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章 尽职调查
2023年3月26日
上海的雨总是来得很突然,也很迅速。
沈策站在创业园主体大楼33层的落地窗前,望着窗外渐密的雨帘,心底的愁绪也如大雨般越下越大。
刚到上海分公司上任小半年,眼看下月就要回总公司进行述职。
他愁的是第一季度的企业财报应该怎么填报?
除了刚成功阻击收购了金顶医药大部分股权,公司前期投资的项目尽是一些不良资产,整个季度亏损同比去年竟然上涨了16个点。
回到办公桌前,他修长的手指轻轻敲击着电脑屏幕,屏幕上显示着新雅科技公司近三年的财务报表。
尽管数字做得很漂亮,但他发现该公司每年投入AI研发的费用存在很大的造假嫌疑。
沈策从事金融投资已经八年,数字在他眼中如同跳动的音符,每一个异常波动都逃不过他敏锐的商业嗅觉。
“沈总,新雅科技的周副总到了。”秘书小罗轻声提醒。
沈策微微点头,将平板递给助理,整理了一下深灰色西装的袖口。小罗在旁帮着扶正领带,完了往后移动看了一下,点头示意整齐一致。
三十三岁的沈策已是连城投资驻上海分公司总经理,举手投足间尽显精英气质。
平日里他沉默寡言,不善辩论。但在资本市场操持运作时均能从长远布局,整合一切资源从而在最终时刻实现一击即中,战无不胜。
沈策在核算集团整体投资项目时,发现其中不泛许多不良资产混淆其中,更有甚者参杂着个别即将爆雷的主体项目。
他想过,只有全面剥离不良资产,才能拯救集团不陷入资金链断裂的危机。
而这一切,老板林南城已经授命他大力革除市场上的积弱业务,并说这是一次“断尾行动”。
这次对新雅科技的并购尽职调查,将决定这家估值二十亿的科技公司能否获得资本支持的战略投资。
“周副总,久等了。”沈策走进会议室,与迎面而来的中年男子握手。
周桂生,新雅科技分管市场的副总经理,三十五岁上下,西装革履,眼神中透着精明与世故。跟随而来的是新雅科技公司的研发团队人员,还有周总助理小严。
“沈总年轻有为啊,连城派您来,足见对这次合作的重视。”周桂生笑容可掬,却在打量沈策时难掩一丝轻视。
两小时的会议中,沈策提出的问题直指新雅科技商业模式中的痛点:客户集中度过高、研发投入产出比偏低、核心技术专利存在争议。
而周桂生的回答越来越勉强,额头渗出了细密的汗珠,让他没想到的是沈策年纪轻轻,竟对新兴AI技术的市场应用如此精通。
“关于AI算法在医疗影像识别上的准确率,贵司宣传资料与第三方测试结果有显著差异,能否解释一下?”沈策翻动着文件,声音平静却不容回避。
对方研发人员只是相互看了周副总一眼,不敢越级解说
沈策察觉这一微著现象,说明该企业管理文化存在断层和欺压。
周桂生脸色微变,缓缓说道:“这个...可能是测试环境不同造成的...”
沈策没有追问,只是看着罗秘书在本子上记下一笔。
多年的投资经验告诉他,当一家公司的管理层开始用模糊语言应对专业问题时,往往意味着问题的严重性。
会议结束后,沈策婉拒了周桂生的晚餐邀请。
他决定明天亲自去新雅科技总部看看,真实的公司文化往往在正式场合之外显露。
大雨连下了两天,街道上行人稀少。
从车窗看向外面的世界,沈策第一次产生了上海并不是那么拥挤的错觉。
雨中的科技园区显得格外冷清......
新雅科技的总部是一栋独立的五层玻璃幕墙建筑,现代感十足。
沈策收起黑伞,在大厅前台登记时,突然听到一阵争执声从旁边的休息区传来。
“王先生,你的简历确实很优秀,但我们需要的不仅是理论知识。”
循着声音望去,一个穿着考究声音尖锐的中年女性正大声训导面试之人。“周副总特别交代,如果你连这个基础问题都解决不了,恐怕不适合我们公司。”
一个身材瘦高的年轻男子站在休息区中央,面对三位面试官,背挺得笔直。
即使隔着一段距离,沈策也能感受到他紧绷的肩膀和微微发颤的手指,突然他觉得那侧脸轮廓莫名熟悉。
当男子转身去拿放在茶几上的笔记本电脑时沈策心头一震,是王扬!他大学时期的室友,同室时他已在读计算机博士后。
因为大家都是来自祖国大陆南端的同一城市,所以他们曾有过深厚的交情。
八年不见,王扬的变化不大,只是眼角多了几道细纹,曾经总是带着笑意的眼睛如今布满了血丝。他穿着略显宽大的藏青色西装,领带打得一丝不苟,却掩不住一身疲惫。
“庞总监,这个问题涉及算法优化,我需要一点时间...”王扬的声音低沉克制。
“周副总说了,现场解决才能证明实力。”被称作庞总监的女人冷冷一笑,尖酸的问道:“还是说,你在MIT的博士学位是买来的?”
一旁的沈策皱起了眉头。他不动声色地走近,站在围观人群的边缘。
王扬没有出言解释,深吸一口气,手指在键盘上飞速敲击。
沈策瞥见屏幕上密密麻麻的代码,那是新雅科技核心产品中的图像识别算法模块。他觉得这不合常理。
他们竟让一个应聘者现场修改公司核心代码?
沈策发现这些资料正是本次新雅科技向连城融资的商业机密。难道说......这些资料本就不属于新雅科技公司的技术专利产品?
如果是实情,新雅科技就存在造假骗取融资贷款的重大嫌疑?