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不息:甘肃文化的传承·甘肃丝绸之路文化(第三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丝绸之路名字的提出

我们都知道,甘肃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但是河西走廊上只有“玉门”却没有“丝门”,这是什么原因呢?在有文献记载的丝绸之路之前的两千年,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流的线路就已经连接开通,但它是为进口和田玉,而不是出口丝绸,这就是最早“玉门”的由来。而“丝绸之路”这一名称是德国学者李希霍芬“发明”的。

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于1877年在他的《中国》一书中,首先提出了“丝绸之路”的概念,他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河间地区(即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地带)、中国与印度之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西域交通路线”,命名为“丝绸之路”。彼时,国内基本上都将丝绸之路视为“中西交通”之代名词,从而对丝绸之路路线有很多的提法。而国外学者对丝绸之路的认识,则比较固定。德国的史学家阿尔巴特·赫尔曼,将丝绸之路的终点之一的河间地域,继续向西扩延,一直到达遥远西方的叙利亚;法国L.布尔努瓦的《丝绸之路》、英国彼得·霍普科克的《丝绸之路上的外国魔鬼》等著作,都将丝绸之路理解为以陆上为主。根据丝绸之路的得名渊源来讲,丝绸之路不等同于单纯的交通线路,它有着本身特定的时代和地域含义,其更是一条文化交流之道以及贸易之路。“丝绸之路”这一名称形象更贴切,长久以来,有很多研究者想给这条道路赋予另外一个名字,如“佛教之路”“宝石之路”“玉之路”“陶瓷之路”等,但是,它们都只能局部地反映丝绸之路文化的内涵,而终究无法替代“丝绸之路”。

在当时,“丝绸之路”这一名词一经提出,很快就被学术界和大众认可,并将其正式运用起来。在这之后,20世纪初,德国历史学家赫尔曼出版了《中国与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绸之路》一书,在其书中,赫尔曼通过参考新近发现的文物考古资料,将丝绸之路范围延伸到小亚细亚和地中海西岸,并指出,它是中国古代经过中亚通往西亚、南亚以及经由欧洲到达北非的陆上贸易交往的重要通道。

半个多世纪前,瑞典学者斯文·赫定,从新疆出发,横穿甘肃全境,到达西安,完成了对荒凉萧条的中国西北高原的考察,并写出了巨著《丝绸之路》,在书中,有一段充满深情、彰显睿智的话语,他说:“哪怕将这条交通干线称为穿越整个旧世界的最长的路,也毫不夸张。从历史文化学的角度来看,丝绸之路是连接了地球上存在过的各民族和各大陆,它是最重要的纽带。……对中国而言,延伸并维持丝绸之路连接其与亚洲腹地之内领地,显得至关重要。”今天,我们站在反思、回顾以及文化的视角,跟随历史,穿行丝绸之路,“与风逝的岁月接通、与闪现的旅人交谈”,我们呼吸着古代空气的新奇,体验着古老而弥新的故事。千百年岁月已逝,无数历史事件和风云人物在丝绸之路上演绎。而今,改朝换代、动乱、战争都已成为过去,将军、戍卒、英雄、屯民和商旅也都灰飞烟灭。万里长风,将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扫而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