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63章 来自农委的经费支持
这一晚,《新闻联播》对于苏亦论文答辩的内容,也只有数秒的报道。
“今天,教育界迎来一则令人振奋的消息:国家恢复研究生考试以后,第一个提前答辩的研究生诞生了。这位优秀的学子名叫苏亦,年仅 16岁,目前是北京大学考古专业的研究生。这位来自新会的少年,受到已故著名考古学家梁思永的故事感召,投身考古事业,并且,参与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的发掘,成功证明我国是世界稻作起源地之一。这一成果对于研究人类农业文明起源具有重大意义,在国内外考古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苏亦同学以其突出的表现,为我国考古事业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学子的风采。”
时间随短,但基本的内容,也都涵盖到。
而且,主持人也是大众耳熟能详的赵忠祥,这年的《新闻联播》还没有后来的男女搭档,都是由单人播报。
《新闻联播》自 1978年 1月 1日正式开播起,就采用了每晚 19点的黄金时段播出,然后,就雷打不动,始终如一。
然而,1979年,电视尚未普及(据统计,1979年全国电视机保有量约 485万台,普及率不足 0.5%),《新闻联播》的直接影响力,还没有后世那么恐怖,但,同样不容小觑。
因为,《新闻联播》除了在每晚的央视播出,还结合广播、报纸等二次传播,影响力进一步发酵。
当然,一些官方报纸,人日、光明等大报,也并非全篇幅转载《新闻联播》,只会对一些重要新闻等内容进行转载、引用或进一步深入报道,以扩大信息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因为提前得到消息,北大这边就在大饭厅架设电视,组织师生观看。
因此,等电视上播放完苏亦的新闻,大饭厅里面,就传来一阵热烈的掌声。
因为电视里面的画面,除了苏亦,同样也拍摄到坐在文史楼教室的考古专业众人,让这群家伙亢奋不已。
然后,这群家伙就趁机举办舞会,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娱乐资源。
这样的舞会,肯定少不了叶子同学。
不过,黎新叶替他高兴的同时,也在感慨说他进步得太快,已经跟不上他的脚步。
对此,苏亦是严重不认同的。
“瞎说,你都踩我的脚好几次了,还说跟不上。”
这个冷笑话,直接把叶子逗乐了。
然后,舞会结束的时候,苏亦就一瘸一拐地走出大饭厅,是被师姐许婉韵踩的。
黎新叶是假踩,师姐许婉韵是真踩,而且非常用力。
翌日,人日、光明等大报,果然转载关于苏亦提前毕业的新闻。
其中,最给面子的是中青报,直接放在头版报道。
还特意配上苏亦帅气的青年装照片,把新时代青年的风采展示得淋漓尽致。
然后,这一天,他的读者来信就没停过,再加上此前中青报送来的几麻袋,直接塞满文史楼阅览室的角落。
此外,亲朋好友也纷纷给他发电报祝贺。
其中,他老爹苏哲的怨念最大,因为这一次他论文答辩,对方是希望过来见证的,但是,苏亦觉得麻烦,又没有时间招待对方,又觉得只是论文答辩,并非正式的研究生毕业,毕竟还没有授予学位。因此,就没让老爹苏哲过来。
苏哲也没有坚持,但电报之中,也尽是埋怨,还询问他的工作安排问题以及近段时间有没有返回广州的可能,老父亲应该是想儿子了。
苏亦一一回复。
至于返回广州,短时间,还真没可能。
又不是前世,想回去打一下飞滴就可以,现在要从首都返回广州,还挺折腾人。
再说,自从他上了《新闻联播》之后,带来的直观影响,可不仅仅读者来信以及亲友来电这么简单。
他接收到各个高校做报告的邀请函,越来越多了。
甚至,严闻名先生就直接找他说,川大那边非常希望他能够过去学术交流。
最好是能够以他助教的身份给川大考古专业的学生上课。
要说,严闻名先生被借调到川大上课,也有些戏剧性。
这一年,在川大,原担任新石器时代课程的杨建芳教授赴港继承遗产,无人承担这门课,童恩政先生遂邀请严闻名先生来川大为考古班讲授“新石器时代考古通论”。
而,杨建芳的经历也非常传奇。
祖籍广东梅县,却出生在泰国曼谷,后来回乡读书,48年的时候,曾经考入北大史学系,然后就肄业跟我党搞革命了,后来还在首都跟广州担任公安,结果,他本人不喜欢公安工作,50年,又考入北大历史系,然后院系合并,就被安排到考古专业,跟俞伟朝是老同学,两人同时被分配到考古所,然后,又一起从考古所回到北大读副博士研究生,毕业之后,俞伟朝留在北大,他则被分配到川大。
然后,因为他拥有海外关系,在过去那些年,受到不小的冲击。对继续待在国内的前景感到极度悲观,又因为他本身是泰国曼谷出生的,大哥又在泰国帮忙活动,最后,还是决定申请出国,不巧是,遇到川大刚刚招收工农兵学员,学校就希望他能上完课再走,结果,这一等又出事了,因为很快,遇到中泰建交,之前申请下来的通行证没用了,需要办理护照,那个时候,政府部门职能还不健全,他又是特例,相关部委都不知道咋处理,一波三折,最终,他才侥幸出国。
不过他是突然离开的,川大好多人都不清楚他的状况,杨建芳跟俞伟朝的关系非常好,两人同窗多年,严闻名从川大返回,他就特意过来打听杨建芳的情况。
于是,苏亦在办公室,就听到关于杨建芳的这些离奇经历。
对于杨建芳出走,俞伟朝还是比较伤感的。
可在过去那些年同样受到冲击的他,又特别理解老同学的选择。只是遗憾,杨建芳以后就要离开考古这一行了。
对此,苏亦安慰道,“说不定,未来杨老师也会到香港的其他大学教授考古学呢。”
俞伟朝有些愣住,随即摇头,“你不懂,香港根本就没有高校涉及考古专业。再说,香港那个地方,他能够发掘什么?”
苏亦说,“现在没有,不代表以后没有啊。国内的高校,也在陆续创建考古专业,未来香港的高校,说不定也会创建相关专业呢。再说,考古,也不仅仅是田野考古啊,也可以是艺术考古。”
听到这话,俞伟朝倒是没有反驳,而是说道,“还是你的脑子活络,想得够长远。”
苏亦也没有说谎,他对于杨建芳的事情,多少有些了解,这位先生在学界并非籍籍无名。
离开川大后,他并没有选择去泰国,而是选择在香港定居,然后在香港商务印书馆担任特约编辑,直到后面郑德坤从剑桥大学退休返回香港中文大学创建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他才被聘请到香中大教书。又因为在香港没有田野发掘的机会,只能转向古玉研究,成为国内古玉研究的权威专家。
俞伟朝关心老友的事情,同样也在关心苏亦的事情。
“其实,严老师的建议也挺好,你要是愿意的话,也可以跟他返回川大。”
严闻名说道,“现阶段的川大,相比较咱们北大,更加缺人。为了这件事,童先生还特意给苏先生来电报。”
俞伟朝说,“你啊,现在真的成香饽饽了,谁都争着要抢你。昨天,梁钊涛先生也在跟苏秉琦先生要人。甚至,还希望你带领着中大考古专业的学生参与接下来湖南的田野考古项目。”
说到这里,他笑道,“你昨天到底跟梁钊涛教授谈些什么?他为什么这么热衷帮忙推动你在湖南的田野考古项目?”
“没说啥啊。梁钊涛先生是打算邀请我回中大,但我没答应啊,要是想留在中大,我当初何苦来咱们北大。至于为啥要推动湖南考古项目,主要还是因为他相信我的判断。”
俞伟朝说,“其实,不仅梁钊涛先生,其他老先生,也倾向于你的判断,苏先生他们也是。不过,按照他们的计划,是打算到下个学期,再推动相关发掘。现在被梁钊涛先生这么一刺激,苏先生他们也坐不住了。他们也生怕,你会被其他学校拐跑了。”
严闻名说,“你还真敢说,昨天当着夏先生的面,就敢断定湖南是稻作起源地之一,要是你接下来你没有发掘出相关的史前稻作遗存,就不怕丢脸?”
苏亦笑,“我也没有把话说死啊,我只是说未来会出土,未来,可长了。可能是一两年也可能是一二十年啊。”
“滑头!”
俞伟朝、严闻名两位老师都笑起来了。
“教研室这边也倾向于相信你的判断,但是要推动湖南相关考古项目发掘,咱们说了不算,每一年,系里面的预算都非常有限。咱们是大学不是考古所,唯一能够参与田野发掘的机会,就是暑假带着学生参加田野实习的时候。今年的田野实习,已经定在9月份,咱们并没有额外的经费。”
俞伟朝笑道,“不仅咱们没有,中大也没有,但是梁钊涛先生就敢推动此事的进行。被梁先生这么将军,苏先生他们肯定也坐不住。”
对此,严闻名也笑起来了。
俞伟朝对着苏亦说,“苏亦,你赶紧做好准备吧,说不定,你很快就要到湖南了。”
苏亦苦着脸,“我也想啊,但是经费哪里来?”
俞伟朝说,“你现在都上《新闻联播》了,上面的大领导也开始关注你了,经费,肯定不会缺的。”
苏亦眼睛一亮,“俞老师,是不是听到什么风声了?”
俞伟朝说,“不是什么风声,早在你被中青报报道的时候,就开始有领导关注你了。不然,你以为央视的记者为什么会来咱们北大?”
有道理。
苏亦恍然。
俞伟朝又问,“你觉得你发掘出来史前稻作遗存,证明咱们国家是稻作起源地,除了文物局的领导,还有什么部门的领导在关注?”
一时之间,苏亦还真没反应过来。
“笨,当然是农业系统的大领导啊!”
被这一提点,苏亦就什么都懂了。
俞伟朝也不跟他绕弯子,“王毓湖先生,对于你提出来的农业考古这个概念非常认同。此前,就没少跟梁嘉勉先生沟通。甚至,为了此事,还特意去找农委的领导。如果不出意外,农委方面愿意出一部分经费资助你对稻作起源方面问题的深入研究。”
“真的俞老师?”
“当然是真的,我怎么会拿这些事来开玩笑!”
听到这个消息,苏亦太高兴了。
这个年代,除非为了配合基本建设做的考古发掘,想要主动推动一些考古项目的发掘,难度极大。
原因很简单,就是没有经费。
计划经济,并非说说而已。
每一笔经费,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这年头的北大考古专业可不是后世的北大考古专业,在田野发掘方面,自主权非常弱,经费受限严重。就算带着学生出去实习,也要靠刷脸,要是地方文物系统的领导不配合,没戏,想独立主持田野发掘项目,没门。
因此,从俞伟朝口中得到农委资助发掘经费,苏亦确实太意外了。
恨不得原地起跳。
完全就是意外之喜啊。
之前,他还以为还要等到下个学期,带着本科生田野实习的时候,才有机会去湖南参与考古发掘呢。
没有想到惊喜来得这么快。
果然,啥时候,都要靠刷脸啊。
要不是被媒体关注,骤然出名,不然,农委的领导怎么会搭理他。
对此,俞伟朝跟严闻名两位老师,也羡慕不已。
有农委的经费支持考古发掘,这是他们此前都没有享受过的待遇。
“天才的待遇,就是不一样啊!”俞伟朝感慨道。
对此,苏亦也不再假装谦虚,而是笑道,“以后,我要更加努力了,要对得起这个名头。”
俞伟朝并没有忽悠苏亦,农委确实资助他这一次的发掘经费。
之所以有这个待遇,并非他的天才名头,而是他在仙人洞遗址发掘出来的史前稻作遗存。
也因为他呼吁创建农业考古之事。
因此,王毓湖以及梁嘉勉两位先生就趁着召开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编写会议期间,联名给农委领导写信,呼吁重视稻作起源研究工作。
农委领导不是傻子,当然知道稻作起源问题研究的重要性。
早就开始推动此事的落地。
再加上,苏亦提前毕业,获得《新闻联播》的播报,稻作起源乃至农业起源问题也开始受到某些大领导的重视。
因此,第二天,就有工作人员主动联系北大考古教研室方面。
当然,有了农委的经费支持,事情只是成功一半,这年头,任何考古项目的发掘,都要获得文物局的审批。
同样,考古所也有审批权。
要是考古所不支持这件事,事情肯定没法推进。
偏偏,不管是国家文物局的王野秋局长,还是考古所的夏鼐所长,都非常欣赏苏亦。
在审批过程之中,自然也不会为难他。
甚至,王野秋局长得知此事,也表示国家文物局方面,可以给他追加一些经费,还允许他抽调其他地方系统的工作人员参与发掘。
条件就是在发掘之前,他要负责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希望他能够趁着这个机会把浮选法跟孢粉分析等方法推广出去。
对此,苏亦哪有不答应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