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研究(1927—1937)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酒神魔咒与现代自由主义文学的沉浮

作为现当代文学研究的热点论题之一,自由主义文学研究业已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但在理论体系与文学史建构两个重要方面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首先,自由主义文学研究理论体系的风险来自“自由主义”概念本身。由于“自由主义”外延复杂而含混,加之其“非文学性”所指,使“自由主义文学”概念无法有效包容研究目标,无力阐释诸如鲁迅这样具有丰富“自由”因子的对象,[1]削弱了研究合法性。这种过分倚重“自由主义”的理论惰性,使研究者无法找到穿透此种文学样态的有效解读范式,而身陷“主义”泥沼,从而将研究对象本质化,遮蔽自由主义文学的丰富性。其次,自由主义文学的文学史建构孱弱。20世纪80年代以前,自由主义作家往往处于被批判和遮蔽状态;改革开放后,该领域逐步摆脱文学工具论束缚,开始缓慢复苏;90年代以来,诸多因素推动自由主义文学研究升温,出现该领域作家、作品、流派和思潮的发掘热潮,继而步入扩大化阶段,导致自由主义文学范畴因“泛化”而丧失其固有归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