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视野下中日梦记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梦中修行

道教和佛教为了寻求人类存在的目的与意义,通过修正行为方式或禁欲等对自身施加一系列的约束,以提高神识力量,达成宗教目标。如前面反复提到的那样,道教追求长生不老、羽化升仙,佛教则借助对世间万物的外在放弃实现内在的人生之苦的解脱、进而往生成佛。由于教义的不同,道教和佛教的修行内容自然也有差异。但梦在两者的修行过程中都同样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为方便论述,本书暂且将这种和修行有关的梦称“修行梦”。从本质上来说,“修行梦”应该算是“预兆梦”的延伸。

一 道教中的“修行梦”

道教典籍中关于梦和修行关系的论述非常少。概括而言,梦和道教修行的关系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种见于《上清太上黄素四十四方经》。据《道藏》记载,“《上清太上黄素四十四方经》。撰人不详,约出于东晋。系早期上清派重要经典。”[68]该经中写道:“凡道士登斋入室,忽有灵感妙应,当有吉祥之梦者,皆道之欲成兆。”[69]至于哪些梦像属于“吉祥之梦”,文中并未提及。通过该经的记载可知,梦是道教修行即将得到成就的前兆。

关于梦和修行的另一种关系是五代末北宋初著名的道家学者陈抟(871—989)提出来的。他认为睡梦中的修炼是修炼内丹的方法之一。众所周知,道教为了实现升仙,提出了很多教义和修炼方法。其中,服食丹药可谓是道教实现长生不老的最重要的手段。为了取得丹药,道教提出了外丹和内丹两种炼丹方式。其中,外丹是将矿物类药物用炉鼎烧炼而成的丹药,常用于外服。但是,“外丹服炼经过了数百年的试验,唐朝六帝及不少官僚文士、道士女冠服食丹药中毒夭亡的事实,终于使人们逐渐认识了外丹成仙说的荒唐。至唐末,外丹学的发展渐趋尾声”[70]。内丹随之成为一股新兴的潮流。所谓内丹是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指导,以人体为丹炉,不施加外物,在体内凝练结丹的修行方式。陈抟提出睡梦中的修炼是修炼内丹的重要方法之一,成就了有名的睡功。据《宋史·本传》记载,陈抟“每寝处多百余日不起”[71]。他认为同样为睡觉,“至人之睡”和“俗人之睡”是不同的。至人之睡“留藏金息,饮纳玉液,金门牢不可开,……其睡也,不知岁月之迁移,安愁陵谷之改变”[72]。并且,他还作诗道:“至人本无梦,其梦乃游仙。……欲知睡梦里,人间第一玄。夫大梦大觉也,小梦小觉也,吾睡真睡也,吾梦真梦也,非世梦也。”[73]他称“至人”的睡梦为“游仙”,而俗人的睡觉只是简单的睡觉而已,“名利声色,虽酣睡亦屡醒”[74]。如此,陈抟把梦作为修炼内丹的一种特殊方法,强调清醒时的自我修行等会延续到梦中,睡眠中若凝神聚气,“炼虚合道”[75],则最终可收获梦中成功修炼内丹的效果。这种有意而为之的修炼方法便是梦中修炼。从陈抟的叙述可知,它被赋予了和现实中的修炼等价的效果,两者同为修炼内丹的重要方法。

二 佛教中的“修行梦”

佛教中梦与修行的关系和道教基本相同。有别于道教的是,虽然佛教中梦也是修行即将得到成就的标志,但它按照修行的层次进行了划分,不同的梦境预示着不同的修行阶段的达成。而且,和道教相比,佛教中论述梦和修行的关系的佛典数目更多、记载更详细、内容更丰富。

首先,梦是修行即将得到成就的标志。《大方等陀罗尼经》“护戒品”有如下记述:

又文殊师利,云何当知得清净戒?善男子,若其梦中,见有师长手摩其头;若父母、婆罗门、耆旧、有德,如是等人,若与饮食、衣服、卧具、汤药,当知是人住清净戒。若见如是一一相者,应向师说,如法除灭如是罪咎。[76]

佛曰犯了四重禁戒的比丘只要每天念一千四百遍《陀罗尼经》,坚持忏悔八十七天后便可消除罪行,修成“清净戒”。文殊菩萨对此发问道,如何才能知道修行者修成了“清净戒”呢?佛给出了判断依据。如果修行者梦见师长用手摸自己的头,或是梦中见到了父母、婆罗门等有德行之人,或是梦见有人赠与饮食、衣服、卧具和汤药等,说明此人修成了“清净戒”。也就是说,比丘破戒之后只要彻底忏悔,并在梦中能得到好的兆头的话,戒律便能复活。戒律究竟有没有复活,判断的根据便是上面的三个梦境。此外,《苏悉地经》《大日经疏》等密教系典籍中也记录了很多证明具有接受灌顶资格或修行是否得到成就的梦像。获得佛具和财宝、进入僧房和法会、登高和爬大树等都是积极梦像,梦见坏人或病人、破坏水池和建筑、遇到猛兽等则为消极意象。

梦境不仅是修行得到成就的标志,还是判断修行到达了哪个阶段的标准。这种认识主要见于密教经典。《净居天子会》(又名《佛说梦大乘经》)。该经最初见于594年法经撰写的《众经目录·众经失译三》,讲的是世尊接受金刚催菩萨的请求,为其列出一百零八条做梦的原因以及梦与修行的关系。该经写到,对于净居天的天子们所询问的释迦入灭之后以什么来判断菩萨行修行的程度,释迦回答有一百零八种“特相”可以作为判断标准。这一百零八种“特相”分别和菩萨行中的“十地”[77]相呼应。值得注意的是,释迦所说的这一百零八种“特相”皆出现在睡梦中。通过将梦像和菩萨行中的“十地”联系在一起,梦已经超越了普通的占卜梦凶吉的“预兆梦”,成为能预示修行程度的“修行梦”。此外,后秦鸠摩罗什所译讲述“空观”理论的净土宗经典《小品般若经》中也能看到。该经写道:“若菩萨梦中见佛处在大众高座上坐,无数百千万比丘及无数百千万亿大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须菩提当知是阿毗跋致菩萨相。”[78]也就是说,如果梦见佛在高座上为比丘及众生说法,则表示此人修行达到“阿毗跋致”阶位。“阶位”即“菩萨自初发菩提心,累积修行之功德,以至达于佛果,其间所历经之各阶位”[79]。通常以“位”“心”和“地”等称之。上述“十地”便是菩萨道的修行阶位之一。据上可知,梦像成为佛教徒判断修行阶段的途径之一。

关于梦中修行和现实中的修行的关系,《小品般若经》中有过如下论述:“舍利佛语须菩提,若菩萨梦中修三解脱门空无相无作,增益般若波罗蜜不。若昼日增益,梦中亦应增益。何以故。佛说昼夜梦中等无异故。舍利佛,若菩萨修般若波罗蜜,即有般若波罗蜜,是故梦中亦应增益般若波罗蜜”[80],经文提出梦中的修行和现实中的修行是等效的。这种认识在《般舟三昧经》中也能见到。该经传入中国之后,净土宗根据其内容创造了“常行三昧”体系。所谓“常行三昧”,就是在一定的时间段内(通常为90天)一边念佛一边围着阿弥陀像转圈,在此过程中心里要一直想象着佛的样态。《般舟三昧经》进一步提出这种“常行三昧”的状态会持续到睡眠中,因此睡眠中也能见到佛陀。即“梦中见佛”。为了形象地说明“梦中见佛”,该经列举了很多例子。其中有一个例子是说,一个人在睡梦中见到很多金银、珠宝,还有父母兄弟妻儿亲戚等,非常开心。这个人从梦中醒来后和别人边讲边流泪。之所以流泪是因为梦中所见景象的真实性和现实无差,怀念感动所致[81]。《般舟三昧经》据此提出,要坚持念佛,做到即使是在睡梦中也能见到佛陀。和梦见金银和亲人等能对现实的情感产生影响一样,“梦中见佛”也能对现实中的修行产生积极的作用,是保证能够往生净土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