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移民政策的历史考察与多维审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绪论

一 研究的缘起

当代以色列社会堪称一幅色彩斑斓的马赛克——东方与西方交会、传统与现代杂糅、宗教与世俗并存,这片土地生活着诸多民族(犹太人、阿拉伯人、贝都因人、亚美尼亚人、切尔克斯人等)和宗教信徒(犹太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巴哈伊教、德鲁兹教等)。根据以色列中央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22年12月底,以色列总人口为965.6万人,其中,犹太人710.6万人(占总人口的73.6%),阿拉伯人203.7万人(占21.1%),其他为51.3万人(占5.3%)。[1]不仅如此,主体民族犹太人的内部族群构成也极其多元,分为阿什肯纳兹人、东方犹太人、俄裔犹太人,还有黑肤色的埃塞俄比亚裔犹太人,等等;而在以色列阿拉伯人内部,既有穆斯林,也有基督徒、德鲁兹人和贝都因人。以色列境内还有不少非犹太、非阿拉伯的外籍边缘群体,例如来自亚洲和非洲等地的外籍劳工和非法移民。此外,有不少以色列公民几乎永久性地生活在海外,这些海外以色列人群体主要生活在纽约、洛杉矶、多伦多、伦敦、巴黎、悉尼等地。

作为一种社会类型,“移民”(immigrants)指离开出生地移居别处的群体,根据移动的范围,移民可以分为国内移民和国际移民。从人口构成来看,除了以色列阿拉伯人等土著的少数民族以外,以色列人口的主体犹太人几乎都由移民及其后代构成,在19世纪末以前,真正属于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仅有2万人左右。在接下来的1个多世纪里,世界各地犹太人移民巴勒斯坦,并使犹太人口在该地区逐步占据多数地位。1948—2000年,以色列犹太人口将近一半的增长直接归功于移民,而同期阿拉伯人口98%的增长归于自然增长。1982年,41.9% 的以色列人口出生于国外,84.2%的居民要么是移民,要么是移民的子女。[2]可以说,以色列的移民人口在总人口的比例不仅高于其他传统移民国家(例如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而且高于许多新兴移民国家(例如德国、法国、英国)。

从19 世纪80年代开始,巴勒斯坦犹太社团的发展和壮大,得益于几波移民浪潮,一开始是东欧国家的犹太移民,随后是中欧地区;以色列建国后,除了大屠杀幸存者,主要是中东和北非地区的阿拉伯国家的犹太移民;到20世纪80年代,俄裔犹太移民、埃塞裔犹太移民纷纷拥入。从人口上说,移民最为直接和显著的效果就是人口的增加。1948—1951年,以色列人口翻了一番;1951—1971年,以色列人口再次翻了一番,1991年年底以色列人口增长至将近500万人,2012年超过800万人,2020年超过900万人。[3]而以色列的犹太人口,从1948年到2018年增长了10倍,从65万人增加至660 万人;2000 年,以色列的犹太人口达500万人,2020年年底将近700 万人。如果没有移民,单纯依靠人口的自然增长,以色列的犹太人口到20世纪70年代或许不超过100万人,而不是270万人,犹太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将是65%而非85%。[4]1948年至1960 年间,以色列人口增长的65%归功于移民,而自然增长仅占35%。2009—2016 年,移民在人口增长中的作用趋于降低,以色列人口增长仅有15%归功于移民,而剩下的全部来自自然增长。[5]

移民给以色列社会族群构成带来巨大变化,其国内人口构成极其多样化。进入以色列的移民几乎来自各大洲,使之成为有100多个来源国家和地区的移民大杂烩地区。以色列的移民不仅有来自欧洲国家的,例如德国、波兰、俄国、英国、法国、罗马尼亚,而且有来自美洲国家的,例如美国、加拿大、阿根廷、墨西哥、智利、巴西等,更有来自亚洲和非洲国家的,例如伊拉克、伊朗、也门、印度以及埃及、摩洛哥、利比亚、突尼斯、埃塞俄比亚、南非,还有来自大洋洲国家的,例如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到20世纪90年代,又有来自第三世界国家的外籍劳工进入以色列,尤其特拉维夫成为中东地区的外籍劳工之都,使得以色列成为一个深度卷入全球化经济的国家。

移民的大批拥入还直接塑造了以色列国的犹太属性。以色列被认为以及自认为是犹太民族的家园,每个犹太人都有权移民到那里。移民吸收部在以色列是政府组成部门之一,这在世界上几乎绝无仅有。在以色列,犹太移民不被称为“移民”(immigrant),而是有专门词语——“奥莱”(oleh);而移民的行为,也有专门词语——“阿里亚”进行指称,该词具有积极的内涵,意为“上升”或“攀登”。他们认为犹太人来到巴勒斯坦,不是移民,而是回归。移民不仅在以色列社会的发展中发挥了主要作用,而且成为以色列集体认同的关键因素。实际上,以色列对公民身份采取血统主义原则,大力鼓励犹太移民到来,极力排斥非犹太移民。这尤其体现在以色列1950年通过的《回归法》(Law of Return)和1952年通过的《国籍法》中。根据这些法律,每个犹太人及其家庭成员有权定居以色列,并在到来时自动获得公民权。与阿里亚密切相关的另一个概念是“吸收”(klitah),成功的阿里亚意味着移民成功地实现了吸收,被整合到以色列社会中。以色列政府积极地为新到的移民提供各种经济支持和政策支持,帮助其融入以色列社会。

以色列的移民政策具有独特的目标指向,主要服务于国家属性和身份政治的构建。以色列对移民的吸收是有选择性的,大力鼓励犹太移民进入,同时限制非犹太移民的到来。与其他西方移民国家不同,以色列基本只对世界范围内的犹太人开放。以色列从一开始就把这个国家视为体现犹太民族自决权的代表,极力捍卫犹太人的历史性和法理性权利,强调联合国巴勒斯坦分治决议等国际法文献是对犹太民族自决权的承认。尽管以色列极力维护自身的犹太属性,但当前在其境内仍居住着几类具有一定规模的非犹太人群体:以色列阿拉伯人、俄裔移民中的非犹太人、外籍劳工和非法移民,他们在社会地位方面和经济领域遭受许多歧视和压制。在以色列官方看来,通过大力吸收犹太移民来维持犹太人的多数地位是确保这个国家存在和安全的必要条件,而任何非犹太人移民的加入势必对这个多数地位构成威胁和挑战,从而在长远发展方面影响犹太人在这个国家的主导地位。

鉴于移民在人口构成中的较高比例及其重要作用,移民问题成为理解当代以色列社会的核心路径之一。不理解移民问题,就无法理解以色列的国家属性;不理解移民问题,就无法理解当今以色列社会的复杂构成。移民贯穿了当代以色列历史发展的整个过程,使以色列这个国家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成为影响以色列人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核心要素之一。可以说,移民过去是,现在是,未来仍将是以色列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吸收移民和整合移民是以色列政治生活的核心话题之一,世界上几乎没有任何其他国家比以色列更加依赖移民,并且被移民塑造。一波又一波的移民浪潮直接塑造了以色列的民族、族群、宗教、社会特征。可以说,移民是以色列的立国之本、强大之基、力量之源。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21世纪的全球竞争是科技、教育和人才的竞争,而前两者的竞争归根结底还是人才的竞争。可以说,人力资源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研究以色列移民政策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有助于探讨当代以色列社会发展与经济崛起中的人力资源因素,这对于其他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世界各国都在争夺高素质人才的背景下,有必要分析和梳理以色列的移民政策,对以色列在人才吸收与安置等方面的经验教训进行系统归纳和总结。但是,以色列的移民政策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存在差异化的对待和社会分层,不仅在犹太移民内部,而且在非犹太移民中引起了不满,成为以色列社会冲突乃至政治对立的深刻诱因,这都值得加以关注和研究。

二 学术史回顾

作为世界犹太人口大规模流动的集中体现,以色列的移民问题是一个颇受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领域,也是以色列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之一。从19世纪末起,大批犹太人口进行了频繁的迁移和流动,移民以色列成为当代犹太人口流动的主要趋势之一。从学术史的角度看,以色列移民史研究的兴起、发展与建国后的几波移民潮有着直接的关联,根据其主导性的研究趋向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现代化模式

欧美学界和以色列学界很早就注意到以色列社会的移民性质,致力于探讨以色列社会对移民的吸收与整合,并对移民的社会化(即“以色列化”)问题进行了研究。以色列的移民吸收及其政策演变,一开始属于社会学的关注对象。从以色列建国开始,由于庞大移民群体的拥入,以色列的社会学家注意到移民的吸收及其带来的社会问题,开始对其社会融入给予学理上的探讨和论证。20世纪50年代初,著名社会学家、希伯来大学教授艾森斯塔特(S.N.Eisenstadt)发表了多篇有关以色列移民吸收的论文,例如《移民的文化和社会适应研究》 《以色列吸收新移民的过程》 《移民模式与移民吸收的分析》 《以色列境内东方移民经济适应的社会学层面:现代化进程的个案研究》等。[6]在此基础上,艾森斯塔特将相关研究拓展为一本专著——《移民的吸收:主要基于对巴勒斯坦犹太社团与以色列国的比较研究》。[7]作为希伯来大学社会学系的创始人,艾森斯塔特主要是以社会学的方法,从移民及其社会融入角度探讨以色列的现代化转型问题。该问题的探讨对于当时新成立的国家来说是迫切的需要,从而吸引了他的许多同事和学生关注和研究移民及其社会融入问题,例如摩西·斯克隆1957年出版的《 1948年至1953年进入以色列的移民》。[8]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民族国家构建时期,现代化理论在以色列移民整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理论假定这个新国家致力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而移民正是推动以色列实现转型的关键性人力因素。在此范式下,主要考虑移民对西式观念和制度的接受,移民吸收的过程即打破传统家庭结构,他们身上发生的变革都是现代化转型的体现。为此,移民吸收关注的焦点集中在来自亚洲和非洲的犹太移民,因为这些来自非西方国家的移民是以色列摆脱传统走向现代的关键对象。为了加快移民融入以色列社会的步伐,艾森斯塔特提出“传统移民”(traditional immigrants)成功转变为“现代犹太人”(modern Jews)的三个指标:“文化适应(acculturation),学习吸收社会的各种规范、角色和习俗;个人调节(personal adjustment),加强移民的心理结构,建立对他们的信心和满足感;制度融入(institutional dispersion),移民在各种制度领域的分布比例、居住地点;等等。”[9]

此后,不少学者沿着现代化的路径分析以色列移民的社会融入问题,巴尔-约瑟夫的“去社会化”和“再社会化”概念探讨借助“再社会化”去除移民的传统因素,产生了广泛影响。[10]“再社会化”概念在政策层面的体现为“熔炉”政策,强调通过对犹太移民进行国家主义的文化整合,去除流散地特征,塑造出符合国家需要的“新以色列人”(new Israeli)。尽管在文化整合过程中存在着阿什肯纳兹人的文化霸权倾向,但“熔炉主义”举措在当时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将千差万别、派别林立的犹太人改造为相对均质、凝聚强固的新型国家公民。这一举措不仅是以色列国家构建和文化整合的重大成就,而且是现代史上移民融合与社会转型的成功典范。

(二)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多元文化主义模式

自20 世纪80年代以来,多元文化主义思潮在以色列勃兴,并发展为当前公众与学术讨论的核心焦点。多元文化主义思潮在经济领域的体现是以色列的私有化革命。这股私有化浪潮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改变着以色列社会,打破了原有的福利国家制度,扩大了社会与经济的差距。多元文化主义瓦解着以色列建国以来长期实施的熔炉政策:“部门化与多元文化主义通常被作为以色列社会的‘自然状态’出现,从而瓦解着熔炉政策。在这个方面,部门化是劳工犹太复国主义霸权崩溃的体现,并为那些曾经被压制与沉默的群体及声音提供了政治和文化的表达空间。”[11]随着少数群体政治意识的觉醒,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以排斥阿拉伯人、否定流散地、压制东方犹太人等为前提的国家认同以及主流政治叙述开始不断遭受来自许多边缘群体的冲击与挑战。

受多元文化主义的影响,移民吸收的“熔炉”模式遭到了挑战,主要是由于两大因素。首先,犹太复国主义的“流散者整合”(mizug galuyot/the fusion of exiles)理想是把所有移民整合进具有单一的民族文化身份的同质化社会,但现实过程中,新移民与老移民之间的鸿沟不断加大,从而出现“两个以色列”(two Israels)。其次,在多元文化主义的影响下,20世纪80年代的移民不同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移民,不再愿意放弃自己的族群文化特性。他们没有经历前者经历过的“再社会化过程”,而是更多保持了自身的认同与社会特征。过去,大多数移民群体渴望尽快融入社会,成为“以色列人”;如今,新移民倾向于尽可能地保持自身族性特征。

随着以色列移民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到20世纪80年代,学者们开始强调移民群体的主体性,从单纯探讨移民社会化问题转向移民与以色列社会的互动研究,关注以色列移民群体及其与现有群体之间的族群关系和不平等问题,尤其注意到阿什肯纳兹犹太人与新到的亚非裔移民的社会冲突和经济差距。[12]这些研究普遍对建国初期的同化主义持批评态度,对熔炉政策进行了反思和批判。代表作品有,克劳斯编的《以色列社会:移民、族性与社团》[13]、吉特尔曼的《成为以色列人:苏联与美国移民的政治再社会化》[14]、亚历克斯·维恩格罗德编的《整合之后的以色列族性》[15]等。

(三)21世纪初以来的跨国研究路径

20 世纪末21世纪初,学者们开始超越过去移民研究的“以色列中心论”视角,强调移民的跨国乃至全球特征,注重从比较的视角分析以色列移民问题。把以色列移民视为一个全球性问题,例如关注流散地的以色列人、以色列境内的非犹太移民问题,这些都是以色列日益受到全球化经济冲击的体现,侧重关注移民的流动性、跨国性。代表作品有埃拉扎·勒舍姆和尤迪特·舒瓦尔合编的《移民以色列:社会学的视角》[16]、加布里埃尔·李普希特兹的《流动的国家:向以色列移民以及内部移民(1948—1995)》[17]、丹尼尔·埃拉扎与莫尔顿·韦恩菲尔德合编的《一直在流动:比较视野下的近期犹太移民》[18]、多瓦拉·哈科恩的《混乱之中的移民:20世纪50年代及其后向以色列的大规模移民及影响》[19]、萨拉·魏尔伦主编的《全球比较背景下的向以色列跨国移民》[20]、卡尔文·戈尔德施耐德的《21 世纪的以色列社会:移民、不平等与宗教冲突》[21]、詹尼斯·帕纳吉奥蒂迪斯的《未被拣选者:以色列和德国的流散地、民族与移民》[22]等。

除综合性著作以外,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专题性的移民研究也开始出现。

其一,以色列的俄裔移民研究。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苏联的解体,大批俄裔犹太移民拥入以色列,仅20世纪90年代拥入以色列的俄裔移民就将近100万人之多。在此情况下,对俄裔以色列移民的研究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涉及俄裔移民与以色列政治、俄裔移民群体的类型、俄裔移民的社会适应问题。代表作品有约翰·奎格雷的《卷入旋涡:进入以色列的苏联移民与中东和平》[23]、尤迪特·舒瓦尔和伯恩斯坦合编的《移民医生:前苏联医生在以色列、加拿大与美国》[24]、迪娜·西格尔的《大移民:俄罗斯犹太人在以色列》[25]、马吉德·哈吉的《高度分裂社会中的移民与族群形成:以20 世纪90年代以色列的前苏联移民为例》[26]、拉里萨·勒蒙尼克编的《俄罗斯以色列人:社会流动、政治与文化》[27]、马吉德·哈吉的《以色列的俄罗斯人:一个部落社会的新型族群团体》[28]等。

其二,埃塞裔犹太移民研究。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埃塞俄比亚裔犹太人大批拥入以色列的时期,以色列政府先后通过“摩西行动”(Operation Moses)、“所罗门行动”(Operation Solomon)将大批埃塞裔犹太人带回以色列,不少学者对所谓“黑色犹太人”(black Jews)产生了兴趣。有关埃塞裔犹太人的著作有,帕里菲特和塞米合编的《贝塔以色列人在埃塞俄比亚和以色列:埃塞俄比亚犹太人研究》[29]、以斯帖·赫尔佐格的《移民与官僚:以色列吸收中心的埃塞俄比亚犹太人》[30]、坦亚·施瓦茨的《以色列的埃塞裔犹太移民:被推迟的故土》[31]、斯蒂芬·斯皮科特的《所罗门行动:对埃塞俄比亚犹太人的大胆营救》[32]等。

其三,倒移民研究。以色列移民不仅包括其他地区向以色列的移民,而且包括以色列人向外迁出的活动,这被称为倒移民现象。对以色列而言,倒移民现象是一种人才流失行为,其引发了以色列社会的极大忧虑,这一现象自20世纪80年代起受到学者们的持续关注。例如,泽维·索贝尔的《来自应许之地的移民》[33]、斯蒂文·戈尔德的《流散地的以色列人》[34]、乌兹·勒比胡恩与利拉赫·阿里合编的《旅居美国的以色列人:移民、跨国主义与流散认同》[35]等。

其四,以色列的外籍劳工和非法移民研究。随着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的发展,大批外籍劳工和非法移民拥入以色列,致使非犹太移民日益受到关注。一开始进入以色列的外籍劳工主要是巴勒斯坦人,后来由于巴以冲突的不断升级,以色列开始使用来自亚洲、拉美、东欧等欠发达地区的劳工。有关的重要研究有,本杰明·沃尔金森的《以色列境内阿拉伯人的雇用情况:寻求平等的雇用机会》[36]、法萨赫的《巴勒斯坦向以色列的劳工移民:劳动、土地与占领》[37]、哈塔比与米阿里合编的《以色列劳动力市场中的巴勒斯坦人:多学科的路径》[38]、以色列·德罗里的《以色列的外籍劳工:全球的视野》[39]、克劳迪亚·利尔贝特的《对“圣地”的看护:以色列的菲律宾家政工人》[40]等。随着非法移民在2005年以后成为以色列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学者们对这一新的移民现象也给予一定的关注。例如,巴拉克·卡里尔的《犹太国家的拉迪诺移民:以色列的无证者》[41]、米亚·贾拉达特的《未被拣选者:以色列新的他者的生活》[42]、吉拉德·本-努恩的《在以色列寻求庇护:难民与移民法的历史》[43]、萨拉·威伦的《为尊严而战:位于以色列边缘的移民生活》[44]等。

综上所述,国外学术界的研究虽然对各具体方面的研究较为深入,但目前尚缺乏系统、完整的以色列移民政策史研究著作。现今有关犹太/以色列移民政策的研究多数集中于以色列建国前,尤其是英国委任统治对犹太人的移民政策,例如摩西·莫塞克的《赫伯特·撒母耳时期的巴勒斯坦移民政策:英国人、犹太复国主义者和阿拉伯人的态度》[45]、路易赛·兰顿的《白厅与犹太人(1933—1948):英国的移民政策、犹太难民与大屠杀》[46]、弗雷迪·列布里奇《英国海军和政界对进入巴勒斯坦的犹太非法移民的反应(1945—1948)》[47]等。这些研究推进了有关犹太移民政策的研究,但多数是英国视角,缺乏犹太人的应对和态度,尤其是巴勒斯坦犹太社团对于犹太移民政策的态度。需要指出的是,现有研究对以色列建国后移民政策的系统和全面梳理较为缺乏。

就国内学术界而言,对以色列移民问题的关注虽然较早,但有关的专著目前较为缺乏,学者周承对苏联解体后进入以色列的俄裔移民进行了研究[48],但该书更多集中于俄裔犹太移民的认同整合研究,对俄裔犹太人群体的高技术移民特征没有给予充分的关注。总体而言,国内学术界对以色列移民的研究刚刚起步,对于以色列移民政策史的系统研究更是不多见。国内仅有少量的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涉及以色列某些阶段的移民活动[49]以及某些移民群体(例如俄裔犹太移民、埃塞裔犹太移民)[50],对以色列的高技术移民、倒移民和非犹太移民等群体的关注不够,[51]没有凸显移民作为犹太复国主义意识形态组成部分的重要性,没有关注移民与以色列国家属性和身份政治构建的关系,[52]也没有涉及移民与以色列国家创建、经济建设、社会整合、科技创新等的关系。从国家属性和身份政治构建的角度看,以色列移民政策是认识和理解以色列社会的重要路径和窗口,也是一个十分值得拓展的学术领域。

三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主要材料来源

本书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为指导,力图系统探究以色列移民政策的历史演变及其深刻内涵,紧扣当代以色列政治与社会的主要发展脉络,分析以色列移民的构成及其认同整合、移民对当代以色列社会的重要作用、移民与以色列的国家属性、移民与以色列的身份政治构建、以色列的人才强国战略等核心问题。本书拟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科技等不同层面,对以色列的移民政策进行整体性阐释。除了以运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为基本,本书还借鉴民族学、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等跨学科的分析研究。

本书的技术路线主要是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和移民类型的区分,从横、纵两个维度勾画出以色列移民政策的全貌,同时把当代以色列置于世界历史的大视域下,关注世界史整体发展与犹太史的关联性与互动性,强调从跨国与全球的视野探究以色列移民问题。具体来说,本书立足于历史学的基本路径,使用历史学的理论(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采取文献论述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学的考证、综合、分析、比较等方法为基础,探究以色列移民政策的由来、内容及演变,从而揭示移民在以色列社会各发展阶段中的作用,例如在国家创建、经济建设、社会整合、科技创新等进程中的地位;此外,用民族学、社会学等相关理论,分析以色列移民(尤其是非犹太移民)的基本构成及其群体特征,重点探讨以色列对待非犹太移民的政策,剖析移民与以色列国家属性和身份政治构建之间的关系,等等。

就重点和难点而言,进入当代以色列的移民群体极为多样和复杂,对移民及其构成的界定是难以处理的话题,也是本书首先要面对的问题;由于进入以色列的移民来自世界各地,其特征千差万别,应该以何种学术视角来勾勒移民与当代以色列社会的关系,是本书的主要难点之一;对以色列移民政策的深度研究,通常涉及移民及其职业、身份认同、社会状况等方面,这些不仅需要足够的历史分析能力,而且需要一定的跨学科方法;涉及以色列移民问题的外文文献,除了英语文献、希伯来语文献,还涉及俄语、法语、德语等多种语言文献,这是以色列的移民来自世界各地的情况所致。

在主要研究目标上,本书以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致力于阐释以色列移民的由来与基本构成,梳理以色列移民政策的内涵及演变,揭示移民对于当代以色列社会的重要作用。具体目标如下:

首先,揭示以色列移民的多重构成及其不同特征。当代以色列的移民,不仅有犹太移民,还有非犹太移民(例如外籍劳工、非法移民、难民),而且出现了离开以色列的倒移民现象,使以色列移民问题呈现复杂性和多样性,这些都需要给予系统的梳理和具体的研究;

其次,对以色列的移民政策进行系统归纳和总结,从犹太移民政策和非犹太移民政策两个层面加以考察,尤其是对犹太移民吸收和安置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加以分析总结;

再次,从国家属性和身份政治构建的维度对移民政策和国家认同之间的复杂关系加以剖析,探究移民多样性与以色列国家身份的互动作用;

最后,阐释移民在当代以色列社会中的重大作用,例如对国家创建、经济建设、社会整合、科技创新等关键性历史进程的影响,同时分析以色列移民政策存在的一些内在问题,从而更全面、更精准地理解当代以色列社会。

就材料来源而言,本书大量使用以色列议会、以色列移民吸收部、以色列劳工部、以色列国家创新局、以色列中央统计局、犹太代办处等相关政府部门的原始资料和档案数据,以及《耶路撒冷邮报》(The Post of Jerusalem)、《国土报》(Haaretz)、《以色列时报》(The Times of Israel)等重要报刊文献。在文献材料来源上充分运用了以色列建国以来涉及移民政策的大量法律文本、政策规定以及各种相关一手资料。本书使用的文献资料涉及英语、希伯来语、德语等多种语言。本书附录部分辑录了以色列建国以来有关移民政策的重要法律法规,不少法律法规的内容是第一次介绍到国内学术界。

四 研究思路与基本内容

21世纪的全球竞争是科技、教育和人才的竞争,而这一切竞争的本质是对人才的竞争,可以说人才资源的争夺战是国际竞争的主要内容。从以色列的情况来看,移民是其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性因素。在全球化的时代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争夺高素质人才的宏观背景下,十分有必要归纳和总结以色列在将移民充分运用于经济建设、社会整合、科技创新等领域所体现的超人智慧与丰富经验。当然,以色列移民问题在现代化、全球化时代所遭遇的惶惑困顿与无所适从也同样值得我们去反思与省悟。

本书拟以进入以色列的不同移民群体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以色列的移民政策史,包括进入以色列的犹太移民和非犹太移民,力图揭示移民政策与以色列国家属性和身份政治构建的核心问题。除绪论以外,本书分为上编、中编、下编,分别从以色列移民的由来与基本构成、以色列对犹太移民的政策、以色列对非犹太移民的政策等维度对以色列移民政策史进行全方位的学理研究和深度分析。基本内容概括如下。

上编主要阐述以色列移民的由来与基本构成,分为两章。第一章对进入巴勒斯坦地区的早期犹太移民进行研究,探讨犹太传统的返乡复国情结与犹太人移民行为的文化根源;从19世纪末起,先后兴起五次大规模的“阿里亚”移民潮,带来较大规模的犹太移民,为巴勒斯坦犹太社团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初期的秘密移民行动,这些都为以色列国在1948年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第二章重点探讨以色列建国后的移民浪潮及其构成,具体包括1948—1951年的移民潮、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阿拉伯国家犹太移民、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和苏联犹太移民、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埃塞裔和俄裔犹太移民、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外籍劳工和非法移民。

中编重点研究以色列对犹太移民的政策,分为五章。第三章分析以色列移民政策的核心目标,即吸收犹太移民以确保犹太国家属性,为此确立“召聚流散者”的意识形态。第四章探讨以色列对犹太移民的法律界定与吸收安置,以色列颁布《回归法》、《国籍法》和《入境以色列法》,并建立一系列负责移民吸收的管理机构,采取措施对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进行吸收整合与安置。第五章分析犹太移民内部的族群分层及其身份政治,包括阿什肯纳兹人与东方犹太人之间的分层,以色列社会对待埃塞裔犹太移民的内部种族主义,俄裔移民的独特文化认同以及数量巨大的“非犹太的奥莱”所引发的争议。第六章论述倒移民现象(即移民迁出以色列到流散地的逆向移民行为)与以色列的应对,对倒移民现象的由来,该群体的人数、流向和身份认同以及离开以色列的动机等进行分析,并探讨以色列应对倒移民现象采取的举措。第七章分析高技术移民与以色列的创新创业潮,以色列的高技术移民主要分为苏联犹太移民和海外以色列人才两大部分。

下编主要探讨以色列对非犹太移民的政策,分为三章。第八章研究非犹太移民与以色列的身份政治构建,以色列制定了《防止渗透法》,对非犹太移民采取利用和排斥相结合的政策。第九章分析以色列对外籍劳工的认知和政策,包括以色列境内外籍劳工的由来和基本状况,外籍劳工进入以色列的动机及来源地、职业分布,以色列对待外籍劳工的政策与法规,以及对外籍劳工的认知和态度。第十章剖析以色列对非法移民的管控和应对。具体围绕以色列境内非法移民的基本情况、非法移民进入以色列的渠道与原因、以色列人对非洲非法移民的认知、以色列对非法移民的管控与应对举措等方面展开。

结语部分阐释了以色列移民政策的理想维度与现实维度。理想维度是致力于通过源源不断的移民确保犹太国家属性的绝对主导地位,然而现实层面以色列饱受非犹太移民持续拥入的困扰。附录部分辑录和翻译了以色列建国以来有关移民政策的法律法规,例如1948年《独立宣言》、1950年《回归法》、1952年《国籍法》、1952年《入境以色列法》、1954年《防止渗透法》、1991年《外籍劳工法》、2018年《犹太民族国家法》。


[1]“Media Release: Population of Israel on the Eve of 2023”,Israel Central Bureau of Statistics,December 29,2022,https://www.cbs.gov.il/he/mediarelease/DocLib/2022/426/11_22_426e.pdf.

[2]Natalia Damian,“Immigrants and Their Occupational Absorption: The Israeli Case”,International Migration,Vol.22,No.4(October,1984),pp.334-335.

[3]Calvin Goldscheider,Israeli Society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Immigration,Inequality,and Religious Conflict,Waltham,M.A.: Brandeis University Press,2015,p.51.

[4]Dov Friedlander and Calvin Goldscheider,The Population of Israel,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9,Table 7.6.

[5]Yossi Harpaz and Ben Herzog,“Report on Citizenship Law: Israel”,GLOBACIT Country Report,Firenze: European University Institute,2018,p.7.

[6]参见S.N.Eisenstadt,“Evaluation of the Adjustment of Immigrants”,Megamot,Vol.1(1949/1950),pp.335-346; S.N.Eisenstadt,“Fundamental Problems in the Absorption of Immigrants”,Yalkut haMizrach ha Tikhon,Vol.3,No.1-2(1950),pp.16-21; S.N.Eisenstadt,“Research on the Cultural and Social Adaptation of Immigrants”,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Bulletin,Vol.3(1950),pp.258-262; S.N.Eisenstadt,“The Process of Absorption of New Immigrants in Israel”,Human Relations,Vol.5,No.3(August,1952),pp.223-245;S.N.Eisenstadt,“Analysis of Patterns of Immigration and Absorption of Immigrants”,Population Studies,Vol.7,No.2(November,1953),pp.167-180; S.N.Eisenstadt,“Sociological Aspects of the Economic Adaptation of Oriental Immigrants in Israel: A Case Study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Vol.4,No.3(April,1956),pp.269-278,etc。

[7]S.N.Eisenstadt,The Absorption of Immigrants: A Comparative Study Based Mainly on the Jewish Community in Palestine and the State of Israel,London: Routledge&Kegan Paul,1954.该书希伯来文版出版于1951年,参见S.N.Eisenstadt,The Absorption of Immigrants: A Sociological Analysis(in Hebrew),Jerusalem: The 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1951。

[8]Moshe Sikron,Immigration to Israel from 1948 to 1953,Jerusalem: Falk Center,1957.

[9]S.N.Eisenstadt,The Abosrption of Immigrants: A Comparative Study Based Mainly on the Jewish Community in Palestine and the State of Israel,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1954,pp.10,15.

[10]R.Bar-Yosef,“Desocialization and Resocialization—The Adjustment Process of Immigrants”,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Vol.2,No.3(1968),pp.27-42.

[11]Daniel Gutwein,“From Melting Pot to Multiculturalism; or,The Privatization of Israeli Identity”,in Anita Shapira,ed.,Israeli Identity in Transition,Westport,C.T.: Praeger,2004,p.226.

[12]Sammy Smooha,“Three Approaches to the Sociology of Ethnic Relations in Israel”,The Jerusalem Quarterly,Vol.40(1986),pp.31-61.

[13]Ernest Krausz,ed.,Studies of Israeli Society: Migration,Ethnicity and Community,New Brunswick: Transaction Books,1980.

[14]Zvi Gitelman,Becoming Israelis: Political Resocialization of Soviet and American Immigrants,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1982.

[15]Alex Weingrod,ed.,Studies in Israeli Ethnicity: After the Ingathering,New York: Gordon and Breach,1985.

[16]Elazar Leshem and Judith T.Shuval,eds.,Immigration to Israel: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New Brunswick: Transaction Publishers,1998.

[17]Gabriel Lipshitz,Country on the Move: Migration to and within Israel,1948-1995,Förlag: Springer,1998.

[18]Daniel J.Elazar and Morton Weinfeld,eds.,Still Moving: Recent Jewish Migration in Comperative Perspective,New Brunswick,N.J.: Transaction Publishers,2000.

[19]Dvora Hacohen,Immigrants in Turmoil: Mass Immigration to Israel and Its Repercussions in the 1950s and After,trans.Gila Brand,Syracuse: 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2003.

[20]Sarah S.Willen,ed.,Transnational Migration to Israel in Global Comparative Context,Lanham,M.D.: Lexington Books,2007.

[21]Calvin Goldscheider,Israeli Society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Immigration,Inequality,and Religious Conflict,Waltham,M.A.: Brandeis University Press,2015.

[22]Jannis Panagiotidis,The Unchosen Ones: Diaspora,Nation,and Migration in Israel and Germany,Indianopoli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2019.

[23]John Quigley,Flight into the Maelstrom: Soviet Immigration to Israel and Middle East Peace,Reading,Berkshire,U.K.: Ithaca Press,1997.

[24]Judith T.Shuval and Judith H.Bernstein,eds.,Immigrant Physicians: Former Soviet Doctors in Israel,Canada,and the United States,Westport,Conn.: Praeger,1997.

[25]Dina Siegel,The Great Immigration: Russian Jews in Israel,New York: Berghahn Books,1998.

[26]Majid Al-Haj,Immigration and Ethnic Formation in a Deeply Divided Society: The Case of the 1990s Immigrants from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in Israel,Leiden: Brill,2004.

[27]Larissa Remennick,ed.,Russian Israelis: Social Mobility,Politics and Culture,New York: Routledge,2012.

[28]Majid Al-Haj,The Russians in Israel: A New Ethnic Group in a Tribal Society,London:Routledge,2019.

[29]Tudor Parfitt and Emanuela Trevisan Semi,eds.,The Beta Israel in Ethiopia and Israel:Studies on the Ethiopian Jews,Richmond,U.K.: Curzon Press,1999.

[30]Esther Hertzog,Immigrants and Bureaucrats: Ethiopians in an Israeli Absorption Center,New York: Berghahn Books,1999.

[31]Tanya Schwarz,Ethiopian Jewish Immigrants in Israel: The Homeland Postponed,Richmond,U.K.: Curzon Press,2001.

[32]Stephen Spector,Operation Solomon: The Daring Rescue of the Ethiopian Jews,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33]Zvi Sobel,Migrants from the Promised Land,New Brunswick,N.J.: Transaction Books,1986.

[34]Steven J.Gold,The Israeli Diaspora,London: Routledge,2002.

[35]Uzi Rebhun and Lilach Lev Ari,eds.,American Israelis: Migration,Transnationalism,and Diasporic Identity,Leiden: Brill,2010.

[36]Benjamin W.Wolkinson,Arab Employment in Israel: The Quest for Equal Employment Opportunity,Westport,Conn.: Greenwood Press,1999.

[37]Leila Farsakh,Palestinian Labour Migration to Israel: Labour,Land and Occupation,New York: Routledge,2005.

[38]Nabil Khattab and Sami Miaari,eds.,Palestinians in the Israeli Labor Market: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2013.

[39]Israel Drori,Foreign Workers in Israel: Global Perspectives,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9.

[40]Claudia Liebelt,Caring for theHoly Land”: Filipina Domestic Workers in Israel,New York: Berghahn Books,2011.

[41]Barak Kalir,Latino Migrants in the Jewish State: Undocumented Lives in Israel,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2010.

[42]Mya Guarnieri Jaradat,The Unchosen: The Lives of Israel's New Others,London: Pluto Press,2017.

[43]Gilad Ben-Nun,Seeking Asylum in Israel: Refugees and the History of Migration Law,London: I.B.Tauris,2017.

[44]Sarah S.Willen,Fighting for Dignity: Migrant Lives at Israel's Margins,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2019.

[45]Moshe Mossek,Palestine Immigration Policy under Sir Herbert Samuel: British,Zionist and Arab Attitudes,London: Frank Cass,1978.

[46]Louise London,Whitehall and the Jews,1933-1948: British Immigration Policy,Jewish Refugees and the Holocaust,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47]Freddy Liebreich,Britain's Naval and Political Reaction to the Illegal Immigration of Jews to Palestine,1945-1948,London: Routledge,2004.

[48]周承:《以色列新一代俄裔犹太移民的形成及影响》,时事出版社2010年版。

[49]王福生:《本-古里安的移民思想与实践研究(1903—1948)》,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韩娟红:《第三次中东战争前以色列的移民政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大学,2017年;范鸿达:《以色列国际移民:背景、政策、实践、问题》,《宁夏社会科学》2017年第5期。

[50]王仙先:《20世纪末俄罗斯犹太移民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大学,2008年;胡德富:《以色列的埃塞俄比亚犹太移民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大学,2014年;李萌:《1950年代初伊拉克犹太人移民以色列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16年;宋全成:《欧洲犹太移民潮与以色列国家的移民问题》,《文史哲》2003年第2期;徐继承:《以色列外来犹太移民与城市化发展》,《世界民族》2011年第2期;张馨心:《俄罗斯裔犹太移民在以色列的地位及影响》,《阿拉伯世界研究》2020年第3期。

[51]笔者对相关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参见艾仁贵《以色列的高技术移民政策:演进、内容与效应》,《西亚非洲》2017年第3期;艾仁贵《以色列倒移民现象的由来、动机及应对》,《世界民族》2019年第2期;艾仁贵《以色列对非洲非法移民的认知及管控》,《西亚非洲》2019年第5期;艾仁贵《以色列的外籍劳工政策初探》,《世界民族》2022年第3期。

[52]艾仁贵:《塑造“新人”:现代犹太民族构建的身体史》,《历史研究》2020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