯丁》,户思社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22页。
[32] 夏洞奇:《尘世的权威:奥古斯丁的社会政治思想》,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导言第1页。
[33] 夏洞奇:《尘世的权威:奥古斯丁的社会政治思想》,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导言第2页。
[34] [法]弗朗西斯·费里埃:《圣奥古斯丁》,户思社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02页。
[35] [法]弗朗西斯·费里埃:《圣奥古斯丁》,户思社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06页。
[36] [法]弗朗西斯·费里埃:《圣奥古斯丁》,户思社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16—117页。
[37] [英]W.蒙哥马利(W.Montgomery):《奥古斯丁》,于海、王晓平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代译序第12页。
[38] [英]W.蒙哥马利(W.Montgomery):《奥古斯丁》,于海、王晓平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代译序第5页。
[39] [英]W.蒙哥马利(W.Montgomery):《奥古斯丁》,于海、王晓平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代译序第24页。
[40] [英]W.蒙哥马利(W.Montgomery):《奥古斯丁》,于海、王晓平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代译序第5页。
[41] 夏洞奇:《尘世的权威:奥古斯丁的社会政治思想》,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序言第1页。
[42] [法]弗朗西斯·费里埃:《圣奥古斯丁》,户思社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04页。
[43] 陆扬:《中世纪文艺复兴美学》,蒋孔阳、朱立元主编:《西方美学通史》第二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205页。
[44] 张秉真、章安琪、杨慧琳:《西方文艺理论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22页。
[45] 张荣:《神圣的呼唤:奥古斯丁的宗教人类学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67页。
[46] [波]沃拉德斯拉维·塔塔科维兹:《中世纪美学》,褚朔维、李国武、聂建国、赵国运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67—68页。
[47] [瑞士]巴尔塔萨:《神学美学导论》,刘小枫选编,曹卫东、刁承俊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8页。
[48] [波]沃拉德斯拉维·塔塔科维兹:《中世纪美学》,褚朔维、李国武、聂建国、赵国运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68页。
[49] [美]卫姆塞特、布鲁克斯:《西洋文学批评史》,颜元叔译,(台湾)志文出版社1978年版,第109—110页。
[50] [英]W.蒙哥马利(W.Montgomery):《奥古斯丁》,于海、王晓平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代译序第6页。
[51] 刘春阳:《审美与救赎:奥古斯丁美学思想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第3页。
[52] 王在衡:《奥古斯丁的反文艺理论》,《昆明师专学报》1990年第1期。
[53] 杨晓莲:《论圣·奥古斯丁的艺术观》,《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54] 孙景尧:《一部多年刻苦磨就的精心力作》,见赵怀俊《走向神坛之路:古希腊至中世纪的西方文论转向探》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页。
[55] 孙景尧:《一部多年刻苦磨就的精心力作》,见赵怀俊《走向神坛之路:古希腊至中世纪的西方文论转向探》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