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颜氏文学家族诗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整理前言

按照古人的說法,族是湊、聚的意思,同姓子孫,生相親愛,死相哀痛,時常聚會,所以叫族(參見班固《白虎通德論》卷八《宗族》)。家族以家庭爲基礎,指的是同一個男性祖先的子孫,即使已經分居、異財、各爨,形成了許多個體家庭,但是還世代相聚在一起,按照一定的規範,以血緣關係爲紐帶結合成爲一種特殊的社會組織形式。家族是組成古代中國國家機制的細胞,是傳統社會的基礎和支撐力量。

文學家族從魏晉時期開始出現,一直延續到近代,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一種特殊的、極具研究意義的文學現象,是在師友聲氣、政治之外的另一種文學創作的共同體。文學世家的研究,已成爲文學界和史學界共同關注的熱點,成果蔚爲大觀。縱觀近百年來的研究成果,清代家族文化研究仍主要集中於江南地區與中原腹地的漢族高門大姓。代表作如潘光旦的《中國伶人血緣之研究明清兩代嘉興的望族》,製作了嘉興91個望族的血係分圖、血緣網絡圖、世澤流衍圖,將嘉興一府七縣望族的血緣與姻親關係進行了系統梳理。吴仁安《明清時期上海地區的著姓望族》對上海地區300餘家著姓望族的世系及形成的歷史原因、發展演變及其社會影響等進行了考察。江慶柏《明清蘇南望族文化研究》分析蘇南望族與家族教育、科舉、藏書、文獻整理、文化活動等諸方面的關係。羅時進《地域·家族·文學——清代江南詩文研究》、淩郁之《蘇州文化世家與清代文學》、朱麗霞《清代松江府望族與文學研究》分別以系統梳理與個案探析的方式,對蘇州、松江等江南地區的世家大族進行分析。徐雁平《清代世家與文學傳承》則以重要問題研究與家族個案研究相結合的手法,探究清代漢族世家文學傳統的衍生、繼承與發揚。

而作爲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全國政權,清代統治者對八旗、對各地的回族、對南方地區的少數民族,採取了不少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措施,爲民族地區儒學的傳播打下了一定基礎。清代少數民族文學家族是在各民族文化交融的背景下形成壯大的。漢文化尤其儒家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交融激蕩,少數民族文化對儒家文化的價值認同以及多民族文化的互攝交融,形成了我國多民族文化發展的格局。

清代少數民族文學家族作爲英賢家族群體,以其巨大的文學創造力和傳承力,用文字記録行知,以文學方式展現社會風貌,其影響輻射範圍激蕩邊疆、聲聞中華。清代少數民族文學家族充分呈現出悠久的地域文化色彩,凸顯了濃郁新奇的民族特色。清代少數民族文學家族的研究意義,在於深度挖掘清代少數民族文學家族文學創作文本和生態環境的闡釋意義,層層深入清代少數民族文學家族存在方式和關照格局的背後價值。

近年來,少數民族文學家族開始進入研究者的考察視綫,成爲古代文學領域新的學術增長點,出現了一批研究清代少數民族文學家族的論文。如陳友康《古代少數民族的家族文學現象》論及白族趙氏、納西族桑氏兩個文學家族。李小鳳《回族文學家族述略》粗略梳理了明清時期的回族文學家族,並淺析了回族文學家族產生的原因。王德明《清代壯族文人文學家族的特點及其意義》《論上林張氏家族的文學創作》兩文對清代壯族文學家族進行了一定的梳理與論析。多洛肯、安海燕《清代壯族文學家族及其詩文創作》對清代壯族文學家族中的作家、詩文作品進行全面考察,指出壯族家族文學在地域上分佈不平衡,並將其與同時代的滿族家族文學、蒙古八旗家族文學、雲貴少數民族家族文學(主要是白族、彝族、納西族)進行比較研究。米彥青《清代邊疆重臣和瑛家族的唐詩接受》與《清代中期蒙古族家族文學與文學家族》兩篇論文,對清代蒙古族文學家族尤其和瑛家族進行了較爲系統的考察和探析。全面考察八旗蒙古文學家族文學活動的論文有多洛肯的《清代八旗蒙古文學家族漢語文詩文創作述論》和《清代後期蒙古文學家族漢文詩文創作述論》。涉及滿族家族文學的僅有多洛肯、吳偉的《清後期滿族文學家族及其詩文創作初探》和《清代滿族文學家族文學創作叙略》,二文立足文獻,對清代後期45家和整個清代出現的80家文學家族進行了全面考察與評述。

我們要深入地考察梳理清代少數民族文學家族文學創作的基本情況,摸清現存詩文別集的存佚情況、流佈現況。清代少數民族文學家族的文學創作繁興突出的表徵是一門風雅。一門風雅反映出清代少數民族文學家族内部文人化的聚合狀態。清人詩文集浩如煙海,少數民族文學家族成員創作作品分散庋藏各地,有不少還是未經刊印的稿本、鈔本,有些刻本僅存孤本。對這筆文化遺產進行調查、摸底,爲防文獻散佚,必須將之進一步輯録、整理。這些文學作品藴涵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是我國古代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據對現有相關文獻資料的調研摸底,清代滿族文學世家有80家,家族詩文家270人,存詩人數238人,別集總數360部,散佚115部;回族文學世家14家,家族詩文家53人,存詩人數34人,別集總數91部,散佚25部;蒙古族文學世家10家,家族詩文家31人,存詩人數10人,別集總數44部,散佚5部;壯族文學世家11家,家族詩文家33人,存詩人數16人,別集總數28部,散佚18部;白族文學世家5家,家族詩文家18人,存詩人數18人,別集總數26部,散佚15部;彝族文學世家4家,家族詩文家14人,存詩人數11人,別集總數9部,散佚3部;納西族文學世家3家,家族詩文家11人,存詩人數11人,別集總數13部,散佚3部;布依族文學世家1家,家族詩文家3人,存詩人數3人,別集總數6部,未散佚。摸清家底,爲深入考察清代少數民族文學家族文學創作狀況奠定了堅實的文獻基礎。編纂一部清代少數民族文學家族詩文總集,並做相應學術研究,這是一項重要的基礎工程。

完顏氏家族屬於金源貴胄,譜系源遠流長。有清一代,家族成員均位居顯宦。更重要的是,家族以詩禮傳家,代有文人。從清朝初期到清朝末期,完顏氏家族共有14位詩人:完顏兌、和素、科德氏、留保、惲珠、麟慶、程孟梅、崇實、蔣重申、妙蓮保、佛芸保、楊佳氏、衡平、景賢。其中男性詩人6位,女性詩人8位,共創作了11部詩集,其中得以傳世的詩集有7部,散存詩38首。家族文風歷三百年不輟,形成了一門風雅的文學生產機制。從傳世詩集内容上分析,能夠感受到家族成員之間濃濃的親情,也有師友之間的情深義重,而且男性成員能夠將家族親情上升到國家高度,做到移孝以作忠。完顏氏家族男性成員在仕宦之餘描寫風物,關心民瘼,將詩歌描寫的範圍擴大到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將廣闊的社會生活納入詩歌中。完顏氏家族的詩歌創作路綫是從家庭生活向社會生活擴展,從上層社會向底層百姓轉移,愈是到清代後期愈多表現底層百姓的真實生活,可以說是當時百姓生活的一面鏡子。這種一路向下的眼光和筆法使得完顏氏家族詩歌具有了現實主義的光芒和社會現實意義。

完顏兌,字悅姑,内務府滿洲鑲黄旗人,都統穆里瑪室,誥封一品夫人,順治九年壬辰科進士阿什坦妹。完顏兌能詩善画,著有詩集《花堁閒吟》,曾輯古今閨閣瑣事爲一册,名《花堁叢談》。生平事跡見《國朝閨秀正始集》卷三和《八旗藝文編目》。完顏兌詩集《花堁閒吟》與文集《花堁叢談》均未傳世。僅《國朝閨秀正始集》卷三收録其詩歌2首:《寄外時鎮右衛》《憫忠寺看白牡丹》。雖然完顏兌只有兩首詩傳世,但是從其內容來看,多將家與國聯繫起來,這是清初時代特徵在詩歌中的反映,說明滿族女性關注的重點是由家及國,將家國命運緊緊相連,這就擴大了詩歌的內容,提高了詩歌的思想境界,也把詩歌題材從家庭內部擴大到社會國家層面,使詩歌突破了家庭範圍,上升到了國家高度,完顏氏家族是貴族家族,那麼思想上就會多多地考慮國家,將家國緊緊相連。

和素(約1630—1717),阿什坦子,字存齋。累官内閣侍讀學士,兼佐領。御試清文第一,賜巴克什號,充皇子師傅,武英殿總裁、翻書房總裁,晉贈光禄大夫。生平事跡見《八旗藝文編目》《欽定八旗通志》與《熙朝雅頌集》。《熙朝雅頌集》卷三十存其詩3首:《春風》《春雨》《寄懷鄭明經》。這三首詩都與江南息息相關,其中《春風》 《春雨》寫江南春景之美。和素不僅善贊江南風景之美,而且多與江南友人交遊,證明了滿漢文化交流和交往早在清代初期就已經在文化界開始了。

科德氏(? —1721),和素室,能詩工琴。嘗與和素焚香對彈。和素夫婦可謂琴瑟和諧,伉儷情深。科德氏閒作小詩,隨手棄去,故無遺稿。《國朝閨秀正始集》存其1首詩歌《池上夜坐》。

留保(1689—1766),阿什坦孫,康熙甲午科(1714)舉人,康熙六十年辛丑科(1721)恩賜進士,散館授編修,日講起居注官,吏、户、禮、工四部侍郎,經筵講官、翰林院掌院學士,軍機處行走,歷充實録、玉牒、明史等館總裁。雍正丙午科福建鄉試正考官,乾隆己未科會試大總裁,累遷通政使。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二百九十。完顏留保有散文集《完顏氏文存》傳世,無詩集傳世,但《熙朝雅頌集》收録其散存詩歌17首。

完顏氏家族文學發展到了留保這裏,開始走上了完全用漢文進行文學創作的道路,同時顯現出了高超的創作才能,詩文兼善,內容廣泛,突出表現了深厚的君臣情誼和家族親情。留保的詩歌基本是以寫實爲主,大多爲紀遊詩,語言樸素,情感真摯,而且詩中有獨特的滿族特色。《過大庾嶺》中的“未若此時遊興好,居然騎馬畫中行”,一位遊興正酣的在江南騎馬的滿族貴族的形象躍然紙上。滿族人都會騎馬,但是滿族人在江南騎馬還是少見的,“居然”二字恰恰說明了自己作爲滿族貴族能夠在南方以騎馬的方式來遊覽美景的驚喜。這首詩歌加入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風俗,這是難能可貴的,也說明當時八旗子弟入關不久,都能保有自己“國語騎射”的傳統,即使到江南也不忘記自己民族的傳統,更準確地說,這是一種習慣,留保將這種習慣帶到了江南。在江南期間也是騎馬履職,而不是坐轎。留保用寫實主義的手法描寫江南美景,不誇飾,不造作,同時記述了自己的心路歷程,一位真正的使者形象躍然紙上。

完顏惲珠(1771—1833),和素曾孫完顏廷璐室,字星聯,別字珍浦,晚號蓉湖道人,又稱蓉湖散人,自稱昆陵女史。出身陽湖望族惲氏,自幼工詩善画,能傳其家學,乾隆五十三年(1788)歸完顏廷璐,以子麟慶貴,誥封一品夫人。輯《國朝閨秀正始集》二十卷,因詩學成就成爲清代閨閣詩人領袖,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五百八、《八旗藝文編目》與《蓉湖草堂贈言録》。

完顏惲珠是完顏氏家族著名的女性詩人,文學成就突出。撰詩集《紅香館詩草》,輯《國朝閨秀正始集》(二十卷,附録一卷、補遺一卷、題詞一卷),選《國朝閨秀正始續集》 (十卷,附録一卷、補遺一卷、挽詞一卷),纂《蘭閨寶録》(六卷),録《惲遜庵先生遺集》。

《紅香館詩草》一卷,有78首詩歌,6首詩餘,共84首詩詞。正文前有三篇序,文末有三篇跋。《蓉湖草堂贈言録》記載曰:“少時夢至海上一孤嶼,上有蓮花,遇人告以前身爲紅香島妙蓮大士侍者,掌司秘笈,偶謫人世,當自繪紅島護書圖,且以紅香名館。”惲珠根據自己幼時夢境繪《紅島護書圖》,而且將自己的居室命名爲紅香館,也將自己的詩集以“紅香館”命名。《紅香館詩草》成書於1815年。現存四個版本:嘉慶二十一年刻本,中國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南京圖書館藏;咸豐十一年重刻本,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藏;宣統三年石印本,中國國家圖書館、民族文化宫、無錫圖書館藏;喜詠軒叢書本,民國十七年石印,叢書綜録、大連圖書館、日本人文館藏。

惲珠因爲隨父仕宦,後又隨夫仕宦,隨子宦行,因此惲珠的詩歌從一開始就走出了家庭生活,因此詩歌題材廣闊,突破了家庭的束縛,使自己的才華得以充分展現。惲珠與大多數閨閣詩人一樣,描寫閨中生活是其必然題材,這多數是即景抒情的詩歌,有的表現了惲珠灑脫自然,不受束縛的心情,如《錦雞》:“一朝脫卻樊籠去,好向朝陽學鳳飛。”這是惲珠現存最早的詩歌作品,寫在少年時期,從其詩句可以看出惲珠內心自由、不願被束縛的思想;有的詩歌表現了淡淡的清愁,如《中秋遇雨》:“寂寂空庭夜色幽,每逢佳節惹清愁。雲遮丹桂天香遠,雨濕孤桐晚翠稠。袁老無心登畫舫,庾公遣興上高樓。西風蕭瑟閑庭院,辜負姮娥一度秋。”在中秋佳節之際,本來應該是闔家歡樂的時候,但是今年的中秋佳節卻只有自己,顯出了淡淡的清愁。

麟慶(1791—1846),字伯餘,一字振祥,號見亭,惲珠長子。嘉慶十三年(1808)中式順天鄉試一百四十八名舉人,嘉慶十四年(1809)中式嘉慶己巳恩科進士,任内閣中書,後兼充文淵閣檢閲,國史館分校,遷兵部主事。嘉慶二十三年(1818)正月,授詹事府春坊中允。道光二年(1822)十二月,簡授安徽寧國府遺缺知府。道光四年(1824)八月改知潁州,十一月升授河南開歸陳許道。道光七年(1827)臬篆河南。道光九年(1829)十月授河南按察使,署理河南布政使。道光十二年(1832)二月,補授貴州布政使。道光十三年(1833)正月,補授湖北巡撫,八月初六日署江南河道總督。道光十五年(1835)九月,實授江南河道總督,兼署兩江總督。道光二十二年(1842)夏天,因南河桃北崔鎮汛漫決,被革職回京。道光二十三年(1843)夏,往河南赴任,因河南中牟合龍,賞四品京堂,授庫倫辦事大臣。道光二十六年(1846)八月逝世於半畝園。

麟慶一生順遂暢達,科名早發,政績顯著,亦取得較高文學成就,撰散文集《鴻雪因緣圖記》、詩集《凝香室詩存》,編《河工器具圖說》《黄運河口古今圖說》《蓉湖草堂贈言録》等,是完顏氏家族文學成就繁榮的代表人物。

《凝香室詩存》(2册),第一册完成於嘉慶甲戌十九年(1814),正文前有鄭佩蘭和麟慶自己寫的序,還有鄭佩蘭、竹閒吳錫傳、汪琨、洪飴孫寫的題詩序,存詩129首、詩餘5首。第二册完成於嘉慶戊寅二十三年(1818),前有賈鵬程、周儀暐、蔣因培、潘葆田寫的題詩序,存詩115首。現有清稿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凝香室詩存》(八卷),清抄本,正文前在汪琨、鄭佩蘭、洪飴孫、吳錫傳、周儀暐、蔣因培的題詞序之外,又有醉琴道人、蔡天培、謝敷和等人的題詞序。第一卷存詩103首;第二卷存詩92首;第三卷存詩62首;第四卷存詩156首,前有丁芮模寫於道光四年(1824)的題詞序,蔣因培在道光六年(1826)寫的題詞序,袁潔寫於道光七年(1827)的題詞序,此外亦有陸繼輅寫的題詞序,但無具體寫作時間;第五卷存詩134首;第六卷存詩103首,前有吳嵩梁寫於道光十二年(1832)的題詞序;第七卷存詩143首;第八卷存詩107首,前有陳祖望寫於道光二十四年(1844)的題詞序。《凝香室詩存》共存詩900首,可見麟慶是詩歌高產者,是完顏氏家族存詩最多的一位詩人。《凝香室詩存》(八卷),現有清抄本,存於中國國家圖書館。

麟慶的詩歌反映了自己一生的仕宦和生活經歷,第一首詩歌是在十一歲寫成,最後一首詩歌寫於自己逝世前的春天,一生筆耕不輟,留下了近千首詩歌。詩集按照時間順序用詩歌的形式記録了自己幸福的童年生活、學習經歷、連捷南宫的喜悅,以及自己的婚姻生活、仕宦經歷和政績聲望等等,主要包括燕居逸樂、寫景紀遊、感懷抒情、酬唱贈答、書畫題詠、憑弔悼亡、現實民生等。麟慶詩歌不僅題材廣泛,而且情感豐富,正如鄭佩蘭於清稿本《凝香室詩存序》中所説:“言情如訢,寫意如畫,沖淡處似陶徵士,濃厚處似顏光禄,高情逸韻,張曲江之風度也。和音緩節,白香山之諧暢也。”寫出了麟慶詩歌情感如同寫意的山水畫,具有高情逸韻之美。

程孟梅(? —1841),麟慶繼室,漢軍人,撰《紅薇閣詩草》,惜未傳世;輯《國朝閨秀正始續集》補遺一卷。《清閨秀正始再續集》(卷三)存其詩2首,分別是詠史詩、題畫詩;《鴻雪因緣圖記》存詩1首,是紀恩詩,共存散存詩3首。雖然詩歌僅存三首,但是從三首詩歌的題材來看,程孟梅詩歌的題材廣泛,而且才思敏捷,如《鴻雪因緣圖記》第一集下《與春同詠》記載:“甲申(1824)春暮,園花盛放,女妙蓮保年七歲,戊寅二月生。手拾花片,牽裾請觀。余至亭,見碧瓊飛雪,不讓蕃釐,紅玉垂絲,儼同香園。隨即擘箋製詠,適內子自花間來,見余苦吟,笑曰:已得起聯,因吟云:君本玉堂人,合向花間坐。”這個記録足以表現程孟梅在詩歌創作方面的才華。

崇實(1820—1876),乳名嶽保,字子華,號樸山,麟慶長子,程孟梅生。道光二十三年(1843)中式二百四名舉人,道光三十年(1850)中式進士,改庶吉士,散館升左贊善,旋補文淵閣校理,又充國史館纂修,奏辦院事,功臣館提調。咸豐三年(1853)又升侍講學士、通政使司通政使。咸豐四年(1854),補授内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後改户部左侍郎,兼三庫大臣,後被派往陝西辦理公務。咸豐五年(1855),補授工部右侍郎,兼管錢法堂事務。後因庇護家僕犯錯,被降爲四品京堂。咸豐八年(1858)補授太僕寺卿。咸豐九年(1859)升詹事府詹事,再充日講起居注官,九月再授内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十月任職駐藏正辦大臣。咸豐十年(1860),補授鑲黄旗漢軍副都統,同年正月初十,出都前往四川,七月署理四川總督。咸豐十一年(1861)授成都將軍。同治十年(1871)三月,補授鑲白旗蒙古都統。同治十二年(1873),署理熱河都統。同治十三年(1874),補授刑部尚書,三月任會試總裁,後被派往直隸、山海關一帶查辦事件。光緒元年(1875),被派往奉天、吉林一帶查辦事件,署理盛京將軍。光緒二年(1876)逝世於盛京將軍任。生平事跡存於《惕盦年譜》中。

崇實不僅在政治方面有爲,而且在歷宦各地過程中創作了很多文學作品,撰《適齋詩集》四卷、《小琅玕館學稿》,與崇厚合作撰寫《麟見亭河督慶行述》,輯釋道作品《白雲仙表》,撰《惕庵年譜》一卷,以上著作均存於中國國家圖書館。

崇實撰有《適齋詩集》四卷,前有卷一至卷四的目録,第一卷存44首詩歌,第二卷存62首詩歌,第三卷存56首詩歌,第四卷存45首詩歌,共存207首詩歌。後存有《惕盦年譜》一卷,記録了崇實從嘉慶二十五年(1820)出生,至光緒二年(1876)去世一生的經歷。現有清光緒刻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崇實到過江南、內蒙古、四川、盛京等地仕宦,尤其在四川履職達十餘年,在盛京履職又卓有成效,可謂在政治方面實現了自己一生宏大的理想,崇實以積極履職的行動來報效皇恩祖德,同時又實現了自己建功立業的夢想,從崇實的詩歌中可以看出崇實是一個積極向上、努力進取的人,經過一生的努力使得自己成爲奮發有爲的政治家和筆耕不輟的文學家。崇實是完顏氏家族文學發展延續期第一位有成就的詩人,他的詩歌不僅描述了自己家族成員的生活,而且用紀實的手法記録了清代後期內蒙古、四川、熱河、盛京等地的社會現實,也記録了當時中國從西方引進的新發明,具有重要的文獻學價值。

《小琅玕館學稿》, 1册,存詩50首,第一首詩歌《題錦香姐畫蟠桃小幅》作於道光十一年(1831),此時崇實僅12歲(此處按照古人習慣虛歲數字表示),可見學習詩歌寫作年齡之早,顯示出少年詩才。這50首詩歌,僅有五首詩歌與《適齋詩集》重合,分別是:《邯鄲途次謁盧仙祠題壁》《奉嚴命恭詠御賜平定回疆銅版戰圖》《遊普應寺》《重晤李小叙喜成》《春夜同硯癡西園閒步並寄學癡》。這五首詩歌均收在《適齋詩集》第一卷,從寫作時間上看,《小琅玕館學稿》成書應比《適齋詩集》早。《小琅玕館學稿》現存清稿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蔣重申(? —1879),字鶴友,漢軍人,崇厚室,崇厚爲麟慶次子。蔣重申是完顏氏家族重要的女性作家,撰《環翠堂詩草》,前有兩篇序言:一篇是毛昶熙寫的序,毛昶熙是蔣重申長子衡平參加順天鄉試時的座師,毛序主要講述了蔣重申的生平經歷,以此讚頌蔣重申詩歌才華淵源有自。一篇是那遜蘭保寫的序,用詩歌的語言讚頌了蔣重申似班姬,具詠絮之才,同時回憶了兩人一起唱和吟詩的美好情景。詩集後有衡平表弟惲寶楨寫的跋,將蔣重申的《環翠堂詩草》與惲珠《紅香館詩草》相比,稱二詩集是完顏氏家族女性作品之代表。《環翠堂詩草》的寫作時間是從她嫁入完顏氏家族開始的,一直持續到其生命的最後,存詩77首。

蔣重申爲漢軍望族,自幼跟隨外祖父外任,聰穎工詩,詩歌多得江山之助,歸地山宫保後,又與丈夫吟詩唱和,作詩水準益進,而且完顏氏家族姊妹妙蓮保、佛芸保都受父親麟慶詩歌教誨,作詩頗佳,洵爲一門風雅之佳話。通過詩集《環翠堂詩草》可以全面瞭解蔣重申的生平經歷、思想觀點及其詩歌特點。因此,蔣重申是完顏氏家族文學延續期女性詩歌的代表。

蔣重申將隨宦生活當成了旅遊,因此從未感覺到旅途的勞累和艱辛。在蔣重申眼中看到的始終是如畫的風景,而且能用五彩畫筆記録行程。《曉行》詩曰:“星稀天曉過溪灣,紅日初昇映翠鬟。一片米倉山色好,只疑身在畫圖間。”晨曉趕路,紅日初昇,映入眼簾的是緑草青山,只覺是行走在圖畫裏,寫出了詩中有畫的意境,也可以看出蔣重申的詩歌同樣得到江山之助,這是她行萬里路得到的最好回報。七言絶句《邯鄲道中》不僅描寫了美麗的春光,也表達了更深刻的思想內容:“邯鄲道上踏紅塵,兩岸垂絲柳色新。試看路傍名利客,往還都是夢中人。”驛路上的行人都是爲了名利來來往往,雖然有著無限美好的景色,但是大家都是爲了名利而來。蔣重申看到了社會現實的真相,這對於一個二十歲左右的年輕女性來說,她的認識一般來自於家庭,但是蔣重申的認識有了雙重來源,即家庭和社會,這就能夠讓自己的思想更加成熟和深刻。

蔣重申不僅在詩歌內容方面有自己深刻的領悟與見解,而且在表現手法上具有開闊宏大的場面,這對於女性詩人來說是可貴的。對於閨閣詩人來說,讀萬卷書容易,但是行萬里路,廣泛地接觸社會生活卻不是易事。幸運的是,因爲崇厚外任的原因,蔣重申可以隨宦各地,這一經歷讓她有機會飽覽美麗的山水風光,使得她的詩歌得到了江山之助,具有更大的氣勢。因此她的詩歌在寫作上敢於運用誇張的手法來表達詩歌內容。如在去甘肅途中,寫行進速度之快,“左右盤旋留不住,征輿已出萬峯間。”在《望三岔河口》詩中,蔣重申也運用了誇張的手法來表現山川景色之美,“推窗遙望海天寬,得月樓頭倚畫欄。萬頃晴波平似鏡,水光山色耐人看。”這是用誇張的手法寫出了平靜水面的範圍之大,給人開闊大氣之感。

《環翠堂詩草》1册,清光緒間 [1875—1908] 刻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妙蓮保,生於嘉慶二十三年(1818),卒年不詳,字錦香。麟慶長女,來秀室。輯《紅香館挽詞》;撰《賜綺閣詩草》,惜未傳世。《清閨秀正始再續集》(卷三)存其詩2首。

佛芸保(1832—1856),字华香,麟庆女,宗室延煦室。著別集《清韻軒詩草》,惜未傳世。《繪境軒讀畫記》云:“善畫,有夫婦合作避暑山莊圖,藏浭陽托活洛氏所著《清韻軒詩稿》,有題自畫山水小幅絶句云:一川楊柳迎風舞,千樹桃花冒雨開。偶向小窗閒點染,滿天春色筆端來。”《清閨秀正始再續集》(卷三)存其詩5首。

楊佳氏,生年不詳,卒於同治八年(1869)。嵩申室,嵩申爲崇實長子。《清閨秀正始再續集》存其《正始集題辭》5首組詩。

衡平(1852—?),崇厚長子,母親爲蔣重申。崇實取乳名階兒,大名三祝,後改名三奇,後改名衡平,字如庵,號階生。光緒元年乙亥(1875)舉人,官禮部員外郎,江南候補道。生平事跡存於其父撰《鶴槎年譜》中。衡平撰《酒堂遺集》一卷,存詩298首、詩餘8首,共有306首詩詞。詩集前有三人寫的序,後有兩篇跋語。其中一篇跋語是完顏衡平師馮賡廷先生子馮光遹寫於光緒二十一年(1895)。《酒堂遺集》現有清光緒刻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酒堂遺集》詩歌類型豐富,有紀遊詩、紀實詩、抒情詩、感懷詩、贈寄詩、送別詩、題畫詩、詠物詩、挽詩、和詩等。《酒堂遺集》創作的詩歌從完顏衡平中式光緒元年(1875)舉人開始,到光緒二十二年(1896)冬月止,記録了完顏衡平二十一年的生活和思想。

完顏衡平生活在清代最後幾十年,親見清代徧地饑饉、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此時又是西方列强大肆侵略中國之時,末世的環境使得完顏衡平沒有父輩們强烈的馬上封侯的理想,加之,完顏衡平中式舉人後,屢試禮部都未遇,這使他鬱鬱不得志,於是有了避世的想法,幻想過陶淵明式的隱居生活,但在現實中是不可能的,在京仕宦後,就任職江南候補道,但是不久即逝世。完顏衡平的理想是獲得科舉功名後任職文官,他認爲這是文人應該有的仕途,而不是通過投筆從戎以軍事途徑來實現政治理想。

《酒堂遺集》記録了完顏衡平的矛盾思想、日常生活,以及個人的興趣愛好,同時也留下了非常珍貴的,能夠反映當時重大歷史事件的資料。可以說,完顏衡平將中式舉人後到去世前的生活都寫進了詩集中,通過該詩集可以瞭解完顏氏家族在清代末期的生活狀況,這本詩集彌足珍貴,達到了以詩記史的目的。

景賢(1876—?),崇厚次孫,乳名會哥,後過繼給華毓,成爲崇實孫,字樸孫。光緒二年(1876)恩賜舉人,累官副都統。生平事跡存於《惕盦年譜》《鶴槎年譜》《三虞堂書畫目》中。

景賢撰《三虞堂書畫目》二卷,附《碑帖目》一卷、《論書畫詩》二卷。《三虞堂書畫目》中的書畫分別按照年代編次,最早是晉代書畫作品。《三虞堂書畫目》上卷是書法作品,晉代3幅、梁代1幅、唐代14幅、宋代14幅、元代27幅、明代12幅,共71幅書法作品,其中最後一幅作品是明代才女薛素素寫的《七言對》,爲真跡,紙本現存,是《三虞堂書畫目》中唯一一位女性書法家的書法作品。《三虞堂書畫目》下卷是繪畫作品,晉代1幅、唐代9幅、南唐4幅、北宋27幅、金代1幅、元代22幅、明代11幅,共75幅作品。對於這146幅書畫作品的流傳和真僞情況,蘇宗仁先生均作了詳細描述。《三虞堂碑帖目》一共有17種,其中以宋拓本爲主,共有宋拓本10種。

《三虞堂書畫目》存論書詩10首,其中涉及《三虞堂書畫目》中的10幅書法作品:1.(晉)王大令《送梨帖》, 2.(晉)王大令《東山松帖》, 3.(唐)虞永興《廟堂碑》, 4.梁武帝《異趣帖》, 5.(唐)虞永興《汝南公主墓誌銘稿》, 6.(唐)高閑上人《草書半卷千文》, 7.《唐人篆書說文木部六》(紙卷), 8.(唐)懷素《山水帖》, 9.《唐羅昭諫代錢镠謝賜鐵券表稿》, 10.《唐人七寶轉輪經卷》,以上書法作品均爲真跡。《三虞堂書畫目》還有10首論畫詩,這10首論畫詩是從75幅繪畫作品中選出來進行評論的:1.(晉)顧虎頭《洛神圖》, 2.(唐)閻右相《北齊校書圖》, 3.(唐)閻右相《鎖諫圖》, 4.(唐)王右丞《寫濟南伏生像》, 5.(唐)韓晉公《五牛圖》, 6.(唐)小李將軍《春山圖》, 7.(唐)裴寬《小馬圖》, 8.(唐)張志和《漁父詞圖》, 9.(唐)貫休《五祖授衣缽圖》, 10.(南唐)周文矩《羲像卷》。

以上書法作品和繪畫作品均藏於完顏氏家族半畝園中,完顏氏家族藏品豐富,歷朝歷代書畫作品均有,使得完顏氏家族成爲文化藝術家族。

完顏景賢所屬家族地位顯赫,藏書豐富,金石器物尤多,因此本人具有很高的鑒賞水準,能辨別書畫作品的真僞,同時又與端方等鑒賞大家交往,進一步提升了自身的鑒賞水準。又因自己家族以詩書傳家,所以最後能夠寫出《三虞堂書畫目》,且得以傳世。《三虞堂書畫目》論書畫詩就表現出了完顏景賢對書畫鑒賞所持的謹慎態度,同時對於自己的鑒賞能力又表現出了充分的自信。

《三虞堂書畫目》,現有1933年铅印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此次校點以完顏氏家族的詩歌爲主體,共收入完顏氏家族六位成員的詩集七種。

收録惲珠詩集一種:

《紅香館詩草》一卷,以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清同治刻本爲底本。

收録麟慶詩集一種:

《凝香室詩存》八卷,以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清抄本爲底本。

收録崇實詩集兩種:

1.《適齋詩集》四卷,以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清光緒刻本爲底本。

2.《小琅玕館學稿》一册,以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清抄本爲底本。

收録蔣重申詩集一種:

《環翠堂詩草》一册,以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清光緒刻本爲底本。

收録衡平詩集一種:

《酒堂遺集》一卷,以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清光緒刻本爲底本。

收録景賢詩集一種:

《三虞堂書畫目》二卷,附《碑帖目》一卷、《論書畫詩》二卷,以中國國家圖書館藏1933年铅印本爲底本。

集外詩共有38首:完顏兌存2首集外詩,輯自《國朝閨秀正始集》卷三,爲(清)惲珠輯,清道光刻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和素存3首集外詩,輯自《熙朝雅頌集》。科德氏存集外詩1首,輯自《國朝閨秀正始集》卷一(惲珠輯,清道光刻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留保存詩17首,輯自《熙朝雅頌集》。程孟梅存集外詩3首,其中《清闺秀正始再续集》(卷三)存其诗2首:《孝烈將軍祠》《題翁繡君女史羣芳再會圖》;《鴻雪因緣圖記》存詩1首。妙蓮保存集外詩2首,輯自《闺秀正始再续集》(單士釐編,《閨秀正始再續集》,歸安錢氏鉛印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佛芸保存集外詩5首,輯自《清閨秀正始再續集》。楊佳氏存集外詩5首,輯自《閨秀正始再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