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香港轮船航运业研究(1840—1911)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创新点和难点

一 创新点

在内容上,其一是构建航运—贸易二维经济体系来分析航运业与香港经济之间的关系。以经济学的角度来探讨香港航运业对近代香港经济变迁的影响。以航运业的发展作为考察香港区域经济发展的视角,不仅拓展了研究区域经济的视野,从流通、贸易领域洞悉近代香港的经济脉搏,而且可以推动区域经济史研究和中国近代史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学理意义。

其二是提出“双轨”发展模式来研究近代香港轮船航运业的发展。所谓“双轨”发展模式,就是外资轮船航运业和华资航运业。一轨是香港华资轮船航运业,包括当地人、华人和买办发展的轮船航运业,也可以称为民族航运业;另一轨是香港的外资轮船航运业。[52]通过分析华资和外资轮船航运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在转口港确立时期之前,外资轮船航运业占据香港航运业的主体地位,甚至是处于垄断地位,而华资轮船航运业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甚至成为其“附庸品”。此时作为外资航运业的“一轨”,遥遥领先于华资轮船航运业。直到转口港确立以后,华资轮船航运业逐渐冲击外资航运业的垄断地位,“羽翼”日益丰满,开始挣脱附属于外资轮船航运业的地位,逐渐开创自己的“新天地”。这一过程曲折且艰辛,但是民族轮船航运业的发展,是进步的和符合民族利益的,是历史发展大势所趋。此时,作为华资轮船航运业的“一轨”开始有自己的领地和话语权,而作为外资航运业的垄断地位也出现一定的松动。这“双轨”模式在近代航运史上很长时间内处于并存的局面,呈现此消彼长、你追我赶的态势。这种双轨发展模式是否可以推广到整个中国近代航运史的研究值得商榷。

其三是轮船航运业的衡量标准,从船只数、吨位数、造船厂数和以轮船为载体的贸易繁荣程度等因素来量化和考察地区航运业发展。同时,在考察香港轮船航运业的发展基础上,探讨轮船与帆船之间的比重问题,帆船业并非在轮船航运业的面前不堪一击,而是呈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在资料上,首先努力去挖掘档案海关等第一手史料,尤其关于香港航运业方面的新史料,因此竭尽所能去挖掘。本书采用的重要史料是中英文混编《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9)》[53],它是一部研究近代中国和各口岸的贸易情形以及经济变迁提供较高学术价值的史料。这些海关渗透近代中国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以贸易为中心,兼办港务、航政、邮政、气象、引水、灯塔、航标等海事业务。这是一部内容广泛、系统完整的数据,内容精确,所囊括地域很广的史料,因此价值非常高。该史料总共170册,本书采用了其中17册。1887年九龙关和拱北关设立,得以将一向视为走私之渊薮的华南和港澳之间的帆船和轮船贸易进行有效的统计。同时采用新近出版的《哈佛大学图书馆藏未刊旧中国海关史料(1860—1949)》,以其中24册作为辅助。因此,对于九龙关和拱北关之间的贸易、帆船、轮船统计资料十分集中,搜集起来稍许容易,但是整理该项数据花了很长的时间。一是由于外文资料为主体,需要很强的英语水平;二是经济贸易专业术语较多,加大了翻译难度。这些数据直接反映近代香港航运与贸易发展情况,因此该类整理好的资料史料价值极高。

其次,有些关于香港的海关数据进行补充,刘辉主编《五十年各埠海关报告(1882—1931)》[54],海关总署编译的《旧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通令选编》[55],拱北海关编辑委员会编《拱北关史料集》[56],九龙海关编志办公室编的《九龙海关志(1887—1990)》[57],莫世祥、虞和平和陈奕平编译的《近代拱北海关报告汇编》[58],《拱北海关志》[59],以上数据都有不同层面对香港航运贸易的记载。

再次,引用海内外报刊资料,大陆地区:《申报》、《时报》(上海)、《新闻报》(上海)、《顺天时报》、《东方杂志》、《农学报》、《地学杂志》、《字林沪报》、《上海新报》、《万国公报》、《月报》、《绍兴白话报》、《湖北商务报》、《南洋官报》、《大同报》(上海)和《台湾日日新报》。

香港地区:《大同周报》(香港)、《循环日报》(1874—1886)、《遐迩贯珍》(1853—1856)和《香港华字日报》(1895—1911)。

新加坡地区:《叻报》(1887—1911)、《日新报》(1899—1900)、《天南新报》(1898—1905)、《星报》(1890—1898)、《星洲晨报》(1909—1910)、《中兴日报》(1907—1910)和《南洋总汇新报》(1908—1911)。

马来西亚地区:《槟城新报》(马来西亚,1895—1911)。

外文报刊:The China Mail(1866-1911)、Hong Kong Daily Press(1864-1911)、Hong Kong Telegraph(1881-1911)、The Singapore Free Press and Mercantile Advertiser (Weekly,1894)、The Straits Times(Singapore)、The North-China Herald(1850-1866)、The North-China Daily News(1864-1951)、The North-China Herald and Supreme Court & Consular Gazette(1870-1941)。

最后通过深度挖掘与本课题相关且未被注意的资料,包括笔记、地方志中相关史料,从中探寻历史的真实面相。

二 难点

(一)跨学科研究遇到的困境,试图融会贯通地运用历史学、统计学、经济学和交通运输学等学科方法,颇具挑战性与相当的难度,有的方法仅仅是借用,难以综合灵活运用。

(二)资料搜集上,近代以来关于香港轮船航运业相关资料,直接记载数量上较少,分布也比较零散,怎么样充分挖掘和运用资料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加之,外文资料翻译等因素的影响,很难全面地搜集到香港航运史料。总之,海关报告资料、近代香港航运资料以及相关报刊论著资料,卷帙浩繁,杂乱无序,为系统梳理研究增加了难度。因此,试图融会贯通地运用各种类型的史料,把握行文流畅性,具有挑战性。

(三)航运业在近代经济变迁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但轮船航运业的发展如何影响香港经济兴衰变迁,这是一个非常难以处理的问题,即如何促进香港转口港地位的确立,如何评估香港航运业在香港近代经济变迁的作用。

(四)目前学界对香港近代轮船航运业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学术界的关注度不够,显得十分不足。因此可供借鉴相关成果更付诸阙如,对进一步深化香港航运史研究也是难点之一。


[1] 元邦建编著:《香港史略》,香港中流出版社1988年版,第139页。

[2] 刘蜀永:《香港的历史》,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第106—110页。

[3] 余绳武、刘存宽主编:《19世纪的香港》,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300页。

[4] 刘泽生:《近年来内地关于香港史研究情况概述》,《学术研究》1986年第2期。

[5] 时段理论,由法国第二代年鉴学派典型代表人物布罗代尔提出的著名理论,即认为存在三种历史时间。[法]费尔南·布罗代尔(Braudel,Fernand)著《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3卷(施康强、顾良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年版)一书分别以长时段、中时段和短时段方法研究世界经济,以此来考察资本主义的经济生活和资本主义的世界政治体系。

[6] 朱福枝:《试述中国近代航运的诞生与发展》,《武汉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4年第2期。

[7] 张济容:《近代川江航运与重庆城市发展(1840年—1937年)》,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大学,2004年,第3页。

[8] 李巧:《近代西江航运与梧州城市的发展(1897—1937年)》,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师范大学,2016年,第3页。

[9] 王洸:《中国航业》,商务印书馆1929年版。

[10] 王洸:《中国航业论》,交通杂志社1934年版。

[11] 王洸:《现代航政问题》,正中书局1937年版。

[12] 王洸:《航业与航权》,上海学术研究会1930年版。

[13] 郭寿生:《各国航业政策实况与收回航权问题》,上海华通书局1930年版。

[14] 朱建邦:《扬子江航业》,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15] 《招商局轮船公司》,行政院新闻局1948年版,作者不详。

[16] 交通部编:《四年来之航政》,交通部1931年版,作者不详。

[17] 交通部交通史编撰委员会编:《交通史航政编》,交通铁道部交通史编撰委员会1931年版。

[18] 蒋祖缘主编:《广东航运史(近代部分)》,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年版;河南交通厅交通史志编审委员会编:《河南航运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年版。

[19] 吉林航运史编委会:《吉林航运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年版;江天凤主编:《长江航运史(近代部分)》,人民交通出版社1992年版。

[20] 寿杨宾编著:《青岛海港史(近代部分)》,人民交通出版社1986年版。

[21] 黄景海主编:《秦皇岛港史(现代部分)》,人民交通出版社1987年版。

[22] 吴家诗主编:《黄埔港史(古、近代部分)》,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年版。

[23] 吕华清主编:《南京港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年版。

[24] 周厚才编著:《温州港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90年版。

[25] 交通部珠江航务管理局编:《珠江航运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年版。

[26] 金立成主编:《上海港史(现代部分)》,人民交通出版社1986年版;夏鹤鸣、廖国平主编:《贵州航运史(古、近代部分)》,人民交通出版社1993年版;陈敦平主编:《镇江港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年版。

[27] 聂宝璋编:《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一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聂宝璋、朱荫贵编:《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二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8] 樊百川:《中国轮船航运业的兴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9] 朱荫贵:《中国近代轮船航运业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30] 邓开颂、陆晓敏:《广东的香港史研究》,《学术研究》1996年第4期。

[31] 刘曼容:《港英政治制度与香港社会变迁》,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刘曼容:《港英政府政治制度论》,香港文教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98年版。

[32] 张丽:《60年来大陆地区香港史研究回顾》,《兰州学刊》2014年第9期。

[33] 夏巨富:《近八十年来香港航运史研究综述》,《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

[34] 张晓辉:《香港近代经济史(1840—1949)》,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5] 方振鸿:《香港经济概论》,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6] 卢受采、卢冬青:《香港经济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方志钦、蒋祖缘主编:《广东通史(近代上、下)》,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37] 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1—2辑,中华书局1985年版。

[38] The Bedikton Company,Commercial & Industrial Hong Konga Record of 94 Years Progress of the Colony in CommercetradeIndustry & Shipping 1841-1935,HongKong,1935.转引自毛立坤《晚清时期香港对中国的转口贸易(1869—1911)》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6年,第5页。

[39] 张晓辉:《民国前期粤港航运业》,《广东史志》1994年第3期。

[40] [美]刘广京:《英美航运势力在华的竞争(1862—1874)》,邱锡、曹铁珊译,陈曾年校,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41] [美]郝延平:《中国近代商业革命》,陈潮、陈任译,陈绛校,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2] [英]莱特:《中国关税沿革史》,姚曾廙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版。

[43] [英]弗兰克·韦尔什:《香港史》,王皖强、黄亚红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

[44] [美]范岱克:《广州贸易:中国沿海的生活与事业(1700—1845)》,江滢河、黄超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

[45] [日]松浦章:《明清时代东亚海域的文化交流》,郑洁西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日]松浦章:《清代帆船东亚航运与中国海商海盗研究》,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版;[日]松浦章:《清代内河水运史研究》,董科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日]松浦章:《清代上海沙船航运业史研究》,杨蕾、王亦铮、董科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日]松浦章:《清代华南帆船航运与经济交流》,杨蕾译,厦门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46] [日]村上卫:《海洋史上的近代中国——福建人的活动与英国、清朝的因应》,王诗伦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

[47] [日]上田信:《海与帝国:明清时代》,高莹莹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日]上田信:《东欧亚海域史列传》,寇淑婷译,厦门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48] [美]哈维兰:《中国、香港、广州水域中的早期轮船航运》,《美国海事杂志》1962年第22期,转引自[美]刘广京:《英美航运势力在华的竞争(1862—1874)》,邱锡、曹铁珊译,陈曾年校,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第3页。

[49] [日]松浦章:《中国帆船研究回顾》,《海洋史研究》第10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

[50] [荷]包乐史:《荷兰在亚洲海权的升降》,邓海琪等译,《海洋史研究》第7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

[51] [法]J.勒高夫、R.夏蒂埃、P.若拉、J.勒韦尔主编:《新史学》,姚蒙编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137页。

[52] 值得注意的是也存在官僚资本轮船航运业和混合资本轮船航运业,但是这两种类型在香港不是主体,只是存在小部分,那么前面两类才是主体,构成了香港航运发展史的“双轨”,只是这“双轨”步调不是一致的,存在此消彼长的势头。

[53]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海关总署办公厅编:《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

[54] 刘辉主编:《五十年各埠海关报告(1882—1931)》,中国海关出版社2009年版。

[55] 旧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通令选编:《旧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通令选编》第一卷(1861—1910年),中国海关出版社2003年版。

[56] 拱北海关编辑委员会编:《拱北关史料集》,拱北海关印刷厂1998年印刷。

[57] 九龙海关编志办公室编:《九龙海关志(1887—1990)》,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58] 莫世祥、虞和平、陈奕平编译:《近代拱北海关报告汇编》,澳门基金会1998年版。

[59] 中华人民共和国拱北海关编:《拱北海关志》,拱北海关印刷厂1998年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