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
2018年“上海书展”期间,父亲和我合著的《唐诗解密》出版了。书展最初在福州路书店,环境逼仄、人流拥挤,每到上海总要去书店闲逛,那里是我在华东师范大学求学时常去之处,留有青春美好的记忆。后来书展搬到复兴路上海展览中心。这次我恰好在沪上,开幕次日,便去了现场,偶遇复旦陈尚君先生《唐诗求是》签名售书,见背景字幕“让唐诗回到唐朝”,便随人流排队购书,到陈老师面前,自我介绍“四川来的”。他说:“去年的唐代文学年会是在成都召开的,明年在上海,欢迎你参加。”时间匆促,未能再做交流。
我父亲张天健先生,在唐诗领域涵泳数十年,时常提醒我“人情练达”以积累深广人生经验,超然远览,自会“世事洞明”;研究求索,沉吟其中,含英咀华,必有心得。清人姚鼐“衡文”提出义理、考据、辞章,即今人说的思想、史料与文本。所谓考据,就是据史咨访,去伪存真,还原唐诗本来面目。所谓义理,就是训释古义,探求精准道理,说明经义名理。对唐诗则是探寻真义,澄清是与非,以史释诗,以诗识史。《唐诗疑难详解》涵盖广泛,如对“李白《月下独酌》‘永结无情游’解密”“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之疑”“杜甫《不见》‘匡山读书处’在哪里” “晚唐遗珠‘一瓢诗人’唐求”“李贺以《雁门太守行》谒韩愈之疑”等都做了有理有据或有趣的解答。即便“杜甫六段为官生涯”长达两万余字,亦非宏观大论,而是细读文献的考据。
下面谈谈研究中的一些体会。
首先,唐诗辨疑要回到历史场景,观照考察,方能找到眉目。个人认知是逻辑起点。第一,科举最关键,它引起的移风易俗,对贵族社会的改变尤要知悉;第二,“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禄山之乱、朱泚之乱、黄巢之乱,使传统社会瓦解,章炳麟《与简竹居书》“中唐以来,礼崩乐坏,狂狡有作,自己制则,而事不稽古”,唐前后期的分别,亦要判明;第三,要知晓科举冲击下,自魏晋以来贵族门当户对的血缘婚姻,初唐良贱不婚的严厉律法,在平民士人对名门女子的求娶下解体,三两代人混血即可阻断贵族社会延续;第四,行卷投献之风,亦不可忽视,它能告诉你为何那么多唐人只有一两首诗流传之谜,原来并非今人以为的散佚,而是他们本就不以诗为业,作为科举工具达到目的便罢手了;第五,牛李党争,即传统势力与平民新贵之争,平民力量的最后胜利,意味着唐诗“正能量”开始走下坡路,旨趣由杜甫这样具有家国情怀与责任感的贵族对传统的捍卫,转向中唐晚末士人对个人利益的逐求;第六,追而溯之,还要认识魏晋士人仕途蹇厄,履迹山林,归隐田园,促进了山水诗、田园诗,给予了唐诗厚赐;第七,要理解齐梁诗歌,给予唐人的人性解放,可以说没有梁陈宫体诗便不会有初唐“四杰”,这股力量尤不可小觑;第八,还须知道宋明以来世人多喜改窜唐人诗歌的事实,给唐诗带来的雾霾;等等,皆是我们关注的重大问题,诗人、诗歌是历史的投影,解开唐诗之秘的钥匙在此。
其次,对杜甫的再认识。第一,须细察杜集,揣摩他为何从参加科第以后才保留自己的诗歌编集,这说明什么?刻意为之!再明白不过,别人不敢这样做,诗人可以如是编!如此,疑云可除,你会恍然,原来是他的自编。杜诗编集问题,宋人即已开始邀功作伪。第二,还须思考,宋人杜甫诗谱如何得来,比如吕大防《子美诗年谱》就是依据杜甫自编集而来。虽然王洙打乱杜集原貌,改变体例重新编次,但杜集诗题线索始终清晰,轻易便可析出。比较李白编年之困难,宋人为何不能叙其伦次,述其出处行藏?就是因为李白无自编集。宋人也“吃柿子捡软的捏”,不愿啃硬骨头,观宋代“研李”“研杜”之冷热,即可知悉,自编集提供了方便。
杜甫一生经历科举、得官、流放、再得官,每个关节不可谓不重要、不坎坷。如何突破传统认识?父亲要我细读诗歌,用人生经验去揣摩体悟,终于探明对杜甫的三大误识。第一,科举二度失利,“野无遗贤”,并非世人以为的李林甫忌惮新人策对揭其阴恶,可笑理由实不可取,没考取就是没考取。继而发现“献赋春试”时间在天宝十载,非各种年谱所说的天宝十一载,相应地授官时间提前一年,在太子府兵曹参军也就实实在在一年,并非今人以为授官即遇安史之乱无法履职,这关涉他与肃宗的君臣关系,并可解释禄山之乱时他为何直接投奔肃宗勤王。第二,华州去官,更是千古误解,“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深具儒家责任感的诗人何以主动辞官?肃宗罢官才是真相!房琯事件所有人皆得平反,唯独不原谅杜甫。细究个中原因,杜甫出身东宫,是肃宗的人,对反对他的行为,自然不甘,才有罢官流放之罚。第三,华州罢官、陇蜀流放,自乾元二年(759)立秋至宝应元年(762)初夏肃宗驾崩,有近三年无官,代宗即位,平反昭雪,结束流放,严武启动请官程序,召补京兆功曹,因吐蕃扰京,阻滞阆州不能入朝。广德二年(764)春严武再镇蜀,改节度参谋,随严武参加近一年平乱战争,蜀中平定,因功授检校工部员外郎,出蜀赴朝履职,途中消渴病发不能进,沉疴夔州,后病日深,小舟代步,已不能返朝。可见诗人晚年是带官行走,并非各种《杜甫传》所记载的流离失所,漂泊无依。他不是困窘者、穷愁者,由此还原真实杜甫,杜谱须再次考订,杜传须推倒重来,杜诗须重新解释。
在古代文学研究中,杜甫杜诗研究向来是“显学”。近年,在党中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恢复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洪流中,杜甫及其诗歌研究更成为公认的“热点”。《唐诗疑难详解》中杜甫专题便解决了困惑学术界千年并导致杜诗难解的问题。在历史真实的体系里,抓住世受国恩,忠君爱民,家国天下,忧国忧时,杜诗其实不难解。所谓研究,要能引发连锁反应,推动学术进步,解决学术难题,丰富学术内涵,其中尤其是那些重大而长期被人误解的问题。以“杜甫华州流放”为例,《唐诗疑难详解》填补了文学史对“杜甫遭逢流放”的认知空白,厘清了杜甫个人史中关键的环节,纠正了千古错谬,还了诗圣真相,这就是研究杜甫之意义。我们相信,对真相的追索会引发一系列诗人诗歌研究的重新出发,“杜甫华州流放说”会引起对时代、诗人、文本的再思考,重建属于杜甫的真实的个人史、心灵史研究。
最后,唐前期是一个崇文扬武、激动人心的时代,也是传统贵族最后的盛世,像杜甫这样的贞正之士在后世并不多见,关注这个活力四射的时代就是关注民族历史最好的时光,以后汉唐强盛的基因被改变,儒家文化勇毅的血脉在流失,直到崖山宋灭。这是华夏文明之殇,鲁迅批判的奴性,唐代是见不到的,即如底层黄巢这样的商人,也有铁血精神。崖山之后,“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传统被割裂,典章被篡改,文天祥就义留言“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鲁迅说华夏脊梁断裂,就是唐以后贵族传统断裂。唐朝创造了华夏民族无上荣光,对外开放,胡汉合流,民族共同。这个时代远去后,它的优秀传统至今未能恢复。精神消亡是可怕的,鲁迅批判的国民性,正是元明以来产生的,故恢复文化传统当追溯到汉唐。
从传统学术而言,近年研究唐诗的名著仍是三十多年前的《唐诗百话》,而我有幸在学生时代便认识了施蛰存老师,他的书稿付印前由寝室同学誊抄,还记得那些卡片上的秀逸字迹,及一张张稿笺纸。每抄一专题施老师便给几元报酬,可不是小数,当时师范生每月的伙食费才十九块五。“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施老师无论学问还是为人都垂示了我。《唐诗疑难详解》也受施老师治学方法启示,“浅者深入,深者浅出”,每一专题皆沉潜涵泳,参互考寻,按《唐诗解密》体例,精心构筑,以“探问”形式金针度人,答疑解难,在“解疑中审美,审美中解疑”。每一首唐诗,每一道难题,都是一座隐秘花园。好书讲求雅俗共赏,但愿《唐诗疑难详解》做到了;好书经得起社会和岁月检验,但愿《唐诗疑难详解》能如此。
稿成于春天,烟雨迷蒙,草生木长。书中新说,敬希读者批评指正,以俟再版修正。
张起
二零一九年二月,于一百五十年不遇的烟雨江南松江寓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