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白《月下独酌》“永结无情游”解密
问:李白《月下独酌》“永结无情游”,许多注本都作“月、影没有知觉,不懂感情,李白与之结交,故称‘无情游’”,岂非矛盾吗?
答:要解“无情游”,须先解“无相亲”,方可得出正确认识。《月下独酌》其一如下。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这是诗人一次月下独酌,作于天宝三载(744)三月咸阳,刚经历赐金放还,诗人心情苦闷,面对残酷现实,他邀请明月,借酒忘忧。赐金还山,是诗人人生大坎,就如杜甫华州去官,都是被迫离开朝廷,离开人主。诗人一气连续写下四首诗,可见其焦灼心情。细读此诗,是诗人被弃后,向玄宗婉诉心曲。试图改变皇帝的决定,但覆水难收。这才是诗的真谛。可惜古今都解错了这组诗。
诗中惊世骇俗的奇想“对影成三人”,最为人称道,索解亦多,如清人李家瑞《停云阁诗话》考索。
李诗“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东坡喜其造句之工,屡用之。予读《南史·沈庆之传》,庆之谓人曰:“我每履田园,有人时与马成三,无人则与马成二。”李诗殆本此。然庆之语不及李诗之妙耳。
《唐宋诗醇》也说“陶潜云‘挥杯劝孤影’,白意本此”。奇特艺术思维逻辑或来自前人启示,但也不是随便什么人能想出的,故沈德潜惊呼“此种诗人不易学”(《唐诗别裁》)。诗人取用陶渊明《杂诗·其二》诗意,“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节气变了,便能领悟时序更易,不眠才知夜长,欲要倾吐愁思,却无人应和,只能举杯对着只身孤影。时光流逝,壮志难酬。这首向玄宗表达心意的“月下独酌”,竟与陶诗惊人一致。这便是他遭遇辞退后内心孤独的写照,也是诗人人生转关最重要的诗。
再从《停云阁诗话》的索解来看,《南史·沈庆之传》“我每履田园,有人时与马成三,无人则与马成二”,又有归隐田园之深意。由此化出“对影成三人”,告诉玄宗,你不用我,我就归隐田园了。完全符合诗人遭遇放还变故的实情。所以诗应该提到如此高度来读。
长期以来,认为李白诗直,杜甫诗曲;李白诗浅,杜甫诗深,都是因为没有读懂李白的内心,这一观念该改一改了。面对朝廷抛弃,诗坛“双子星”都采用了含蓄委婉的春秋笔法,不相伯仲。只是李白被读浅了。
问:这才是不脱史实的解诗,李白真意在此。可如此重要的诗历来被泛解。
答:是的。任何诗歌都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背后必有深层原因。这就须与他遭遇玄宗辞退相观照,“三月咸阳城,千花昼如锦”(《月下独酌》其三),可知放还发生在三月,离开宫廷后他到了咸阳,在此写下这组诗。唐代双子星“李杜”都遭遇过朝廷弃置,杜甫是“独立万端忧”(《独立》),李白是“独酌无相亲”,可知他们内心多么愁苦。
所以《月下独酌》是诗人生命中非常重要的诗歌,“无相亲”“无情游”均指向辞退事件。“无相亲”不是没有亲人朋友,“相亲”特指君王的恩爱。正因为“独酌无相亲”才“兀然就孤枕”(《月下独酌》其三)。帝王的冷落,令失宠的诗人发出痛苦呻吟,“谁能春独愁,对此径须饮”,“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愁多酒虽少,酒倾愁不来”。愁不来,即愁不归。所以,唐诗选本把这组诗讲成表现诗人旷达乐观、狂荡不羁、天真自由的浪漫精神,以月为友,对酒当歌,及时行乐是不准确的。“万事固难审”,它是向玄宗倾诉内心的重要政治诗歌。
问:这才符合诗人遭遇,那些撇开历史环境的泛解,都是误导,并非李白诗旨。
答:李白遭遇辞退,观其平生,主要还是儒家思想不足,更多道家、神仙家、纵横家思想,而这些思想本质就是自由不羁,相比儒家循规遵矩而言,道家、神仙家、纵横家不是治国者所需要的,放还便是必然。
问:既然愁苦,诗人何以要“永结无情游”呢?
答:“永结无情游”,《唐诗鉴赏辞典》的解释如下。
最后二句,诗人真诚地和“月”“影”相约:“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然而“月”和“影”毕竟还是无情之物,把无情之物,结为交游,主要还是在于自己的有情,“永结无情游”句中的“无情”是破,“永结”和“游”是立,又破又立,构成了最后的结论。
显然是以今天的认知解“无情”。关于“无情”,《汉语大词典》有几种解释。
第一,虚伪不实。《礼记·大学》“无情者,不得尽其辞”。
第二,没有情义,没有感情。《汉书·公孙弘传》“齐人多诈而无情,始为与臣等建此议,今皆背之,不忠”。这便是许多唐诗选本采用的解释。
第三,不留情。如杜甫《江头五咏·栀子》“无情移得汝,贵在映江波”。
第四,无意。
近来我又看到一种新解,汪贞干《〈唐诗三百首〉词义辨难》将“无情”解为“大自然”“月”,进而确定“无情游”为“自然友”“明月友”。
问:啊,愿闻其详。
答:汪贞干参考多种唐诗注本,将“无情游”各家解读总结为三类。
第一,将“无情”解为“忘情”“尽情”。
第二,将“无情游”解为“超乎世俗的交游”。
第三,将“永结无情游”解为“物我无情……相期醉梦之中”。
他认为这些注解均错误。
此“无情”指自然或自然物。如李白《大堤曲》“春风复无情”,韦庄《金陵园》“无情最是台城柳”,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天若有情天亦老”即言天是无情者,杜牧《金谷园》“流水无情草自春”。以上“风”“柳”“天”“水”等自然物俱言“无情”。月亮是自然物,故李白诗中的“无情”指月亮,月出月落是自然现象,是按自然规律运动,同太阳一样“历天又复入西海”,也同草木一样,“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俱见李白《日出入行》)。草木荣枯不以谁的意志为转移,荣不感谢春风,枯不怨恨秋天,月亮也是同样的,它是不因谁对它喜爱不喜爱而独立存在的客体。
问:明白了,“自然”通“无情”,故“无情游”通“自然游”;“游”即“友”,故“无情游”等同于“明月友”。这样“永结明月友”下接“相期邈云汉”才得当。
答:是的。此解在古人诗中,并不鲜见。如金末元初,段成己《翌日二子见和复韵以答》“年年八月如今夕,永结无情汗漫游”,“无情”便指“明月”。原诗如下。
香雾霏霏晚渐收,冰轮碾破一天秋。
便邀东海骑鲸客,同上西家拍酒楼。
不向此时拌一醉,更于何处散千愁。
年年八月如今夕,永结无情汗漫游。
这是对明月诗人李白的回应,“便邀东海骑鲸客,同上西家拍酒楼”,“骑鲸客”指李白,“永结无情汗漫游”出自“永结无情游”。“汗漫游”,世外之游,形容漫游之远,如杜甫《奉送王信州崟北归》“复见陶唐理,甘为汗漫游”。到了明代,陈献章《晓枕》“永结无情游,相期八纮外”,八纮,《淮南子·墬形训》指八方极远之地。故“无情”接“八纮”,“无情”亦作自然物、大自然解。
问:看来古人都认为“无情游”是“明月友”“自然友”。
答:未必。李白是明月诗人,便要作大自然、明月解吗?汪贞干看似新颖的解释也有问题。还得关联李白遭遇辞退的不幸来索解,首先须知这组诗是写给玄宗看的,他在做最后的努力。
《礼记》有“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意思是置身事外,就不能完全领会其义,“敬畏民意”,这便是知根本。
李白取用的正是《礼记》典义,他向玄宗传递心曲,我以后就是那个“无情者”,离开皇帝便再也不能为朝廷服务,所以“无情游”在于“不得尽其辞”。又用“永结”加强抒情,可见诗人对宫廷的眷恋不舍。
但李白之后,到了南宋,朱熹把《礼记》此段意思解错了,“情,实也。引夫子之言,而言圣人能使无实之人不敢尽其虚诞之辞”,导致《汉语大词典》将《礼记》“无情”解释为“虚伪不实”。以朱熹的地位,他对“无情”的错误解释,使得后人不敢引《礼记》“无情”的原意去解释李白的“无情游”。
最后再强调一下,李白引用《礼记》“无情”典故,是说离开玄宗,如置身事外,再也不能领会皇帝的心意、为朝廷服务,故是“永结无情游”;自己与玄宗君臣相会,则如云泥殊路,“相期邈云汉”。诗人是多么痛苦,多么无奈,多么不舍!
问:明白了,“无情游”不是“明月友”。诗人在做最后挽回的努力,它的意思更深,须联系诗人遭际方可察知。
答:李白诗集不像杜甫自编,杜集开创了按自己经历编次的先河,李诗由朋友分体归类编辑,所以无年谱。今所见年谱皆由后人猜测缀合,许多诗都不能准确编年。比如《古风五十九首》其二“蟾蜍薄太清,蚀此瑶台月。圆光亏中天,金魄遂沦没。螮蝀入紫微,大明夷朝晖。浮云隔两曜,万象昏阴霏。萧萧长门宫,昔是今已非。桂蠹花不实,天霜下严威。沉叹终永夕,感我涕沾衣”。推求诗意,乃是失宠后的抒发,当作于天宝三载遭遇赐金放还时,可与《月下独酌》相互对读。还有其八“投阁良可叹,但为此辈嗤”,其九“富贵故如此,营营何所求”,其十六“吴水深万丈,楚山邈千重”,不与诗人遭遇结合,是解不出其中的深湛意义的,只能作不着边际的泛抒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