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城市史:枢纽与窗口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哈尔滨城史纪元与地名考证

哈尔滨城史纪元问题是改革开放后哈尔滨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探讨问题,曾经进行过三次大讨论。“金源说”“设治说”和“铁路说”是哈尔滨城史纪元的三个主要代表性论说。“铁路说”是比较符合哈尔滨历史发展的学说。但是,中东铁路开始建设和正式通车日不宜作为哈尔滨的城史纪元。哈尔滨是因中东铁路而逐渐“建设”而成的近代化城市。哈尔滨城市的“建设”始于1898年。

地图的发掘与使用是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路径和方法。地图的科学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历史研究的真实性。地图是地名学与历史地理学的重要条件。《康熙皇舆全览图》《雍正十排皇舆全图》《乾隆十三排图》与《黑龙江舆图》等清代地图,为“哈尔滨”地名研究提供了形象的第一手资料。满文《雍正十排皇舆全图》的“扁岛”位置,是松花江的一处江心岛,亦称为太阳岛,而不是现太阳岛的方位;“扁岛”不能代表“哈尔滨”,亦不是“哈尔滨”地名的满文来源。光绪朝汉文《黑龙江舆图》标有“哈尔宾”“大哈尔宾”和“小哈尔宾”等名称,只有“哈尔宾”所标示的位置与哈尔滨最初形成的形态接近。学术界逐渐认同“哈尔滨”来自满语,但是其具体的含义还是不确定的,是“打渔泡”“晒渔网”,还是“晒网场”。

在清末和民国时期的“道”中,滨江关道(亦称哈尔滨关道、滨江道)因其“专办吉江两省铁路交涉并督征关税”,而具有不同于其他“道”的特殊性。滨江关道具有设治时间较晚、道尹更替频繁、治所相对复杂及作用特殊等特点。利用档案、报纸、照片等资料,对哈尔滨关道的设治和职能、关道的性质、道署的变迁,以及设治与哈尔滨城史纪元、海关、中俄交涉等关系进行了梳理和论证。关于滨江关道的研究,对研究哈尔滨早期行政沿革、中俄早期国际关系及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地方官制等具有一定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