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外关系史研究的进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缅怀韩振华先生的学术贡献

纪念中外关系史学会40周年

——缅怀吾师、老会长韩振华教授

陈佳荣

(香港现代教育研究社)

2021年是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成立整整40周年,又恰逢老会长韩振华教授(1921年8月2日—1993年5月28日)冥寿百岁,故本会所在地北京——本会诞生地厦门——韩故会长家乡海南,均掀起一片纪念热潮。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原与韩师生前所创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国际关系学院合作,拟于2021年11月在本会创立地厦门大学举办“中外关系史学会40年回顾与展望暨纪念韩振华先生诞辰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而海南省政协文化研究交流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海疆智库、海南大学,也拟于同年10月在韩师故乡海南文昌,联合举办“韩振华南海历史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可惜因防疫情蔓延,两会均宣布暂告停办。唯会议虽然暂停,纪念缅怀之情益加浓烈,又岂能无文表达赤子之心于一二。

回顾自己在整整六十七载前,入读厦门大学历史学系,而韩振华先生正是我们1954—1958届同学的授业恩师。他教过我们三门课:与韩国磐先生同授历史文选,单独讲授魏晋南北朝史,又教授印度尼西亚专史。正是这些基础课和专史课,奠定了我的基础历史知识和技能,培养了自己对南海交通史的浓烈志趣。再回想四十年前,自己由任教的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返回母校,参加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的创立大会暨首届学术讨论会,韩师对此会的筹备和组织与有力焉,后来又长期出任会长,居功厥伟!

韩振华教授对中外关系、南海史地学术研究贡献良多。我曾多次提出,如果在20世纪中期,冯承钧、张星烺、向达三位先生对包括西域、南海在内的整个中外交通之研究贡献甚大,被誉为“北大三杰”;那么,在南海交通、南洋史地及华侨史研究等方面,则朱杰勤、姚楠、韩振华在20世纪后期,允称“南国三雄”。关于韩师的论著,较大规模整理的有《韩振华选集》(以下简称《韩选》)五卷,其全集仍在整理中。《韩选》五卷本的编辑,始于1997年冬师母韩丘涟痕女士及韩公子牵头的“韩振华著作整理小组”(成员包括韩丘涟痕、韩卓新﹑陈佳荣﹑钱江,后有谢方加入)之成立。复蒙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资助多半费用,终于使该系列在1999—2003年全部问世:1.《中外关系历史研究》﹔2.《诸蕃志注补》﹔3.《航海交通贸易研究》﹔4.《南海诸岛史地论证》﹔5.《华侨史及古民族宗教研究》。

已问世的《韩选》五卷中,有不少论著是首次全文发表。其中首推《诸蕃志注补》,除将夏德(F.Hirth)﹑柔克义(W.W.Rockhill)的外文“译注”首次全部译成中文外,又加了同等数量的补注。另如玉尔(H.Yule)﹑考迪尔(H.Cordier)的《(中国)契丹及其通路》(Cathay and the Way Thither)第一卷近200页也由作者译述成《古代中西交通考》,首次刊于选集第三卷。其他首次披露的尚有:第一卷的《中﹑菲两国人民友好关系史略》《从中国古籍上所见到有关老挝历史发展概况》《中国古籍记载上的缅甸》﹔第三卷的《中国古代交通往来种种》《中国指南针罗盘针的起源》《牵星术——十五世纪初有关西亚东非天文航海的记录(〈郑和航海图〉西亚东非部分的研究)》﹔第五卷的《荷兰东印度公司时代爪哇糖蔗种植业的种植奴隶和雇工》《西加里曼丹的华侨“公司”》《周代家内奴隶殉死制》《唐宋元时代广州和泉州的伊斯兰古迹》,等等。这些遗作如同韩振华教授生前发表的其他论著一样,均具有广征博引、考证详密等特色。其实,仅仅浏览其名目,韩先生的功力已可见一斑,颇值后生晚辈参考学习。

本文不详介韩师的学术贡献,大家可参考后附的《韩选》五卷篇目,并自行阅读原著。这里仅就韩师对自己的持续教诲,略举二三事述之。

其一是“提携后进”。我从1958年毕业于母校后,一直在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和研究部工作,长达24载。1978年,全国东南亚研究会举行成立大会,自己草就《朱应、康泰出使扶南和〈吴时外国传〉考略》一文准备参加,后因教学工作未能成行,遂将文稿寄给韩师。他非常热心地请人刻印,并将油印稿作为宣读论文公诸大会。此文后来于同年正式刊布,成为自己在南海研究方面的首篇论文。为此,作为学生对韩师实在由衷地感激。

另一是“虚怀若谷”。韩师曾长期从事南海史地资料的搜集、考订、论证,并因此经常来往厦门—北京之间。每逢抵京,常作师生之会、畅谈学术。有一回,我提及某些《异物志》虽未标明地域,不一定是东汉杨孚之作,有可能是吴时万震的《南州异物志》,韩师当即表示须详查才能定夺。若干年后,弟子见韩师论著,有关条文赫然注明:一说为万震……云云。对于吾师此种忠于史事、精益求精的学术风范,更是钦佩有加。

再一是“诲人不倦”。自己毕业后,初参加民族问题“三套丛书”编写,后长期从事世界近代史的教学。从五七干校回京,虽重操教书旧业,却觉得世界史难教,既无资料又不能直抒己见,但改中国史又起步太晚,于是将研究方向转回韩师所授的南海交通。当时决定首先要扫清西域、南海地名的拦路之虎,开始搜集资料以编撰《古代南海地名汇释》。韩师来京时听闻此事大加赞同,说此为基础工程建设,非常重要但很辛苦,并建议每一条目首先引用较早较详的资料略加解释,再录入其他资料。自己深受启发,遂以之作为凡例并通贯全书。

韩师不但学问渊博,而且才学兼优。他曾作为男高音,在公开场合当众演出。犹记1986年9月我由香江飞往宁波,参加本会第二次学术研讨会,在“九·一八”55周年当晚恰逢丙寅中秋,振华、姚楠诸师与鸿生、谢方诸友大家欢聚一堂。韩师徇众要求用英语高唱苏格兰的《友谊天长地久》,其高歌引吭直绕房梁,引得众人悦耳动容。此情此景至今仍历历在目、恍若隔夜。而今韩儒林、傅衣凌、孙毓棠创会诸贤,朱杰勤、姚楠、韩振华众位师长,早已化鹤西游;蔡鸿生、沈福伟、谢方等同创本会的挚友,竟也于年内先后舍吾等而去。念及此生学谊,不觉悲从中来、夜不能寐。唯转思人生自古谁无归、去前仍求真善美,学术传承之风永不止息,心田始觉略感慰藉,敲击电脑键盘之手亦停止于兹。

南溟子2021年9月28日于香江南溟斋

附:《韩振华选集》目录

《韩振华选集》第一卷:《中外关系历史研究》

(陈佳荣、钱江编,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99年版)

支那名称起源考释

纪元前中国南洋交通考——汉书地理志附录考

公元前二世纪至公元一世纪间中国与印度、东南亚的海上交通——汉书地理志粤地条末段考释

康泰所记西南海上诸国地理考释

魏晋南北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研究

(原)河内远东博物学院所藏越南古史目录摘录

越南半岛古史钩沉

西屠国在何处

马留人是甚么人

扶桑国新考证

常骏行程研究

公元六、七世纪中、印关系史料考释——丹丹国考

唐代诃陵(阇婆)新考(The Location of the Southern Indo-Chinese Country of Heling or Zhepo:New Light from Tang Dynasty Sources)

第八世纪印度波斯航海考

宋代两位安海人的安南王

元朝有关澳洲的地名名称及其风土人情的记述

附:中国与澳洲(英国李约瑟著,韩振华译)

郑和航海图所载有关东南亚各国的地名考释

论郑和下西洋的性质

中、菲两国人民友好关系史略

从中国古籍上所见到有关老挝历史发展概况

中国古籍记载上的缅甸

附录:中国社会科学家自述(韩振华)

诸家学者忆、悼文章(夏南林、寇俊敏、李国强、李金明、夏应元、陈希育、陈国强、杨振藩等)

韩振华生平著作年谱(南溟子编,韩丘涟痕订)

《韩振华选集》第二卷:《诸蕃志注补》

(陈佳荣、钱江编,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2000年版)

汉译[德]夏德(F.Hirth)、[美]柔克义(W.W.Rockhill)的英文“译注”(Chau Ju-KuaHis Work on the Chinese and Arab Trade in the Twelfthand Thirteenth Centuriesentitled Chu-fan-chi,St.Petersburg,1911.)

另由译者自加同等分量之补注

《韩振华选集》第三卷:《航海交通贸易研究》

(陈佳荣、钱江、谢方编,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2002年版)

古代中西交通考[据玉尔(H.Yule)、考迪尔(H.Cordier)《(中国)契丹及其通路》(Cathay and the Way Thither)第一卷译述而成]

中国古代交通往来种种

唐宋以来我国东海海域的东面界限

中国指南针罗盘针的起源

对泉州湾古船的一些看法

我国古代航海用的量天尺

我国古代航海用的几种水时计

我国古代航海用的几种火时计

论郑和下西洋船的尺度

论1973年美国加州深海所发现的圆饼形中心穿孔石器

唐代南海贸易志

伊本柯达贝氏所记唐代第三贸易港之Djanfou考

五代福建的对外贸易

五代福建对外贸易港口甘棠港考

蒲寿庚国籍考

唐宋时代广州蕃坊地域考

唐宋时代广州蕃坊是居住什么人

1650—1662年郑成功时代的海外贸易和海外贸易商的性质

再论郑成功与海外贸易的关系

16世纪至19世纪前期中国贸易航运业的性质和海外贸易商人的性质

牵星术——十五世纪初有关西亚东非天文航海的记录(《郑和航海图》西亚东非部分的研究)

《韩振华选集》第四卷:《南海诸岛史地论证》

(谢方、钱江、陈佳荣编,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2003年版)

有关我国南海诸岛地名问题

驳越南当局所谓黄沙、长沙即我国西沙、南沙群岛的谬论

我国历史上的南海海域及其极限

从近代以前中国古籍记载上看南海诸岛历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七洲洋考

宋端宗与七洲洋

南海九岛(九峙)和九洲洋

南沙群岛古地名考

南沙群岛史地研究札记

南沙群岛自宋以来便已归属中国

西、南沙群岛的娘娘庙与珊瑚石小庙

海南棚(西沙群岛)与青廉头(中沙群岛最北部)考

葛鐄、长沙今地考

宋代的西沙群岛与南沙群岛

宋元时期有关南沙群岛的史地研究

元代“四海测验”中的中国疆宇之南海

十六世纪前期葡萄牙记载上有关西沙群岛归属中国的几条资料考订

(附干豆考)

西方史籍的帕拉塞尔不是我国西沙群岛

古“帕拉塞尔”考(其一)

古“帕拉塞尔”考(其二)

附录:作者南海纪行诗:

       (1)西沙行(八首)

       (2)访问南沙渔民于海南岛

       (3)椰子颂

《韩振华选集》第五卷:《华侨史及古民族宗教研究》

(钱江、谢方、陈佳荣编,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2003年版)

(一)华侨篇

《南洋华侨史》编写大纲

越南华侨历史背景的几个问题

菲律宾纪行

荷兰东印度公司时代爪哇糖蔗种植业的种植奴隶和雇工

论1740—1743年中、印(尼)人民联合反荷战争的原因

西加里曼丹的华侨“公司”

台湾郑氏余众与印度尼西亚华侨

郑成功复台后闽台移民交通的一项物证

附:人物志、家谱学、地方史研究与碑铭学之间的关系

19世纪古巴华侨苦力反抗殖民主义的斗争

唐人

(二)民族篇

周代家内奴隶殉死制

乌浒及其族源研究

秦汉西瓯骆越(瓯骆)之研究

丁零民族考(译自Otto Maenchen-Halfan原著)

关于福建水上疍民(白水郎)的历史来源

越王台古迹考

香港古史钩沉——大奚山方位之研究

(三)宗教篇

广州南海神庙达奚司空考

自南海传入广州南海庙之波罗树考

唐宋元时代广州和泉州的伊斯兰古迹

唐代广州回回坟考

泉州伊斯兰灵山圣墓的创建

宋元时代传入泉州的外国宗教古迹

泉州涂门街清真寺与通淮街清净寺

元时泉州摩尼教的“草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