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术语
直到公元前3世纪,中国的书面语言主要还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即单字与字形一一对应(专有名称除外)。这一点使得中国文字特别简明,但由于字形的数量有限,这就意味着可能存在一字多义的现象。为了避免产生歧义,人们将偏旁放在一起组成合成词;但在书写的最初阶段,并不是这样。那时是通过确认特定的语境来避免歧义的。为此中国的著作者采用了高超的技巧。阅读早期经典的困难通常不仅在于其用词不够清晰,而且还在于与成书时代的阅读者相比,今天的学者对于单个汉字之间的呼应知之甚少(而这正是解读文本的关键)。在四民社会(four societies)中,具备读写能力(用当代的标准定义)的人是不多的,精英们喜欢采用大量的象征和引经据典。
尽管如此,在阅读古代文献的时候,经常会碰到某个词,倘若不考虑上下文,这个词可以指代一个或多个现代语境中的事物。如果以为那个时代的语言不足以解决歧义的问题,未免有些偏颇。之所以会出现语言歧义,只不过因为古人区分意义的方式与现代不一样,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如果我们留意古人遣词造句的适用性,而不为我们自己的观点所囿,则可以从这种一词多义现象中学到不少东西。“图”的语源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古代的著录中,“圖”一直用来指代地图,但它并不仅仅指代地图。[5]从“图”的字形结构,并不能得出其语源学上的结论。辞书编撰者将这个字归为“□”部,见图2.1左端所示,形如罩在外面的盒子。偏旁体系是很晚才出现的,最早见于成书于公元100年的语源学辞书《说文解字》。偏旁通常与其字形的初始含义没有任何关联。带“□”这个部首的字,一般与某个封闭的空间有关,但却不能由此推断,这个字一定代表某种类型的地图。“圖”在早期金文中的写法,如图2.1所示,方框内的部分变化很大,以至于无法从字形推断它描述的内容。这个字总体上看肯定不是简单的象形文字。如果它是一种表意的字(早期的辞书编撰者称之为“会意”),现有的知识尚不足以解密它的渊源。

图2.1 “图”之字形的早期形态
最左侧较小的字是用毛笔书写的“图”字的现代形态。右侧是与辞书《说文解字》有关的“小篆”中的“图”字。中间的三个出自周代金文。第一个见于公元前9世纪的散氏盘,见以下的讨论。复制于张瑄《中文常用三千字形义释》(香港:香港大学出版社1968年版),第171页。
早期辞书编撰者的知识也不足以对已经使用了接近两千年的字形做出可靠的释读,他们的解释有时是牵强附会的。例如,《说文解字》将“圖”释为“画计难也”,这个意思在此前的文献中并没有出现过。《说文》先分析外面的方框,再分析方框内的部分。按其说法,方框内的部分意为“难”。但显而易见的是,图中三个来自早期金文的字形,只有第二个稍稍近似于《说文》中所讲的字源。这个定义唯一的意义是,说明在公元2世纪,学者们将“圖”的字源与“计划”(即汉代的合成词“画计”的意思)关联起来。这个定义很有意思,但没有什么意义,因为汉代学者并没有将“圖”字的渊源与画地图联系起来。[6]
不寻常的是,“圖”字这个字没有同音异形异义字,它与其他同一字形的字没有清晰的含义上的关联。几个世纪以来,聪明的辞书编撰者们对其推测不断增多,但迄今为止,还无法判断哪个含义更合适。
公元前300年“圖”字出现在书写材料中时,它有很多含义,既可以指图画、示意图,也可以指图表和表格。作为动词,“圖”还可以指规划、期待、出主意或处理某件事。如余定国在后面将要指出的,在许多文献中,单从这个字看不出它欲指何物,因为我们无法具备与古代著作者相同的背景知识,而这种背景知识是那时的阅读者所明了的。举几个例子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年代最早的例子是一件刻写了359个字的大型青铜盘,这件盘可能铸造于公元前9世纪中叶。它是为了纪念散氏和某国之间平息疆界争端而铸造的。但这个小国名气太小,后世的地理辞书都没有关于它的记载。铭文中讲,官员们在疆土上树立界标,双方交换盟誓,表示绝不侵占对方疆土,遵守“圖”中所示界线。尽管无法得知,这里的“圖”是否确指地图,但根据上下文可以合理推断,它指的更像是某种示意图,而非文字记录。[7]
将“圖”的含义与它在其他国家所对应的语词作一比较,颇具意趣。希腊后期的chartes一词是“cartography”的语源所在,指的是一页莎纸草。后期拉丁语中的“mappa”一词意思是“布”。二者都指绘制地图的材料。在前现代伊斯兰语言中我们发现有相当多的词派生自表示“form”、“draw”或“paint”的词根,至少这些词与“圖”的使用范围一样广泛。在大多数印度语言中,表示地图的词都来自阿拉伯语汇,其意思不仅指图画,也可以指一般的描述或报告。在“圖”的具体内容上,中国可能介于欧洲与印度之间。[8]它与现代欧洲语言一样,兼具“地图”和“规划”两方面的含义。
公元前4—前3世纪,名词开始越来越多地采用复合词的形式,这样一来,词语包含的信息增加,限制了产生歧义的可能。许多专门表示“地图”的术语在这一时期初期出现。其中最为流行的就是“地图”一词,它将“图”与“地”两个词结合在一起,后者表示土地或地方。[9]
复合词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从此以后我们不再困惑,有些文句讲的到底是不是地图。正如本册的作者们所阐述的那样,问题不单存在于语言方面,也存在于文化习惯方面。在中国,地图图形与文本信息是一体的,并不总是可以将二者分离,这是一个我们以后还要谈到的重要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