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篇 史海钩沉
第一章 丝路概说:名称来源及发展历史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1]悠悠驼铃声,回响在古老的陆上丝绸之路上,今天,我们再一次回望这条伟大的道路。
陆上丝绸之路,是联系东方与西方之间文化、经济、政治交流的陆上通道,全长约7000公里。西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百余名随从跟着张骞,从长安出发,经由陇西(今甘肃洮南),历尽艰难,一路向西进发,终于到达中亚和西亚地区,自此,中国通往西方的门户得以贯通。司马迁是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他在《史记》中以“凿空”二字,精辟形象地概括了张骞出使西域的卓越功绩以及艰辛。
陆上丝绸之路这条通道,自张骞开辟之后,便成了历代王朝与外界沟通交往的主要通道。在当时,汉朝赴西域的使者络绎不绝,他们“相望于道”,从西域来中国的使者、商人也数不胜数。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这一较长的历史时期内,由于中原的不安定,不少大族和有文化的士人纷纷迁居到河西(黄河以西),河西走廊的文化氛围前所未有的高涨,同时也为丝路文化的欣欣向荣,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隋朝时期,南北统一,隋炀帝遣黄门侍郎裴矩,令其往来于张掖、敦煌之间,通过西域胡商,联络各国首领,互市贸易,自此,丝绸之路繁荣昌盛的序幕被拉开了。唐朝时期,疆域得到了开拓,民族的进一步融合,都使得中西往来更加地畅通无阻。宋代,由于北方民族多战乱,再加上宋朝文化和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崛起,陆上丝绸之路的中西交往受到了影响。蒙元时期,欧亚帝国建立,东西贯通的丝路,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而明清时期,愈演愈烈的闭关锁国政策,以及近代中国的动荡,都使得统治者无暇顾及丝绸之路的继续发展,再加上其沿线严重的沙漠化,这些因素都导致了丝绸之路慢慢走向衰退。
陆上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一条道路,它更像是一个过程、一个符号、一种精神的象征。根据古罗马人给他们想象中的中国取名“赛里斯”(意即丝绸之国),我们就能知晓,丝绸对于西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是怎样的存在。指南针、造纸、火药、瓷器、漆器以及冶炼、打井等发明及技艺次第西传,胡椒、香料、核桃、葡萄、石榴、玻璃、狮子、象牙等“殊方异物,四面而至”,古代丝绸之路为我们造就了一幅世界共荣的盛大景象。
人类文化、商贸、技术、交通、宗教以及民族等诸多方面长期交流与融合,构建了丝绸之路这条华美而矜持、富有而远藏的文化线路。[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